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起步规划,在通往冠军与藤校路上,这些练体育的女孩痛并快乐着

这几年来体育和名校的绑定逐渐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谷爱凌之后,20岁的Rose Zhang高尔夫夺冠再次引发关注,令人惊叹的是,她以全奖就读斯坦福大学。

前阵子的大运会上,大家又发现来参赛的美国大学生不缺亚裔面孔,还都是一溜的藤校。

现在娃都这么全能了么?如果自己的孩子有点运动上的天赋,怎么判断TA是不是真的能走体育路径,持续投入对家长意味着什么?

菁kids采访了两位妈妈,她们的孩子分别正在练习网球和击剑,虽然教育风格有所不同,但都采用体育学术两手抓的规划。在她们眼中,谷爱凌式“在去训练的路上写作业”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文丨Carol

图 | 部分受访者提供、部分unsplash

 

我的目标很明确

就是申请藤校


在发现孩子运动上的潜力后,Roselyn妈妈便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体育爬藤。

Roselyn练网球之前曾学过竞技体操,六七岁时就展现出了在肢体协调和力量柔韧方面的潜质,但因为怕体操压身高,十岁左右决定转向网球。打网球的第一天,教练就找到Roselyn妈妈说:“她上手非常快,有天赋,可以坚持打下去。”

事实证明教练没有看走眼,Roselyn能做到在大太阳底下打三四个小时球依然保持专注。

正在打网球的Roselyn

这样的身体素质是与生俱来的么?未必如此。Roselyn是一名早产儿,但在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给了她充分的空间去运动、去奔跑,晒就晒了,淋雨就淋雨了,如此“不讲究”反而成为了她特质中充满韧性的一部分。

练体育的人无论外表多可爱,骨子里是不可能娇气的,甚至是隐藏着侵略性的。练网球三年来,每周至少5天雷打不动必须要练两小时,教练说练100个发球,Roselyn就一定练满100个。出国前,她已经在“东体之星”的网球比赛中拿到了冠军。

Roselyn与张德培的合影

Roselyn八年级时转学到了美国某TOP30私立学校,体育特招生的路径绕不开一个庞大的组织——NCAA(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一千多所院校分成三个等级数十个联盟,其体系之复杂程度另开一篇文章都未必说得清,简而言之,Division 1是最强势的,能提供最丰厚的奖学金,你叫得上名字的美国名校大都是Division 1成员,其中自然包括了八所藤校。

在NCAA的官网上,对想申请Division 1 Student-athletes的学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从九年级开始就要有目标性规划,不仅要比赛打进全国前100,学术也不能落下。

在网球这块,USTA(美国网球协会)有公开透明的积分系统,在全国各地举办各个不同级别的比赛,门槛最低的是Level 7,学生不断打比赛刷新自己的成绩以及在州内和全国的排名,用积分一步步晋级。如果能打入Level 1全国赛甚至拿到冠军,一口气就能累积2000分,简直可以称得上是飞跃。

美国大学的教练们会像星探一样到赛场上发现苗子,也会参考 tennisrecruiting.net 的排名,如果一个学生能拿到殿堂级的Blue Chips(蓝钻级),藤校的大门基本就向TA敞开了。其次是五星球员,他们有很大的机会进入顶尖名校,或是以体育为强项的专业类大学。

 tennisrecruiting.net上

Roselyn被评为“The Girls’ Hot 100”

如此成熟细分的产业链下,美国青少年卷体育的氛围就和海淀妈们卷学术差不多,要论起烧钱是没有上限的,指望知名教练带着出成绩更是天价,每个人只能在能力范围内找到自己的最优解。

Roselyn周围练网球的同龄人中,几乎50%都选择home school,而她选择了学校体育两手抓,没有固定教练也没有固定俱乐部,虽然请了私教,更多担子还是落在家人肩上。Roselyn妈妈开玩笑说自己不仅网球水平突飞猛进,甚至快能当心理医生了。

刚来美国的半年中,Roselyn曾一度陷入低谷,每周比赛的输赢对才14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种心理上的折磨。青春期恰是心思敏感的时候,进入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后,天性中沉稳的一面催生出很多纠结,把握不好低调内敛和增强气势间的分寸。

但竞技体育就是有其丛林法则的一面,你可以性格内敛,但你不能因为内心的摇摆而输掉比赛。那半年间,导演出身的Roselyn妈妈既动之以情进行心理疏导,又用冷静的分析晓之以理,虽然有过不愉快和摩擦,但最终如她所说:“我们家的人从来没有【放弃】这个选项。”

Roselyn选择继续把网球打下去,她走出舒适区,用更勇敢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在赛场上享受竞技的乐趣和刺激。状态起来后,一路打到康州第五名,新英格兰地区第十五名,全美前300名,今年还被评为“最热门运动员之一”。

亚裔的身体素质在美国是劣势么?在网球上未必,相反,亚裔的心理素质往往更胜一筹。赛场是一种精神历练,面对出界球敢不敢直接大声呼报?怎么和裁判沟通?面对失误如何及时拉回心态?

而且球场上稳定有礼、诚实不乱叫出界、尊重对手的品性和比赛成绩同等重要,即便打到Blue Chips,大学教练觉得你成绩很出色,但依然会考察品德,随机采访其他球员来佐证自己的判断。

Roselyn妈妈见过很多白人女孩在赛场上摔拍子,发火后越打越差,Roselyn则逐渐展现出成熟稳定的一面。她曾遇到过一次戏剧性的双打赛,最后一球打完,当大家都以为冠军到手时,对手认为球出界了要求重打,按照业余网球比赛的信任制规则,此时不服气也没有重打的可能。面对情绪有些崩溃一直在哭的对手,Roselyn十分冷静丝毫不退,直接完成握手礼仪。

频繁的赛场竞技和积分制的压力折磨人么?多少是的。不过现在的Roselyn享受着被学业和比赛填满的充实生活,她乐得连轴转似的忙起来,早已习惯每周飞往不同城市比赛。球场上的对手也成为了生活中的朋友,志同道合的女孩们一起训练、彼此鼓励、为梦想而拼搏,体育精神所带来的力量让她更自信、闪耀。

除了网球之外,她也喜欢天文、历史、艺术,并且做到校内所有课的成绩都是A和A+。

毕竟用体育爬藤和成为专业运动员还是不同的,运动成为她的一条路,但让人生更加宽广了。

 

是不是有天赋这个问题

现在我已经不问了


小T妈妈对爬藤没那么强的执念,未来如何走希望由孩子自己定,女儿四年来坚持练击剑的原因只有——热爱。

小T是一个文静内秀的女孩,如果仅看外表,你绝对想不到她练习的是击剑中速度最快、对抗性最强的佩剑,而且已经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击剑看似没那么激烈,实际对上肢力量、手指手腕的小肌肉群力量、核心稳定、下肢力量、急转急停的爆发力都有要求。三个击剑类型中,佩剑对大脑和身体的反应能力要求最高,往往要在零点几秒内做出变化。

时间倒回到2019年,小T妈妈在朋友的推荐下带着女儿来到击剑馆,少体校比较特殊,家长只能在外面等,两个小时训练结束,小T一出来就说:“我很喜欢击剑”,虽然没能看到孩子具体学了些什么,但既然喜欢就练着呗,抱着这样的想法,小T踏出了未来漫漫体育路上的第一步。

和带有服务性质的俱乐部不同,少体校的大课是免费的,教练没必要“讨你开心”,上课时不苟言笑,一上来就是实打实的强度,十多个孩子,遇上偷懒划水的也不会盯太紧,教练更愿意在努力的人身上投入心思。

这种风格与我们理想中“鼓励式”教育截然不同,尤其面对的还是年仅七八岁的小学生,但事实证明,如果孩子真心喜欢,什么都不会成为劝退的理由。

小T一周六次训练从不缺席,教练要求10分她就一分不差地去完成。甚至在疫情特殊时期,她依然高频率来往于击剑馆,某次训练大课只有她一个人出席,教练就一对一足足上满两个小时。曾经有段时间,她天天晚上看各种国际击剑比赛的视频,看完才肯睡觉。

对于女儿的这份热爱,作为家长唯有支持,小T妈妈将很多决定权都交到女儿自己手上,只格外坚持一件事——不能放松学业,知识决定了一个人的深度和厚度。

去年带着女儿出国后,小T妈妈感受到了和国内全然不同的体育氛围——俱乐部里很多高年龄段的学生大都在当地拔尖的名校读书,顶住学业压力的同时保持着一周三至四次训练并参加国外比赛,大家都在当“超人”。

小T现在也拥有超人般的日程表,每周六次击剑训练,放学回家立马写作业,半小时练习体能动作,吃个饭后马不停蹄去击剑馆,等从击剑馆回到家,都要近10点。

击剑作为一项单人运动,除了必备一对一小课外,也需要通过频繁打比赛来保持自己的竞技状态。遇上欧洲赛赛季,动辄就是近20小时的单行程,在机场或飞机上学习写作业都是家常便饭。

更让人佩服的是,小T的课外一点也没落下,法语二外、Java编程、艺术、英语精读和写作……你很难想象所有这些课程如何穿插挤入到上学和击剑训练之中,而且还都完美做到了,去年她的英语、数学、科学科目都拿到了最高分。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说“这也太辛苦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尚且有兴趣支持,精神上付出更多的反而是家长。小T所有的训练和比赛,妈妈从头到尾都会陪在身边。击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孤独的,需要有人来沟通消化,小T妈妈就是那个角色。

四年下来,小T妈妈调侃自己成了半个教练助理,她会配合制定额外的体能训练、比赛计划,每次比赛进行录像,每次往返于训练馆的路上,她一定会陪女儿回顾训练,状况如何、打出了哪些动作和技术、哪里做得好、哪里有不足……倾听所有的胜利和失败,以及内心很多情绪化的部分。有时看着女儿的压力,训练后身上可能会有的淤青,没有一个家长不会心疼。

起初,小T妈妈也问过教练“孩子有潜力么?”“适合击剑么?”,得到的回答多半是关于优点,例如“学习能力强”、“脚上的爆发力不错”、“协调性和节奏感好”等。但如今这个问题她已经不再过多关心了,虽然未来谁都不敢打包票,但孩子那么喜欢,难道不让她练么?

在小T妈妈心中有一个重要的时间拐点——八年级。既要保持学业又要保持体育训练和高水平比赛,如今做得最成熟的只能是美国。如果孩子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依然喜欢击剑,依然能稳在如今的竞技状态和梯队水平,那么结合课程体系、选课、确定专业方向等综合因素,八年级就再折腾一次跨国转学。

 

了解完这两个孩子的故事,菁kids也感叹在国际教育中走体育路绝非易事,相比之下单纯的上学读书甚至要轻松不少。

正如Roselyn妈妈所说,美国名校看重体育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项目要做出成绩少说也得有六年的持续付出,高效的时间管理之外,还要承受超乎想象的复杂情况,来自对手的非善意甚至是敌意,但无论如何,你的目标依然是要超过别人。也由此,抗压力和成熟度也会发生质的变化。

孩子必然会牺牲一些东西,例如小T去年只去过一次环球影城,朋友们的各种派对,她也只去过一次。但当被问“如果觉得遗憾,要不要放弃击剑”时,她还是摇了摇头。

对于家长而言,比起金钱上的投入,精神上的投入更让他们感受深刻。“这不是投资,是投入,你为爱而投入,你对孩子的爱,孩子对运动的爱。”小T妈妈如此总结。

— END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