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牛剑妈,我却意外地照见了自己……

文|叮叮当  图|unsplash

朋友的娃被牛剑中的一所预录取了。

消息不胫而走,时不时会有个把家长想过来取取经,为了避免“同样的话反复说”的麻烦,朋友干脆把零星同道拉一个群,应聊尽聊。虽然是一枚非常资浅的小学生家长,我也满是期待地潜伏进了这个小群,没想到,却见证了一场“尬聊”。

七嘴八舌:你们是怎么选定英国方向的呢?

回答:其实我们是英美双申。只是现在美国的高校还没到发OFFER的时候。

七嘴八舌:美国申了哪几所呢?

回答:就那几所藤校吧,名字我也报不全,都是娃自己选的。

七嘴八舌:这么重要的事情,你就让他自己决定吗?

回答:是这样的,我娃从小痴迷A学科,所以把选择范围放在英语国家中的开设A专业的高校里。又因为在高中阶段在中国和美国都得过很有分量的国际大奖,所以自信是可以挑战的最顶尖的几所的。

七嘴八舌:这么神奇!那对A专业的兴趣你是怎么培养的呢?你自己在A专业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吧?

回答:其实我自己是念文学类专业的。从小给孩子买了很多书也讲了很多书,没想到他只对科普类的图书感兴趣,对A专业的钻研也都是他自己。后来他结识了三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他们常在一起捣鼓。

我也不太清楚他们具体在捣鼓什么,我就是负责跟在后面买单。买书啦,去看实地啦,去美国上相关的Camp啦,参加各种论坛啦,我就是当个司机,在国外的话,很多时候还是孩子给我指路、当翻译。

……一阵沉默……

七嘴八舌:那你们是从小走国际路线的吧?

回答:并没有。小学我们读的是对口公办,小升初的时候正遇上民办学校风头最劲,各种说明会听下来,我觉得三公不错,这才听说是要考奥数的!连忙买了套最经典的奥数书给他连夜看,很幸运,最后考上了。

因为去美国上了一个夏校又顺便玩了一圈,孩子起了读美高的念头,我算了算,经济上也还是能够支撑的,所以我们圈了四所A专业比较强的美高,一个个去面试,最后入读了他挺喜欢的一所。但在准备过程中,错过了国内的一个很有分量的大赛。

顺利去了美国,没想到遭遇疫情,上了一年网课,各种不方便,想想还是回上海,插入一所双语学校继续念。回来也有回来的好处,有机会代表中国参加了一场顶尖国际赛事,拿到了大奖。

七嘴八舌:那说说具体留学事务吧,考托福啊,找中介啊,有没有什么秘诀?

回答:没有经验,都是教训。拿到国际大奖后,孩子在一个业内论坛上认识了一个北大的博士后,跟着他一起做科研,虽然打算去留学,但申校的事情没怎么放在心上。还是我一再催促,该准备托福了,不然就来不及了!

这才匆匆报了一个新东方,起早贪黑的准备,正逢疫情,几经周折飞到澳门,又遇到台风;接着是亲眼目睹隔壁考场关闭,考试取消,直直吓出一声冷汗。

还好孩子始终沉着镇定,圆满完成了考试。中介找的也晚了些,又遇上封控,只能在线交流,各种不顺畅。

最后孩子说,算了,我自己来吧,自己准备了文书和其他资料。他和我说,真的着手准备了,发现也没那么难,就是比较繁琐,耗时间。

七嘴八舌:那你们家孩子心理素质特别好吧?

回答:那也谈不上,只是他的心思一大半放在自己的科研上,留学什么的没有看得太重。没那么多患得患失,也就没那么多忐忑不安。他一直和我讲,只要有资源支持他的研究就行,申请到哪个学校就读哪个;就算不出国,国内高校当中,A专业强的几所也可以,去外地读也行。所以没那么纠结,按照程序走程序就好了。

……又一阵沉默……

接下去是七嘴八舌群的各自抒情:

“所以规划多重要!”

我的内心独白:人家连美高都是临时起意,还被疫情折腾了三年,这算啥规划

“还是美国好啊,美高的课程非常丰富……”

我的内心独白:其实人家明明拿的是牛剑的预录取

“我跟你说,美高的录取率比国内的双语高中高多了!”

我的内心独白:对人家牛蛙来说,在美国读美国拿大奖,在国内读代表国内拿国际大奖,实力能打,完全不用怎么才“划算”

“其实吧,如果是美国身份,录取率还要高!就是就是,所以最好是父母就移民,申校前拿到身份。”

我的内心独白:如果计划好移民还好,如果只是为了升学便利,这算不算一人读书,全家陪绑呢

……提问进入尾声……

七嘴八舌:你的孩子真是省心啊!你真有福气!

回答:在我眼里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人文这一块其实挺缺的,做事情也挺磨蹭。就为人父母的乐趣来说,我是多么希望和他探讨一下文学啊!可惜他丝毫不感冒。

但这不要紧,他能做他喜欢的事情就好。我能支持他就支持,我能力之外的,也只能和他说爱莫能助了。

至于他以后是在国外发展还是回国,在高校教书还是进企业,我都随便他。他的人生让他做主,毕竟我也没能力管那么多。

作为小学生家长,美高啦,申校啦,离我还远得很。但这场对话,对我来说,就像是给自己照了照镜子。

谁还不想让孩子念个名校呢?但进名校为的又是什么呢?丰富的课程?高素质的教师同学?良好的社会声誉?以上统统都是!但以上归根到底,学校只是父母育儿的工具、孩子成长的资源,踩着名校的阶梯,能更容易的达成人生的目标而已。而进名校本身,不应当成为人生的目标。

这方面的反面案例,近年来被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

  • 有人按父母意愿选择了学校专业,读着读着不喜欢了,不停的换校换专业“寻找自我”,兜兜转转七八年,书还没读完;
  • 有人留学回来,不愿意工作,打着“全职儿女”旗号居家啃老;
  • 有人从小被送到国外,一路按中国式的价值观努力升入名校,一旦毕业自立,又按照西方式的多元价值观,只希望在咖啡店打工拿周薪的工……

当然可以说开心就好,但对比父母一路上的呕心沥血来说,终究还是错付了。

也不能就此给鸡娃的老母亲们贴上“盲目”“折腾”的标签,为下一代倾心付出,原本就是我们华人刻在基因的本能;宏观上的时代大发展,微观上的政策多变化,又让育儿路时不时的风云起,波澜急!浪奔浪流得久了,难免会当局者迷。

幸好我只是小学生家长,美高啦,申校啦,离我还远得很;又幸好正反两方面的案例都在我面前,眼下要做的,是多尝试多体验,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把兴趣上升为观照一生的志趣,成为贯穿人生的那根红线。

— END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