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真正融入当地圈层,海外陪读妈妈们有多拼?

下午三点二十分,在温哥华某一线私校的小学部门口,家长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等待着孩子们放学。

根据202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温哥华地区的华人比例占到了将近两成(占总人口的19.6%),走进温哥华十来所一线私校,肉眼可见大量的华人学生,这所全IB的私校也不例外。

在等待的过程中,几位华人家长聚在一起讲着中文,也有华人家长和其他族裔的家长说着英文聊着天,不远处白人家长和印度家长开怀大笑着。华人家长到了海外后,能否融入当地社区,孩子们之间又是怎样去融入,这是很多人的疑问,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文、图 | 老璨


陪读妈妈在华人区重拾自信

Lisa是一位陪读妈妈,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在温哥华求学。Lisa性格开朗为人热情,但英语是她的软肋。
在国内时她的孩子上的是私立学校,她是家委会的主力成员,学校活动她都积极参与。

到了温哥华后,她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实在没有办法让她进行基本交流,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

她甚至说,发现在温哥华的这些年,是自信慢慢消失的一个过程。

好在因为有一个强大的华人社区。

她从学校的华人家长里交到了不少好朋友,因为大部分妈妈们都是独自带娃,生活经常碰到需要互相帮忙的情况,大家也完全做到了“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彼此结交了非常深厚的革命版的友谊。

Lisa和好朋友们一起夏天徒步、划船,冬天滑雪,互相推荐兴趣班、补习班的信息,在本族裔里寻求到了有求必应的温暖和友谊。

 

虽然做不到完美,但还是尽可能融入

Helen的女儿小A五年前考入了温哥华的一所全IB私校,Helen决定放弃自己在国内蒸蒸日上的工作,带女儿来到加拿大成为一名陪读妈妈,留下小A的爸爸在国内挣钱养家。

和大多数华人移民一样,Helen的英文阅读、听力还不错,但开口说英文一直不是她的强项。

在经历了新移民必经的适应过程后,Helen和小A逐渐安顿了下来。

离开了国内的职场,Helen在闲适的生活中有些无所适从,但她一直坚信教育孩子要从自身做起,让自己做孩子的榜样。

于是她开始努力学习英文,尤其是口语,想要让小A看到妈妈努力学习、克服困难的行动。

但缺乏了语言环境的自学效果总是一般,Helen想到了一个利用周边资源的好办法——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去认识更多其他族裔的妈妈,多多使用英文交流。

在这所全IB的学校,尽管华人家庭已经逐渐上升为“中流砥柱”,但还是有不同族裔和文化背景的家庭能让她有提升英语口语的机会。

于是所有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尤其是不同族裔的文化活动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印度排灯节,她帮忙装饰学校、搬运桌椅;穆斯林开斋节,她作为唯一的华人家长志愿者,参与分发食物,并为了各项准备活动忙前忙后。

有人问她会不会觉得有些文化活动因为不了解其禁忌,怕冒犯到别人而不敢参与?

她回复说,这不就是最好的一个了解其他文化的机会嘛!

家委会组织妈妈们的茶话会,她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参与到方方面面的对话中,聊孩子的学习,也聊自己的生活。

Helen通过这些活动认识了非常多其他族裔的家长们,不过她也很纳闷,为什么只有她一个“铁杆” 华人妈妈志愿者呢?

虽然她还不能完全地用英语表达自己,但这并不影响其他族裔妈妈们对她的喜爱,有时候有活动没有看到她的身影,其他妈妈还主动询问:”Where is Helen?”

再看孩子小A,生性是个内向的孩子,但在加拿大的这五年,她从一名小学生成长为了一位中学生,英语也逐渐达到母语的水平。

在妈妈的影响下,小A也更加努力地去打开自我,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结交到了更多的好朋友。

华人家庭抱团取暖

Summer是温哥华一所私校的员工,同时也是一位家长,双重身份让她对自己孩子年级的各族裔家长非常熟络。

由于Summer孩子年级的华人孩子占到一半以上,华人家长们很方便用微信沟通,建一个微信群、在孩子们放学后组织个play date、大人们来一场烧烤,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于是这些低年级的华人孩子们私下培养了非常好的关系,在学校里自然也打成了一片。

年级里一位印度妈妈看到这样的情况很是焦急,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朋友不多就是因为缺少这些私下的play date.

于是她首先找到了Summer,约Summer的孩子play date,在孩子们玩耍时她向Summer吐露自己的烦恼,说自己甚至给孩子报名了中文课,就想让孩子掌握中文好多交朋友。

Summer听闻后大吃一惊,这位印度孩子连自己父母的母语旁遮普语都说不利索,还得为了交朋友去学中文,这可真是多大的社交压力啊!

Summer很体谅这位印度妈妈的心情,于是之后身边的家长好友再约play date时,她都会向对方征求意见,是否可以也邀请这位印度小朋友一同参加。

Summer也发现当华人孩子们逐渐长大,尤其是二年级以后,他们不再使用中文进行沟通,于是这样的play date都可以愉快的用英文进行,孩子大了父母也可以放心的离开,不用担心不熟悉的家长们一起尬聊,什么族裔的孩子都可以参加啦!

Summer在这所私校工作已经六年多了,像她这样活跃在温哥华各大私校的招生、社区关系、筹款或者财务部门的华人员工不是少数。

作为一个“打入内部系统”的一代华人移民,同时也是一名母亲,Summer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爸爸妈妈们,也最大化地利用自己的资源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

Lisa虽有语言障碍,但和同胞们互帮互助,让很多困难变得逐渐容易起来。

Helen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提高英文,融入学校不同族裔的家长社群,实在让人敬佩。

在这几位妈妈看来,做到以下这几点,可以很快能适应新的环境,也很容易把这种积极正向的心态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1,迅速了解并融入孩子所在的学校社区

比如了解孩子所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不错过任何一封来自学校的邮件,了解孩子的课程表,了解学校提供的各种俱乐部的信息,和班主任老师多沟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通常能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家长朋友们。

2,了解本地城市所提供的资源

加拿大的城市都有很多教育类、兴趣类的活动以低廉的价格开放给儿童及大众,寻找这些资源的过程也是熟悉当地社会的一个好办法,新移民还很容易申请到语言中心上免费的英文课,这也是一个提高英语、融入本地社会的好机会。

保持乐观开放的心态去学习新的文化、新的价值观、新的社会规则,知己知彼,百百战百胜。身在海外的你,关于融入又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