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亚裔,怎么能学文科?”

文 | 王芫
编 | Yuan


01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儿子就要报考大学了。我儿子要学什么呢?

他自己一直说要学理科,但具体学什么他不知道。身处华人圈,从小学国际象棋、奥数,都是标配,所以我也是各种班都给他报上。

奥数一开始还是我陪着学的,我感觉他反应非常快,尤其数论。我这边还在纸上划拉呢,他那边已经心算出来了。

但是一走向社会,就发现完全是业余水平。

记得他八年级的时候我给他报过一次AMC 8。AMC 8是美国给8年级学生(相当于中国的初二)举办的数学竞赛。结果到赛场一看,参赛的只要是华人,一律是小学生。

华人孩子如果走数学竞赛的路,都是小学就参加AMC 8,到初中阶段就必须去参加AMC10甚至AMC12了。

旁观的家长纷纷议论:“那孩子怎么那么高啊?”我儿子也感觉很不好意思,仿佛自己以大欺小,胜之不武。更何况竞赛结果一出来,自己还没取胜,白长那么高了。

从此,他就对数学竞赛不热心了,但他依然认为自己要学理科。

他在理科虽不拔尖,但也不差。学理工农医不就是这样吗?高高低低大家都有自己的位置。就算当不上名医,能当个医生也受人尊敬。

文科则不同,如果不是顶尖的,后世不会记住你。我上英国文学的时候,读了一个和奥斯汀同时代的女作家Burney作品的片断。她笔下的生活场景和叙事的口气在我看来和奥斯汀一模一样。

这让我想到,奥斯汀的出现应该不是偶然的,在她的时代,想必有一批同样才情同样志趣的女作家。Burney也有几部长篇,在当时也算轰动,Burney的长篇值不值得花时间读呢?多半不值得,除非你专门研究这一段历史。

我儿子有个同学创办了一份法律评论杂志。该同学向大家发出征稿启事。10年级的感恩节期间,我儿子关在屋子里奋笔疾书了一个星期,写了一篇法律评论投给了编辑部。结果他的投稿没有被采用。

转眼就是新年,我让他利用寒假撰写一份参加理工科夏令营的申请。从1月2日就开始催他,每天他都说正在写,到了开学也没见到初稿。一到公众假日我就催他,但就是总也不见产出。三月底学校放春假,我向他发出最后通牒。

他说:“好,但我要先写篇法律评论。” 这让我有点吃惊。我印象中他的兴趣是和得失紧密相连的,如果第一次尝试失败了,往往就不会再有第二次了。

以往象棋比赛失利,数学竞赛失利,我都要想办法安慰他,鼓励他,生怕他遇到挫折就丧失信心,找各种理由说服他再尝试一次,但这次投稿失利我根本没有安慰鼓励他,而他自己竟然主动要尝试第二次。这可真是破天荒头一回。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二次投稿竟然被选中了,而且还发了头条。

与此同时,虽然在我一再催促下,我儿子终于在截止日期前向理科夏令营递交了申请,但最终也还是没能入选。这让我开始意识到他的兴趣可能是在文科。兴趣是个试金石,这道理我深深懂得。

如果我儿子喜欢学文科,那就学文科呗。我绝对没有偏见。

但是当我跟他提起学文科的时候,他竟然嗤之以鼻:“我是亚裔,我怎么能学文科?”我很奇怪:“谁跟你说亚裔就必须学理科?”他说:“反正我的亚裔同学都是学理科的。”

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前,老师发了一张卷子让大家复习。我儿子放学后没回家,留在学校图书馆做题。

他想的是:如果有不会做的,就地在图书馆找人问问。结果还真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苦思冥想了一个小时也不得要领。

他就开始四处张望,看到一个亚裔女生走过来,一看就是数学好的类型,我儿子叫住她,请教数学题的解法。那女生果然厉害,三、五分钟就做出来了,临走前还摞下一句:“好几年没做过这么简单的题了。”

这件事让我儿子大受刺激。原来亚裔和亚裔也有这么大差别。

前几天学校里的升学顾问找学生谈话。升学顾问事先让学生们列出自己学过哪些AP课,做过哪些课外活动,申请到哪些夏令营?

我儿子AP课只有美国史、世界史、生物和经济学;课外活动就是围绕那个法律杂志,;夏令营也是一个公共政策论坛。

升学顾问说:“你一定是要学社会科学。”我儿子说:“不,我要学生物。”

顾问看着手里的单子说:“但是你已经做过的事情都是围绕政治和法津的。”我儿子有点蒙。顾问说:“你可以申请政治学,如果你实在喜欢生物,到了大二、大三再转也来得及。”

顾问的话,让我儿子开始认真考虑学文科这个选项,但他还没有完全被说服。

02

当年我上中学的时候,文科和理科成绩都不错,但自我感觉更喜欢文科。那是八十年代,经济、法律等文科专业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

高考时我被录取的是“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一上了大学,脱离了父母视线,我就开始放飞自我了,第一学年下来,就毫不客气给自己弄了四门补考。为了能顺利毕业,我在大二结束之后转到了中文系。

虽然我没从理科毕业,但好歹参加过入门考试,且成绩不错,所以我自我感觉有资格为文科生辩护。

每当理科生“鄙视”文科生的时候,我就会说: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区别,主要在兴趣,而不是在智商。文科生对自我更感兴趣,理科生对外界更加好奇。如此而已。

无论文科还是理科,平庸的人都差不多。平庸的文科生就像追着咬自己尾巴的猫,一生看不到远方;平庸的理科生就如同追逐挂在眼前那只胡萝卜的驴,一生找不到自我。

同样,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优秀的人都是殊途同归。优秀的文科生通过表达自己而描述世界;优秀的理科生则通过研究世界而理解自己。

话说得很漂亮吧?但其实,这些年来每当写作事业不顺利,我就会想:要是当年咬紧牙关把计算机学下来就好了。

写作真是一个磨人的职业。好不容易花一、两年写个长篇。还得到处找出版社,反复修改pitch letter(给编辑推销自己的信)。

如果幸运地得到了出版,还得为书做宣传,一遍遍修改宣传文案。这里写个博客,那里做个访谈。终于围绕这本书的活动结束了,你得到的不是成就感,而是空虚。

作家是一个流动的概念,没人能当一辈子作家。当你在超市推着购物车遇到熟人的时候,如果你不能回答:“我正在写什么什么,”那么此时此刻你就是一个家庭主妇。

如果我当年拿到了微电子毕业证,现在在大厂工作,哪怕我是上班时间偷跑出来买菜,我也可以毫不迟疑地说:“还在Qualcomm呢。二十年了,挪不动了。”

03

如今我又重回大学读书。我想学英语文学,继续我的写作梦,但内心又时时动摇:要不要学一门能找到稳定工作的职业呢?

美国大学的前两年基本都是通识教育。学文科的也要学一门数学、一门物理科学和一门生命科学,学理科的也要学文学、历史等等。

同样是基础课,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的难度不同。比如给文科生开的化学课叫做“化学与社会”。

2022春季学期开始的时候,我的学术导师已经帮我注册了这门课,但是我研究了一番,又把这门课退了。

我发现如果上了这门化学,我就只能学文科了。可是我还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万一文科学不出来,学个实用的专业不好吗?比如护士,或者医生助理。

未来如果要学这两个专业,化学课就必须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在我们学校,护士和医生助理都是有门槛的专业。这些专业位置有限,供不应求,因为“钱”途看好,毕业后年薪轻松十万。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春季学期,结果我发现我还是热爱并且擅长文学。尽管英语不是我的母语,但是在分析难度较大的文本,比如《达洛威夫人》的时候,我仍然是班上的佼佼者。

我的教授说我是她三十年教学生涯里见过的最棒的学生。当然,这从侧面说明我上的大学水平一般。

但鼓励就是鼓励,所有的鼓励都是无价的。这让我忽然记起写作带来的无可比拟的快乐。

虽然在找不到灵感的时候惶惶如丧家之犬,但一旦有了灵感开始了工作,你会感觉到周身被无形的光芒笼罩着,把你与世俗的烦恼隔开。

如果是写长篇,那么在一、两年之内你都会沉浸在这种无法形容的快乐里,就像找到了归宿一样。在人生的长河里,能够达到快乐的巅峰,即使是短暂的,也是弥足珍贵的。

但话又说回来,波峰越高,波谷就越深。当你不知道要写什么的时候,那种自我怀疑的痛苦也是强烈的。更何况,如果我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巅峰怎么办?

拿着一张英语系毕业证,我能干什么呢?我能不能当老师呢?不是都说北美缺教师吗?我赶紧上网搜索了一下,原来缺教师是真的,但缺的是数学和科学老师,到处都不缺英语老师。

最终我只看到加拿大北部一个原住民部落中学在招聘一名英语老师。年薪八万加元(不算低),免费提供住房(估计那边没有租房市场),免费提供交通工具(一辆雪撬)。

之所以讲这些,是想说:人要明确自己的追求实在是太难了。又得自己喜欢,又得自己擅长,还得社会需要(只有社会需要才能赚到钱),三者缺一不可。

当然人和人是不同的。有些人在某方面天赋极高,又有条件在天赋的指引下不断深造,而且这天赋还是社会迫切需要的。这样的人真是太幸福了,但大多数人都要在追求的过程中体会到取舍的痛苦。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