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合老师谈儿童早期艺术教育:以音乐和美术教学为例

7岁小马团员_副本

在菁kids上海9月刊的“教育家”专题中,菁kids采访了上海市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小马合唱团创始人周合老师,请她为我们剖析当前儿童早期艺术教育领域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独特的“教育观”是办学基础

办学不应是随意的资本投资,也不可能通过简单地复制、粘贴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办学,首先应该思考我如何才能做到超越,我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这是采访当天,周合老师首先强调的问题。

当前的儿童艺术教育市场,“碎片化”的教学方式仍占主流。“我们总是在技能方面付出太多。有没有完善的教学系统和核心课程,有没有儿童发展观,你的教育目标是什么?”这些问题,很多教育机构的创始人都无法解释清楚,甚至没有就此做过思考。

教学背后的理论基础和理念支撑为何如此重要?它能实现的教育效果是什么呢?

“把音唱好、唱准,这是技术,不是教育目标”,周老师说,有独特理念支撑的教学,其效果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受过这种教育的学生,在他们身上能明显看出这种教学所提倡的“气质”,即素养。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技能,而是培养人,培养能够被一眼认出的、独特的个体。“牛津的学生和伊顿的学生迎面走来,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们是不同的,牛津的学生比较阳光和充满希望,而伊顿的学生则有矜持的绅士气质”,这是不同的教育理念结出的不同果实,取决于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灌输何种精神养料。

世界范围内办学成功的学校或教育体系,如美国的茱莉亚音乐学院(The Julliard School)和意大利的瑞吉欧(Reggio Emilia),它们都有自己信奉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但这些成功范例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大家取向不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才最终成就了它们”,在当前国内儿童早期艺术教育领域,办学者们尤其应该注意对独特教育理念的建构。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育理念是框架性的存在,然而理念不能是一句空话或口号,在理念的框架之下,其它技术层面的问题则需要依靠具体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实现。

“你知道为甚么有那么多的孩子在学习艺术的时候都感觉不快乐吗?”周老师问到,那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用与他们的年龄、发展阶段相契合的教学法来教他们”。

比如说,“在孩子3、4岁的时候,我们在用适合5、6岁孩子的教学法来教他,这就像处于流食喂养阶段的婴孩,你却不明就里地硬是拿半流质食物来喂他,他吃入和消化起来都很辛苦,自然就不快乐。”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应该被大力提倡。

以音乐和美术启蒙为例,周老师为我们具体介绍了几种遵循儿童生长发展规律的艺术教学法。

20150628_163418_副本

儿童早期音乐教学:

·以“圆圈游戏”为主的项目教学法

不限于艺术教育,儿童在早期一个很重要的成长方式就是“游戏”。那在教学过程中,游戏以何种方式呈现,如何完成才是最有效果的呢?周老师的答案是采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上一个很典型的方法是‘圆圈’,以‘圆圈游戏’为主”,周老师介绍说,在她创办的小马合唱团,小年龄的课堂基本以圆圈的形式进行。

圆圈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利于充分讨论,“从形式上来讲,以圆圈落座,老师无论坐在哪个位置,都是孩子的伙伴(不同于“结构教学法”,老师一般立于学生的前方,课堂以老师讲授为主),体现出平等的氛围;从认知角度来讲,认知是相互刺激的,左右坐在一起的小朋友可以相互参考,成为互相的学习者”。

因此,在这种学习法中,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另一个孩子的启发者和老师,他们是学习的主人,相比在结构教学法中由老师主导的课堂,孩子的学习压力会大大减少。

·案例教学

“音乐教学一定要有真实的教学案例进行参考”,所以,每次出国考察,周老师都会购买大量的案例和教育资源回国。

“西方音乐教学有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他们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其中成人预设的成分很少,具体教学是根据儿童的兴趣在转移的,所以会产生大量独特的案例”,但这种案例并不是拿回国就可以直接用了,因为其中有的状况并不适用于中国孩子。

“比如中国孩子在和声方面的素质要稍弱于西方同龄儿童,这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积累有关;比如意大利的合唱歌曲是以‘叙事体’为主,而中国的传统是以‘诗歌体’为主”,所以要将国外的成功案例运用到国内儿童的音乐教育中时,就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和改编,否则无法达到好的效果,甚至还会起反作用。

这种调整不是一蹴而就,一次性就可以成功的,而是一个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合唱教学中,我们会拍摄大量教学视频,然后对这些视频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属于自己的系统和方法就这样一步步建立起来。

20150614_171903_副本

儿童早期美术教学:

·美在先、术在后

在美术启蒙阶段,对美学和艺术感知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是否拥有良好的“美术审美能力”,也就是说能不能真正在生活中享受艺术所带来的精神愉悦。然而现在我们都是“学习技术在前,美学培养反而是不重要的”,一个人学习了艺术,却没有获得艺术能力,这跟从来没有学习过它是一样的。

其实对儿童艺术感的培养并不难,方法也并不复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实践。

比如要就餐,面对空无一物的餐桌,用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这一餐吃得愉快又具有美感呢?“问题抛出去之后,小朋友们会叽叽喳喳进行讨论,并且能很快给出实在的解决方案:

有的出去捡了很多好看的石头放在桌上,有的找来飘落的树叶,有的搜罗到各种颜色的鲜花,然后摆放上杯盘和食物,整个桌面瞬间就变成了一幅图画”,这幅图画并不一定有多美,但它是小朋友们通过自己“想让桌面变美”的思考实现的,而且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像这样一次次进行思考和练习,对美的感知和认识就一点点建立起来了。

·从系统地学习材料和发展动作“感知”美术

“早期儿童的智力发展,从0-5岁,以感知能力为主,5岁之后,理解能力才慢慢发展和建立起来”,因此在美术启蒙阶段中,让儿童通过“感知”来开始学习就特别重要。

美术有一个特点,对它的学习离不开材料的支持,所以首先要从对材料的认知开始。

“有的美术启蒙,一开始就直接让儿童用水彩、蜡笔或其它材料进行作画,但他们明明对使用的材料还一无所知,因此得到的只能是零碎的经验”,其实一开始就应教他们认识材料,“拿各种水性的、干性的、软材料、固体材料让他们触摸、感知,一般3次课左右,小朋友就能对一种材料完成整体的认知”,这样,他就具备了对这种材料的“熟悉感”和“笃定感”,使用起来也会更加了解和自信。

另外,在音乐早期教学方面,以发展儿童的听力为主,在美术方面,则要注重发展他们的动作。

与音乐不同,对美术的操作是能带来“动作快感”的。在发育初期,儿童经由动作获得的快感是他们认知这个世界的有效方式,“越是小的孩子,动作感知越强。小孩子一般注意力短暂,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需要很多能让他们‘感知’到的动作环节,以保持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动作快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能力会慢慢发展起来,理解和表现能力也逐步显露,对“动作”环节的要求就会减少。

不管是何种教学,能够系统地掌握儿童发展规律是必须,然后以此为基础,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填充其中。

最后,就儿童教育产业的发展,周老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没有教育家,只有哲学家。从洛克的白板说、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论到杜威的教育实用主义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这些哲学家有理论的建构,但在实践方面未必成功,而很多在第一线从事教育的老师们最缺乏的却恰恰是教育哲学观念”,所以这两者如何能够有效地结合,既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又有将其付诸现实的实践能力,是整个儿童教育发展的关键。

而且在具体的实践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教育领域需要“民主”。“目前世界范围内有很多成功的教育产业和模式,但这些成功范例只应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却不可以被看作是某种统一标准”,“教育民主”是基本的原则,谁都可以尝试,最好的教育不是静态的,而是存在于我们“不断验证,不断完善,不断地调整和提高当中”,“最可怕的是教育者们都害怕失败,不肯去建立新的经验”。

周合老师 上海市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创建《快乐小马》合唱团,推广儿童原创音乐,推广公益与时尚并举的城市文化。

 

采/文:晓辉   图:《快乐小马》合唱团提供

 

本文摘自菁kids上海2016年9月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