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于鸿毛的离世正在上演,人生最大的“生死”之课,该怎么教给孩子?

文|ABB  图|来源网络

最近听到的“离世”有很多:新闻里12月有数十位院士、大学教授去世;危重者血氧饱和度低猝死,白肺猝死;阳康者打羽毛球猝死,爬山登高猝死,连洗澡都可能会猝死,甚至还有新闻说北京已经来不及烧,要去天津烧了……

而在笔者身边,妈妈堂妹的丈夫、妈妈好友的姐夫、爸爸好友的同学,也都在年纪不大、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地离开了。他们中有的遗体在家被放了6天,才排上殡仪馆的车来接;有的多方联络终于安排上去外市火化;只有一位开了简单的追悼会,其他都是交钱直接烧,家属排队领盒子。

作为人的一生,以一种非常简略仓促的方式,结束了。

我们常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过去我们经常传播的都是重于泰山的英雄伟人之死。可其实,我们接触到的更多的是,轻于鸿毛的凡人轻于鸿毛的离世。

为何“体面的离开”如此重要?

如果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那么人生最大的“生死”这一课,又该如何教给孩子呢?

「01」

从死亡中学会生的意义

往常,人们大多都是要开追悼会,缅怀逝者一生的。一般都会有家属、单位领导等不同人讲话,从各个角度回顾、感谢逝者为家庭和社会所做的贡献。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往往只有一两个视角,家人可能不了解ta在单位里的具体工作和表现;同事也不太清楚ta的家庭环境和作为父母、子女、爱人的那一面;更不用说,只有某一段时间内相处的同学、邻居和普通朋友了。

所以追悼会可能是所有与逝者相关的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全面了解ta的一生的机会,也是对ta一生的总结和评定,意义极其重要。

然而,当追悼会都来不及开的当下,我们有什么方法能让逝者体面地离开?又能让ta更长久、清晰地留在我们心中呢?

我曾经布置过一次作业,就是让学生回家给某位已离世的家人写人物传记,效果非常好。

很多学生向我反馈,他们就像刚刚认识这位家人一样:

原来在自己出生前,这位亲人的童年、少年时代这样过来的;

原来他们还经历过战争,经历过解放和十年浩劫;

原来ta为了家庭做出过如此众多的牺牲和奋斗;

从ta后期表现出来的气质上,根本看不出原来ta人生途中遇到过那样的坎坷和艰辛;

原来如此熟悉的家人也会有那么多的秘密……

这份作业让孩子更好地了解了他们的亲人和故事,让故去的亲人又一次“活了过来”,更清晰地展现在了孩子的面前,常驻心间。也让已故的亲人的事迹和贡献,不至于草草地消散在细碎日常和岁月长河里。

而更重要的是,它让活下来的人再一次体会到了生的意义。

人生当如何度过?

求学遇困,看看祖辈父辈是怎么做的;

爱情保鲜,想想亲人们的婚姻中,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子女相处,是要向他们学习,还是坚决不做他们这样的长辈;

遇到需要平衡理想、金钱与事业时,不妨试试前人的法子,看看他们踩过哪些坑,避免重蹈覆辙……

亲人离世,是每个家人的切身之痛。这对于人生经历较少的孩子而言,更是强大心脏的一次历练。生的一课,也可以从死亡中获得。

 

「02」

从死亡中学会离别

目前中国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根据中新网记者的采访,作为中国较早一批开展“死亡教育课”的山东大学,已经连续开课十多年。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公开讨论死亡话题,如尊严死亡、安宁疗护、安乐死等。老师不仅会设定议题和情境,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还会带领学生到殡仪馆参观完整的殡葬流程。

此外,有关死亡教育的相关书籍,也在不断出版。如200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死亡教育》,就是为了预防孩子通过不正当、不合理的途径,在潜意识里获得对死亡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理解,从而减少青少年放弃自己生命、残害他人生命的悲惨案例。

所以作为正处在新冠感染高峰、危重症风暴中央的时刻,我们也许可以使用这些书籍,借鉴高校的教学方法,用科学理性,又不乏人性温暖的方法,教会孩子从死亡中学会离别。

比如,既要在平时就告知孩子基本的医疗知识,了解生理状态和生命周期,又要让孩子参与亲朋、宠物生命消逝、安葬祭扫的过程,建立一定的心理基础和准备,了解到我们本来就是“向死而生”的单向旅程。

要是噩耗太突然,对有些孩子来说,刺激太大,那么后续的缅怀安抚工作,一定不可以忽视。不要因为要处理的事情多,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忽略了对ta心理上的安慰。相反,要跟孩子建立起新的亲人间的互助和信任的纽带,尽可能地填补一些孩子在情感上遗失的部分。要让孩子知道,生离死别,本就是人生自然规律,没有人能因为不愿意而忤逆。但就算离开了一部分人,人生中也还会有新的人可以进来、新的关系可以建立,从而教会孩子慢慢地接受离别。

 

「03」

从死亡中学会珍惜

正是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才要教会孩子珍惜眼前人。更何况,黄泉路上无老幼。谁先来,谁先走,什么时候走,都难以预料,所以只有当每一段旅程都好好珍惜,用心对待每一个生命中重要的人,认真生活,不负韶华,才不会留下遗憾。

在笔者身边因新冠离世的家庭中,有一个让我很有感触。

逝者的孩子从小很优秀,高中毕业去了国外名牌大学留学,本想本科毕业就回来,但很好的科研机会让她继续读了硕士、博士。那时移民还容易些,她又是高端人才,就不想放弃这个机会,于是继续工作、结婚、移民、生子,彻底成为了华侨。

谁曾想,两国的新冠防控和高价机票,一次又一次阻碍了她回国的旅程。更不幸的是,这次的大规模感染,击垮了两位空巢老人,一位的病情迅速恶化,孩子都未能来得及赶回来见上最后一面。

其实这样的经历是选择国际教育的家庭都可能会面对的:无论是成为在外国拼搏奋斗开创天地的第一代移民,还是成为在国内独生子女离家后晚景寂寥的空巢老人,或是把年迈的父母接到异国他乡重新适应,又或是出了高价学费后让孩子继续回国内卷……在这样的人生十字路口,做什么抉择恐怕都不容易。

对于一心盼着孩子好的父母来说,优秀的孩子在天边的情形,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结语」

在席卷全人类造成不计其数的死亡的病毒面前,有基础疾病的心惊胆战,刚刚康复的谨小慎微,而对于已经历家人离世,却可能连追悼会都无法召开的家庭来说,一定是悲痛万分的。

而我们也只有在痛定思痛后,学会更加热爱生命,更坚强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并把人生中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放在真正值得的人身上,才对得起自己在这次大自然整顿清洗下的劫后余生。

— END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