心理咨询师黄韬韬:一家四口旅居芬兰4年,我眼中真实的芬兰教育

黄韬韬是一名心理咨询师,2019年因家庭原因旅居芬兰中部城市坦佩雷,两个女儿也就近入读当地的英语国际学校,分别上六年级和一年级。

在本期播客中,菁Kids上海主编Wilma请她分享了旅居四年以来的生活,尤其是两个女儿上学的体验,如学校老师的理念、孩子的课业负担、课外班,等等。同时,因为她出国前一直在国际教育行业工作,也请她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聊了聊第一手的芬兰教育观察。

*为便于阅读,下文将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呈现。

整理|Wilma  图|pixabay

「01」


我们刚来时,其实不是很确定我们是不是能适应这儿的生活、会住多久,所以就做了一个比较保守的选择——送小朋友去英语学校,融入起来更容易一点。我们这个城市只有一所英语学校,就是这里所谓的国际学校。但它其实也是一个公立学校,生源主要是本地人。这可能跟国内有点像,就是读国际学校的相对来说是对教育有些追求,然后收入层次还可以的本地人。

我们读的是一个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主要教学语言就是英语,但是也有芬兰语的教学。如果你是芬兰人,去上芬兰语的母语课,其实量也非常大;如果是移民,芬兰语就作为第二语言来学。

孩子们到了初中阶段会选不同的track,如果选英语,那么大部分学科的教学语言就还是英文的。也有一些本地人会走芬兰语的track,那更多的学科会用芬兰语去教,这样对他们来说考高中的时候面向就会更广一点,可以去考更多的芬兰语高中。

这里所有学校都是免费的,包括国际学校,一直到高中。不仅免费,还管饭。很多学校是12年一贯制的,他们真的是由内而外地相信说“离你家近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所以不太有择校的概念。最多就是某个学校会有些特色,比如这个学校音乐比较有特色,那个学校数学比较有特色。

 

「02」


这边的学校这几年上下来我自己是挺满意的,可能我们的要求也没有很高。我大女儿她是在国内上过两年小学的,所以她切身感受到的对比是最最明显的。最直接的一点是小孩子真的会一下子有“我要为自己负责”的感受,比如她很快就说“我要自己去上学”“我很期待上学”之类的。

我女儿在国内的时候上的是公立小学,所以一开始英文没那么好,进到了一个叫transition的班先把英语补起来。那个班级非常小,老师每天跟他们在一起。她一开始觉得自己英文不能说得那么好,到后面说我可以很自信地去使用它,它只是一个语言而已。这个心理上面的变化真的就是在老师和同学的支持下完成的。不是说我有压力,一定要在某一个时刻做到怎么怎么样。它就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

总体来说,学校里不太会强调竞争,当然你表现得好,会得到肯定,这个没问题。但老师会更关注那些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孩子。比如说我女儿刚去的时候,就是属于被关注的,因为有语言方面的障碍。后面到正式班级之后,其实还是这样。老师会比较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会说成绩好就另眼相看,然后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怎么样,他们反而会觉得成绩不好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帮助。包括我成年的本地朋友,他们就会说“你要是学得不好,那一定是老师的问题”“学生就是需要帮助,我都学会了,我还来学校干什么”,他们是很相信这件事情的。

还有一个就是家校关系,我觉得会轻松很多,家长基本上没有什么任务。当然老师也会在系统里通知你说,今天有什么作业,但他不会说你有义务去跟孩子核对。只是在一年级的时候,要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作业家长可以看一下的话就看一下。也有些地方需要家长签字,比如每个月的月考,肯定是要签字的。

学习相关的事大部分是鼓励小朋友自己去完成,鼓励他们要更独立。这个独立可能不光是学习方面的,我觉得它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就是你要长大成人,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学校甚至会教你做饭。他们还会去学各种手工,很多手工我这个大人都不会。我女儿上上学期就去学了打铁,就是真的去做一个铁的东西带回家来,她做了一个烤香肠用的叉子。学校是让你觉得“我可以成为一个拥有很多技能的独立的人,我在学校里都是在为这件事做准备”。

「03」


微信上看到各种关于芬兰教育的谣传,比如废除学科化、全部改成项目制,还有什么不留作业。我自己的切身体验是首先学科还是很清晰的,最多就是在低年级阶段,由全科老师教大部分的科目。

我们其实是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作业的,而且那个作业量是合适的,不是说少到五分钟就可以做完了。因为它有读有写,包括在学校里边做的练习,我觉得量不算少,只不过跟我们在国内相比肯定是少的,不会有那么多的卷子、测试什么的。

我大女儿进入六年级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学科多了,难度也上去了。我们现在春季学期刚刚开学了,在过去的秋季学期里面,基本上两周就会有一个考试,各个学科轮着考。考试本身并不少,只是大家对待考试的心态相对健康,学生甚至可以提出说“我这次没有考好,想再考一次”,只要你有正当的理由,老师就会同意。

作业基本上半小时就完成了,但是她会给自己安排一些复习,因为考试多嘛。老师会提前两周就通知考试的事情,你就自己去按这个时间段去复习。再一个就是阅读,需要比较大量的泛读。再加上她自己有一些兴趣班,总体我觉得每天大概要两三个小时。

兴趣班我们上得不算太多,我现在尽量把两个小孩都排成一样的,这样我自己可以省点时间。体育方面就是打羽毛球,之前也去学过滑冰,但她俩都觉得没太大兴趣,就算了。然后艺术类的话,他们有在上画画学校,也是需要考试的,但不是那么严格,基本上看你对色彩、线条有点概念就可以了。然后就是学钢琴,也是学得比较松散的,不太有考级的压力。

她们的中文课我是报得比较多的,有国内线上的,也有这边政府提供的母语课,中文是现在我们花时间最多的课外班。

中文水平姐姐相对来说还好一些,因为在国内受过两年训练,底子打得蛮好的。她还在跟国内的孩子一起上线上的思辨课程,要学一点辩论,学一点批判性思维,还要去写一些东西。我觉得她写的还是挺不错的。妹妹相对来说困难一点,虽然我们也在学部编版语文教材,而且是两套课程一起学,但因为输入环境实在是太少了,没有办法。

我现在也接受,只要她对中文还是有那种母语的情感,是她思考、表达感情、跟人沟通时首选的语言,就可以了。至于后面怎么样,我觉得很多时候可能是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有身份认同意识的时候,才会更努力去学。我们现在只能给她搭一个框架,让她不要跟这个语言完全断开、失联,不然就太糟糕了。除此之外,好像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双母语,那对家长和孩子的要求都会更高。

 

「04」


芬兰教育的光环已经挺久了,可能最早是从PISA测试开始的,就觉得一个小国怎么成绩那么突出。我的导师曾经研究过PISA,他说其实那个时候成绩好,跟那时候的教育方式也有关系。其实那个年代他们是更严格的,作业量也比较大。他们取得这个成绩,包括现在也不错的一个突出的亮点还是说学生投入的时间相对少,这个至今还是没有改变。他们不太迷信大量的重复训练能让一个人怎么怎么样。

我觉得他们会比较保护学生的天分,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处于一个压力相对小的环境,有更多探索的空间。不是不学,但是比较讲性价比。如果再提高那一分,我要再多花一倍的时间,这件事情值不值得?我觉得可能在他们的理念里,这事是不值得的。

虽然芬兰的义务教育是十二年,但其实九年级也是有分流的。一部分学生会去上一种职业学校,大家对这件事的接受度非常高,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接受度都非常高。我有一个芬兰朋友,自己接受的是比较好的教育,他说读职业学校是你已经想好将来要做什么了,如果没有想好,那就只能去高中再想三年。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幽默的说法。

关键是什么呢?就是你去了这个所谓的职高,除了学技能,同时也在学一些学科知识。在这个之上,还有一种应用技术大学,职业学校跟这类大学有一个很自然的衔接,你还是可以去念大学的。甚至在念完应用技术大学之后,觉得自己又可以念书了,不想那么早去工作,那再去读研究生也还是可以的。

为什么芬兰的家长可以不焦虑,真的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比我们优越,而是因为这个系统给他托底托得太好了。每个节点都仍然有重新做出选择的空间和权利。甚至一个人到了40岁再去念个研究生、再去转行,也很普遍。

另外,我们觉得最普通的那些工作,比如说营业员、清洁工等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谓蓝领的工作,收入也是完全OK的,不会因此过拮据的生活。而取得更高的收入之后,可能对生活的改善也不会那么大。高收入人群的税非常高,而且各种福利也都没有了,所以大家对取得高收入这件事情也没有那么有动力去做。

我个人感觉芬兰人也没有真的完全很佛,很躺平,只是说很多时候那种努力是特别个人化的。我想怎么努力、在哪个领域努力,不太会被周围人所影响。在本职工作中,大家还是非常负责任的,只是他们真的很强调“既要努力,也要生活”。生活这一块不能被工作太挤占,这个确实是我觉得很不一样的地方。我自己到现在也还在适应,学着去比较没有负担地享受全身心的休息。

 

扫码收听完整版播客

#菁Talk·全球家长荟# EP08

《心理咨询师黄韬韬:一家四口旅居芬兰4年,我眼中真实的芬兰教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