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高尔夫,花费超百万,儿子兴趣培养这笔帐值不值?

最近,12岁的大儿子和他老爸一起去了趟普林斯顿,陪着他们的是丹麦著名天体物理学家Anya C. Andersen。父子俩不仅全面参观了学校,还在餐厅吃了个午餐跟在校生们聊了个天,沉浸式体验了一把大学生感受。

这是访学营吗?不是。这其实只是儿子参加高尔夫球赛路上的一个小插曲。因为参赛地离普林斯顿大学非常近,按照惯例,比赛之余爸爸都会开车带儿子到附近的大学转悠。

这次扎克在查看学校网站时,发现喜欢的丹麦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安雅在普林斯顿大学当访问学者,就请求爸爸发一封邮件问能不能借机拜访一下她,没想到这位科学家一点架子没有,立刻安排一天的时间来接待他和爸爸,于是出现了上面的一幕。

算起来,儿子扎克5岁半开始接触高尔夫,到本月刚好整整七年。装备、培训、比赛等,七七八八算下来,百万人民币的支出是有了的。虽说到目前为止,在国际赛事中他还尚未进过前三名。但打着“比赛”的幌子,这个小人儿已经走过了许多国家。先生和我也跟着他一起见识了许多有趣的人和事。有朋友建议把我们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也许能给别的家长一些借鉴。

上次我写过关于他选择高尔夫的过程和大致费用,11岁的儿子高尔夫球龄5年,为此“断舍离”其它兴趣班值得吗?这篇就当续集吧!

文|索菲亚 编|Mina.L

图 |作者提供


儿子成为专业球手的几率,不比成为宇航员高

很多朋友看到扎克的生活一直以高尔夫为中心,都会问我们:“你们这是按照高球专业路线在培养儿子啊!”或者“是想打出成绩进名校?”

但我们很清楚,他成为专业球手的几率不比成为宇航员高。

靠高尔夫进名校,不如把打球花的时间和金钱放在学业上更靠谱,按照国内传统家庭的想法,更不如把这些钱攒起来给他买套房更实际…

我们数年如一日支持孩子打高尔夫,原因只有一个:他真心喜欢。

换句话说,如果当初他选择了中国武术或者围棋,甚至芭蕾舞(俩妹妹都选择了芭蕾舞作为业余爱好,所以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说儿子是不是也应该试试芭蕾),我们也会同样无条件支持。

不可否认,过去几年,高尔夫是我们全家生活的重心之一,许多节假日几乎都是围绕高尔夫进行的。一路走来,高尔夫这项运动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高球,家中两位男性“无言”的纽带

首当其冲带来的改变就是父子关系。

先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慈父。相反,他脾气暴躁没有耐心。自己虽然喜欢高尔夫,但只局限与生意伙伴打球,球技也一直属于“永远不会赢,也输得不太惨“的水平,儿子对高尔夫的兴趣最早是看爸爸打球耳熏目染的。

父子俩在这项运动中的第一次冲突不是因为打球本身,而是因为球场礼仪。

记得儿子6岁那年在球场,因追松鼠从爸爸推杆线路上跑了过去。爸爸推杆没进,就把气撒到了儿子身上,整个球场都能听到他的怒吼。

儿子人小,但自尊心很强,愤怒地背着自己的小球包含泪走下场,并且跟我泪盈盈地说 “再也不跟爸爸打球了!”

我自然是支持儿子的,陪着他走到停车场:“你踏过爸爸推杆路线,肯定是不对的,在国际比赛中也会被罚。但爸爸大吼大叫也是没修养的表现,如果你以后再也不愿意跟他打球了,我完全理解;”

“但如果你是真的喜欢打高尔夫,那么他的态度就不重要,以后人生中你会遇到更粗鲁、更不可理喻的人。因为他们的错误和无礼而惩罚自己放弃真正喜欢的东西,是极其愚蠢的。”

儿子不说话,但我知道他在听。

“人都是慕强的,对比自己强的人,容忍度就会高很多。当你的球技比爸爸好的时候,我担保他不敢轻易对你发脾气。”

虽然我对高尔夫一窍不通,但在心灵疏导方面,我这个三个娃的妈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经验的。

儿子想了几分钟,平静下来,说:“我真喜欢高尔夫,想回到球场继续打球,我会有一天打败爸爸,让他再也不敢对我发脾气。”

我此生都不会忘记,小小的儿子背着比他还高的球包,满眼坚毅,磕磕绊绊回到球场,走到爸爸身边道歉。爸爸当时也正懊悔,为自己的失控表示歉意,紧紧拥抱了儿子很久。

高尔夫是特别耗时的运动,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练一场就是一整天,更不要说寒暑假的集训和在外地,尤其是在国外的比赛。

过去几年中,扎克在国内的比赛一打就是两三天,现在在国外一走就是一周起。从订机票、酒店,之后开车到球场熟悉场地,再到比赛过程中连续几天背着包当球童,在旁提供策略建议,先生始终耐心地陪在儿子身边亲力亲为。


数年如一日陪伴,扎克从毛头小娃到青春少年

他也在跟儿子的互动、磕碰中不断反思进步 ,看见“别人家”优秀的孩子,还偷偷观察“人家爸爸”有哪些优秀品质。

其实,先生为了多陪孩子放弃了很多的生意机会。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反而甘之如饴。因为他觉得是儿子带他重新经历了童年,让他有机会成为爸爸。

渐渐,先生很少再对儿子发脾气。但那不是因为儿子很早就在球技上打败了他,而是因为在跟孩子朝夕相处中,这位“老男孩”也意识到纯真向上的孩子帮自己成长为了一个真正的男人。

先生曾经跟我说过,他对孩子充满了感激之情,认定要给孩子们充足的认可和陪伴。“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美好的童年,远胜于留下一堆钞票。”

心理学家李玫瑾说:孩子在六岁前依恋的对象是母亲,而当青春来临走向社会的时候,父亲的影响起着决定作用。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作为母亲的我无论怎样优秀要强,都已经无法满足进入青春期儿子的心理需求。

现在儿子遇到困扰的时候,会第一时间跟爸爸沟通。常年切磋球技,商讨比赛策略,互不服气争吵,让俩人之间产生了难以撼动的“知子莫若父,知父莫如子”的父子情。这足以确保儿子在未来的人生中不走偏。

而高尔夫,就是父子之间互动的纽带,是情感链接的最好媒体。

在国外,高尔夫更多是家庭活动

在国内高尔夫被商业化,很多人觉得那是有钱有面子的运动。但是在国外,高尔夫其实是一项家庭运动。

就像美国青少年高尔夫的使命说的:“帮助孩子们在学习高尔夫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并使之成为一项终身的运动,并鼓励家庭中的互动…”

比赛期间,很多球场会全天提供免费自助餐饮料和儿童玩乐设施,就像一个嘉年华现场,不用额外付费,大人、儿童可以选择跟着球员走完全场观看球赛,也可以喝咖啡跟其他家庭聊天。

俩花花(我的二女儿和三女儿)一般会跟着走半场,之后太累了就回到会所看书、画画或跟其他小朋友玩耍。而我基本都会跟着儿子走完整个比赛。

在国外参赛费用基本是国内的一半,相比他们的高工资高消费,这些参赛费用简直可以忽略。

国内比赛一般是不让家长跟着走场的,即使平时练习也不会让其他小孩子到球场上跟着走。扎克小时候在国内打球,有时候先生和我一起陪着,不但必须花钱雇球童背着孩子的小小球包,我们还要额外支付“陪走费“。

即使在休闲区,保安也会虎视眈眈盯着你,像防贼一样,让人非常不舒服。

当然我也能理解,高尔夫是我们的“舶来品“,许多人对球场礼仪理解不到位从而没有边界感。俱乐部怕有熊孩子干扰比赛,更怕乱跑被球打伤,所以总是高度紧张,不欢迎“无关人员”出现在赛场。

但这就把家庭隔离在了高尔夫之外。

打球孩子的父母陪着训练比赛,势必就不能陪伴其他家人,尤其是多子女家庭。这就会减少对其他孩子的陪伴,非常不利于家庭亲情和价值观的培养。

高尔夫,替儿子节省了人生教训的成本

高尔夫是一项诚实并自律的运动,因为比赛时候是球员互相计分,有了争议或者特别情况才会喊裁判,比如球掉进了马蜂云集的区域球手无法击球等。

我从来没见过孩子们在比赛中发生争执,即使在激烈的国际赛事中,孩子们也是互相打气支持,为对手的好球击掌庆祝。此外,他们更是相信对手的诚实,比赛结束后几乎看都不看就会在对方的积分卡上签字确认。

这也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

扎克7岁时候在北京参加一场比赛,他的成绩非常好。比赛结束后,他跟小朋友对好分数,把球卡填写好之后签上字就交了上去,兴奋地等着结果,说这次他肯定能得冠军。

可我查看记录时发现他交上去的卡总分多算了一分。我当时犹豫了一下,还是告诉了先生。他跟儿子反复核对后,也确认儿子总分算错了一分。但是这个小错误不但其他人没有注意到,连计分的裁判也没发现。

我说就算了吧,第二名跟他差了好几分,多一分少一分都不会影响排名和比赛的公正性,但爸爸坚持让儿子去找裁判更正,因为这是原则问题。

就在组委会宣布成绩的前几分钟,儿子进去更正,按照规则他被取消了排名资格,到手的冠军,飞了。

看着另外一个孩子抱着“本属于他”的奖杯,儿子坐在草地上哭得昏天黑地,把我的眼泪也哭出来了。我心疼地埋怨先生不该逼孩子去纠正,既不影响他排名更没有人注意到,何必让小孩子如此伤心呢?

可先生说:这不仅有关诚实,更是对自己负责。

“今天不过是一场小比赛,如果他将来参加PGA(职业高尔夫球员协会)出现这种失误,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他将来做生意不认真看合同就签字,那可能是一笔巨大财富的损失,甚至是巨大的事故。”

爸爸要用现在这个“最小代价”来换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教训。

这个经历的确让扎克终生难忘,以后凡是需要他签字确认的,他不再掉以轻心,而是再三核实。这也算高尔夫带来的好处吧。

高尔夫”游学“为儿子打开了一扇窗

其实,在儿子7年的高尔夫小小运动生涯中,不同年龄阶段,我们的“策略”还是有一些调整的。

扎克小的时候,我们主要关注他性格修养和球场礼仪,同时避免过度训练透支从而失去对高尔夫的兴趣。

最近几年,我们借助比赛机会带他看更大的世界,每次出行不会去任何景点,而是挤出时间带他到当地附近大学参观,类似现在流行的“校园游学”,让他对大学有所认知。

我们从来没说过希望他上哪个大学,甚至是否必须上大学都没有提过。但是去年暑假他在英国比赛期间参观完剑桥后突然问我:“妈妈 ,你对我以后的期望是什么?是进名校吗?”

“当然不是,我只是期望你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做到极致,成为一个有趣,快乐并且有责任心的人。”

这是先生和我的真实想法。

“ 哪怕你成为一名水管工,我也相信你会成为最出色的水管工。上大学并非人生必经之路,但在合适自己的大学里 ,你会有更大机会遇到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根据爸爸妈妈过去的经验,在大学校园里得到的友谊最有可能陪伴你一生,那不是钱能买来的宝贵财富。带你多看世界,只是想让你知道人生有很多可能和选择,没有陷入绝境的说法。”

这次从普林斯顿回来,扎克突然长大不少,常把自己关在房间查阅资料,后来发现他在查阅普林斯顿的专业,录取标准,体育运动等,还时不时问一些关于自然科学的事情。以前他一直对社会学感兴趣,更喜欢跟人打交道。

显然,天体物理学家安雅的见面给他打开了自然科学的大门,引起了他进一步探索自然的欲望,而他强烈的求知欲也促使先生和我不得不深入研究,所以本月我们家庭主要话题都是宇宙星球外太空…

我悄悄问先生:是不是儿子对普林斯顿有啥想法了?先生说有没有想法不知道,但是扎克的确被这个学校迷住了,从经典的建筑到校园氛围到学生状态都让扎克惊叹,这感觉在以前的“探校”中从来没出现过。

对于扎克来说,高尔夫就是那个帮他撬动人生的一个支点,是引领他去看更广阔世界的向导。但我并不觉得高尔夫优越于其他运动,如果当时他选择武术等我相信也同样受益匪浅,因为每项运动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后记

回到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要不要让自己孩子学习高尔夫?投资高尔夫到底值不值得?

我也要向问这些问题的家长提问:孩子是真的对高尔夫有兴趣,还是因为爸妈觉得高尔夫好?

真有兴趣就学。

其他任何原因,没必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外在原因,都不会让孩子在高尔夫这条路上走远。

尤其是进入青少年时期,体育项目开始有了竞争的残酷性,同时学业更加紧张,如果不是真爱,此刻很容易放弃。考虑高尔夫经济投入比其他项目都大很多,这会让有经济回报期待的家长觉得自己前功尽弃,血本无归。

另外,想借助高尔夫敲开名校的大门不是容易的事情,不但平均杆数要保持在70以下,学业成绩依然要求出色,并不像很多培训机构宣扬的那样轻而易举。对于我们这种“球资”平平的普娃来说并不占有多大优势。

国内学高尔夫的孩子越来越多,除了近几年中国球手出现在世界赛事的榜样力量之外,商业宣传、资本推动才是主要力量。

不被外界裹挟盲目跟风,认真了解孩子的真正爱好和优势,利用这种兴趣爱好推动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带动他发现人生更多的可能,让他专注自己的努力而不过分纠结结果,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这才是运动的本质。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