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学校被称“监狱”?揭示美国教育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亚洲,如果一个孩子门门功课成绩全A,会打网球,同时在学校身兼数职,既是学校网球队队长,又是慈善组织的联合主席,还是编程俱乐部的副主席和校报编辑,所在的学校又是当地数一数二最有名的高中……这样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眼中就是妥妥的“学霸、优秀学生”。

而在美国,上面故事的主人公Sophia,优秀如她,却最终没能成功申请心里的梦校斯坦福,而是去了与斯坦福有些差距的另一所大学。

这段故事来自一部美国纪录片《Try harder!》,记录了加州顶级公立高中洛厄尔高中(Lowell High School)的学霸们,为了考上心仪大学所付出的努力。

与此同时,纪录片也为我们揭示了美国藤校录取的真相,看完让人不禁深思:越来越多家庭走上爬藤之路,培养出越来越多优秀的孩子,出类拔萃的孩子已经太常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教育的托举、内卷是否还有意义?

文 | 阿醋


Part.1,美国顶级公立高中,越优秀越内卷

美国的学霸是什么样?《Try harder!》开头就呈现了大多数人印象中学霸的状态以及他们的学习环境。想不到的是,这些现象竟与国内高中的氛围十分相似。
趋之若鹜的顶级公立高中:纪录片中的洛厄尔高中在美国加州公立高中排名前10,常年被美国学校打分网站评为满分,曾4次被美国教育部授予“蓝丝带学校”称号。
面对这样的顶级高中,很多学生趋之若鹜。纪录片中,有个学生为了在洛厄尔上学,不惜和爸爸在附近租房。
后来爸爸吸毒,父子俩被房东赶出去,他又搬去学校住,只为在这所拥有优质教学资源的学校继续读书。

去最好的高中,只为考最好的大学:
好高中直接与好大学挂钩,洛厄尔高中的学生们也不例外。
在洛厄尔高中,高一新生通常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考入斯坦福。在他们看来,好学校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不能申请到顶级名校,未来就会前途渺茫。

不过也难怪学生们信心满满,洛厄尔的学生实力确实强到惊人,几乎每个孩子都履历光鲜——GPA 4.0,SAT接近满分,同时修好几门AP课程,参与的课外活动也多姿多彩。

成绩好、进最好的学校就能躺平吗?当然不能,甚至还要更加努力。
洛厄尔的学生需要先修AP课程,再参加学校组织的AP考试,才能拿到大学学分。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保持每次考试都是高分,否则就会影响GPA,导致考不上心仪的学校。
因此,为了稳定自己的成绩,学生们拼命读书,教室、图书馆、计算机机房永远座无虚席,所有的学生都在忙着写作业、写论文、查资料。

他们不仅和自己较劲,还要和其他同学竞争。因为洛厄尔从不缺乏高分学霸——“想考上大学,就要比别人分高。”
在这样的残酷竞争下,有学生坦言,为了拿到高分,自己每晚都要刷4个小时的物理题,很多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

面对如此努力优秀的学生们,藤校是如何回复的呢?
前面提到的Sophia,一共申请了包括斯坦福、耶鲁、哈佛在内的11所美国名校。她曾认为自己的求学之路很顺利,但申请大学时,几乎所有常春藤学校都拒绝了她。
最终Sophia去了目标之外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不仅Sophia,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学生都遭到了理想学校的拒绝,有同学说“我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最终进入的学校,却是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去的。”


在失望中,学生们更多的是无可奈何。

Part.2,问题出在哪?

斯坦福是美国录取率最低的藤校,每年只有4.4%,这样的好大学,偏偏不喜欢洛厄尔高中的学霸。
洛厄尔高中一直被称为“虎妈集中营”,很多学生从学习到未来规划的方方面面都有家长参与。

来自中国台湾移民家庭的男孩Alvan,平时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活动,关心生病的老师,在毕业礼上表演单手翻滚,是个懂事聪明的孩子。
他高中时做过一项科学研究,曾给加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留下深刻印象。但他始终觉得自己“长在盒子里”,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有妈妈为他规划。
他去拜访老师,妈妈会严格限制他的拜访时间;他填写大学申请表,妈妈觉得他爸爸没有上过大学会被人家歧视,就阻止孩子填相关信息;他去参加布朗大学面试,妈妈又借着春节的名义给面试官送“红包”和两张电影票……
在Alvan眼中,妈妈像个掌舵人,时刻在推着他往前走,可即使妈妈精心规划,Alvan还是被所有藤校拒绝。

与Alvan境况相同的亚裔学生尤其多,即使家长尽力托举,结果却也无济于事。
有人疑惑,难道因为这些学生是亚裔吗?只能说,种族偏见在藤校录取中确实存在。
就连洛厄尔高中的老师也会说“即使你的条件统统都符合,也进不去。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它还和一个叫‘种族’的小问题有关。”

可当有人指出这种现状的不公时,斯坦福的招生老师却直接反问:“有谁希望班里同学和自己都一样的吗?请举手。”然后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
美国高校始终对亚裔学生存在一种刻板印象,他们认为亚裔学生勤奋、努力、成绩好、多才多艺,未来能成为精英。可美国高校又认为,亚裔学生是典型的“念书机器”“刷分疯子”。
因为内卷而产生越来越多相似的学霸,他们都有好成绩,都会画画、跳舞、弹钢琴,可这样的学生,藤校偏偏不要,他们不喜欢“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还千篇一律的学生。

Part.3,继续卷,还是“自己活成一所学校”?

说了这么多藤校不喜欢,那什么样的学生是藤校喜欢的呢?《Try harder!》记录了两种答案。
第一种,杰出的“天才“。
洛厄尔高中的Jonathan,AP课程全部修完,经常考试考满分,小提琴水平被老师评为建校以来排名前五。而且就算他生物故意考0分,总分也仍然是A,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如此轻松。
他的优秀没有因亚裔的身份被忽视,因此当哈佛的录取通知书给到Jonathan时,所有人都不意外。

第二种,明白“自己就可以是一所学校”。
纪录片中有两个学生,他们的经历和其他同学相比,会发现一些不同。
Lan是一名专注于自己爱好的同学,他喜欢写“讽刺博客”,喜欢拍些幽默小视频,可这样的爱好并不能帮他考上好大学,于是Lan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父母还算比较淡定,帮他找来升学顾问。
后来,Lan考上了埃默里大学,有些在他意料之外,比预期要好很多。

还有一名学生Shea,他的成绩在洛厄尔高中不算突出,有时物理成绩只有B,他的家庭条件和其他同学相比也不优渥:父母离异,父亲因为吸毒经常见不到人影,唯一经济支撑是奶奶给的生活费。
Shea曾经很坚定想要考进美国前20的大学,因为他励志要做“可以缓解全球变暖”的工作。
然而等发榜时,他并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来在他自我反思考哪座学校都无所谓的时候,反转来了,三个月后他收到斯坦福的录取通知书,是纪录片中唯一一个被斯坦福录取的孩子。

回顾这些经历,Lan也有父母的帮助,但父母并没有急着为他规划未来,反而给他更多自由去喜欢的事情,至少Lan的生活是快乐的。
而Shea虽然孤军奋战,但他有坚定的目标和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反而为他的升学道路加了分。
Lan常常感激自己的父母,他说“妈妈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当我感到绝望时,让我转过身,看到还有门开着。”
Shea也在求学过程中有所感悟,他说“我觉得无论去哪里,自己都能闯出一片天。”

所以话说回来,怎么可能做到人人像Jonathan一样凤毛菱角呢?生活中,“Lan”和“Shea”才是大多数。
有人说让孩子“Try harder,努力学习”,可当每个孩子都在try harder,他们又会在新的起跑线看齐,然后继续try harder,后面只会更harder……无限循环。
但即使卷到尽头又怎样呢?
影片中这么多故事都表明,成绩好不好,会的多不多,修的课程难不难,可能都不是影响一个孩子升学的关键因素。只有“Lan”和“Shea”的故事让人相信,如果有坚定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梦想是可以实现的。
所以内卷的意义是什么?
或许是让今天的自己超越昨天的自己。
又或许是坚持自己的热爱,一路生花。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