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艺范儿”妈妈养育二孩:家庭才是美育的主场

在带娃长大的一天天里,吃喝拉撒屎尿屁,已经满地鸡毛了,要是妈妈的心中再没有一点儿“真奇妙呀”的感受力,不主动在琐碎得要命的日子里制造点儿惊喜,那日子真的是太黯淡了。如今,我的“妈龄”快八年,哥哥即将小学二年级,妹妹4岁半。回头看看,起初对“美育”的关注,都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本心。

文 / 幽悠
图片 / 幽悠
编辑 / Yuan

在当妈妈之前,我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喜欢看话剧、逛书店、听讲座、写文字,敏感于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细节,也敏感于内心的细微感受。

成为妈妈之后,这种“文艺”的属性,成为了我注重家庭美育的原因。

想一想,在带娃长大的一天天里,吃喝拉撒屎尿屁,已经满地鸡毛了,要是妈妈的心中再没有一点儿“真奇妙呀”的感受力,不主动在琐碎得要命的日子里制造点儿惊喜,那日子真的是太黯淡了。

如今,我的“妈龄”快八年,哥哥即将小学二年级,妹妹4岁半。回头看看,起初对“美育”的关注,都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本心。

最近两年,美育被频频提起,今年又被纳为中考项目,成为很热门的话题。与此同时,很多父母也开始思考:

在家庭里,可以如何给孩子做美育?如果自己没有任何艺术基础,或者职场工作很忙,没有专门的时间,那要如何开展呢?

我在这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中,也有了自己对于“家庭美育”的理解:

它并不需要被拆分成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一个个类别去对待,也并不需要父母有专业的艺术素养或者在自我学习之后再去教孩子。

同时,相比学校和培训机构,我认为,家庭才是美育的主场,因为它有着天然的优势,也更接近美育的本质。

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借鉴和帮助。

1

家庭美育,最重要的是营造好的环境和氛围:情绪平和、气氛愉快、干净整洁、舒适自在,如果还能加入一定的设计美感,就更棒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身心自然会得到好的滋养。

爱与美,是一对同义词。心中有爱的孩子,更容易看到事物中美好的那一面。我喜欢台湾亲子教养作家蔡颖卿说过的一句话:“养育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美感,那份美感,任何人都会称它为爱。”作为养育者,若能以美为标准,其中定是饱含爱意的。

爱的流动,是看不见却最重要的家庭氛围。看得见的家居环境,也时刻影响着小朋友的情绪与审美。在干净有序的空间,人的思维都会更敏捷,也更容易保持专注。

但如何让家有俩娃,面积不到一百平米的空间保持整洁有序,对我也是非常大的课题。我非常佩服日本的女性,她们在断舍离、家庭收纳、整理术上不断精益求精,有许多实用有效的书籍和方法可以借鉴。


哥哥和妹妹一起做家务

最近又读到一本亲子收纳的书《会整理的孩子更聪明》,书中用游戏的方法启发孩子对收纳的理解,并归纳出简单好用的整理法则。你看,家庭整理这件事情上,也完全可以作为家庭美育的一个课题,带孩子共同实践。

如果面对满屋子的东西一时不知如何下手,那么,我建议可以从打造一个美好的角落开始。

我将它命名为“家庭美育角”,可以是一把舒服的沙发椅+小书柜+一盏落地台灯,或是一顶印第安帐篷+几个柔软的靠枕。


我家的美育角

总之,把这里布置得特别好看特别舒服,你和孩子都会喜欢来到这里,读书、聊天、画画,从一个小的角落蔓延出去,会收获越来越多的特别时光。

2

妈妈并不需要成为孩子的美育老师,相比教会孩子什么技能,更重要的是,带着孩子去打开感受力,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

以小朋友画画为例。家里两个小朋友都从小喜欢画画。在哥哥两岁多的时候,我和先生就考察周边的美术机构,给孩子报了一对一的机构课程,并且每节课都会提前跟老师沟通课程设计。

几年下来,在孩子的美术学习上花了不少钱和精力,但也得益于这样的投入,让我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究竟要如何去做艺术启蒙,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发现,对于启蒙段的孩子,创意美术机构的课程设计,主要是带着孩子尝试各种美术材料,认识色彩、线条,接触艺术大师的作品。

但其实,在课堂上已经设计好的教程框架内,孩子们的创意美术作品大同小异。这中间,最让我觉得缺失的,是孩子的感受力,和她自己内心的表达。

我曾经观摩过机构里的一节课《莫奈的睡莲》:先介绍莫奈、印象派,然后讲冷暖色、快速竖刷法,接着让孩子一步步画出天空、池塘、荷叶、睡莲、小桥。

构图和步骤是老师设计好的,荷叶是提前剪好的卡纸,油画颜色也是选好的,最后的画面效果也不错,但那幅画跟孩子并没有多大的关联。

我在家里带着妹妹画花反而很简单。我给她一些画材,她可以自由选择用水彩笔、油画棒还是颜料。

画之前,带着她先去观察眼前的花朵,也不需多说,提问即可:花瓣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有几个花瓣呢?花芯是什么颜色?只有一种颜色吗?它的茎叶呢?闻一闻,是什么味道呢?摸一摸,扎手吗?……

然后,就交给孩子了,她会选择合适的颜色(选不到粉紫色,她就会自己去调色),也会去选择不同的画材(她用白色油画棒涂出了花瓶里的水),线条和构图都由她自己来画,不用提示她。


妹妹画的芍药

结果呢,我发现,孩子越是自由大胆,构图越是无拘无束,远超过我这种下笔前斟酌半天的大人。

相比一幅好看的作品,我觉得孩子画画的过程更为重要——调动所有的感官,通过观察、发现,内化为自己独特的感受,再去选择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才更接近美育的本质。

妹妹画笔下的窗台和真实的窗台

如果时间充裕,父母也可以提前设计艺术主题,搜集一些大师的画作和参考的图片,如果没有时间,就让孩子自由大胆地去画他想要画的内容吧。

家长需要做的,仅仅是给孩子丰富的画材,对它的作品给予大大的鼓励和赞美。

3

家庭美育,不用去拆分成音乐、舞蹈、画画、手工、绘本……把它们融合在一起,然后插入在日常的生活缝隙里。

艺术表达的原动力,是来自内心的触动。当我们面对一处美到不可言喻的风景,或者心情好到爆棚时,就会忍不住用各种方式去表达心中的感受,可以手舞足蹈,也可以大声歌唱,可用吟诗作赋,也可以诉诸画笔。对于孩子更是如此,多元的表达方式之间无所谓界限。


哥哥的写生

如果家长自己也对各门艺术都很喜欢,就更能从一个主题,延伸出各种的表达形式。

比如,我们和孩子读完一册有趣的绘本,就可以把故事变成一出角色扮演的情景剧;书中的对话,不用语言来说,编个节奏就可以唱起来;肢体舞动,模仿书中小动物的动作,又是一出舞蹈的形式。


图片过年写福、画福

这样的美育,有整块的时间来策划执行固然更好,若没有时间,只要有意识,也可以插入到亲子相处的缝隙里。

比如,送孩子上学的路上,一起观察云朵的形状、路边又绽放了什么花朵、或者店铺招牌的设计好不好看,都能够提升孩子的视野,培养敏锐的观察。

我曾经和一位字创艺术家米茶策划推出了一门线上课:如何在一日三餐的饭桌上,跟孩子玩语言的创意游戏。

比如,今天做的菜是番茄炒鸡蛋,我会跟孩子提议,我们给它重新取一个名字吧:“红黄配”,“鸡蛋的变身”,“日出”……穷尽脑汁的发散思维就得到了放飞。

我们还可以从食物的形状、色彩身上,去问孩子,为什么胡萝卜是橙色的呢?为什么辣椒是辣的?孩子们的答案真的会让你大吃一惊。有一次,哥哥用语言来形容辣的感受,竟然很像是一首诗:

4

最后,去制造一点属于家庭的仪式感,可以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流动,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打开感官,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又美好的记忆。

比如,每年安排一次家庭旅行,比如,每周一次的外出看展、看剧、拔草新的餐厅。

家庭旅行

我们家的孩子很喜欢去住民宿,所以,每年,即使不去其他城市旅行,我们也会去住几次特色民宿,我们去过山谷里有一整个儿童乐园的亲子酒店,夏天的帐篷营地,冬天人工造雪的圆形洞穴房……这些经历时,他们不过三四岁的年纪,到现在却依然记得。


观察秋天

在有仪式感的活动里,也可以融入许多的家庭美育。比如,带上手账本,画下当天发生的特别故事;在生日纪念日,让孩子亲手做一份礼物;在逛展览的时候,拍照、临摹、画下来。


逛博物馆,户外写生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美”是一个虽然无处不在,但又很抽象的概念。但是,我要说,在这些建议里,其实存在着“美育”的共性。

“美”是什么?美是一种包含了感知、思考、表达的综合能力,“观察、感受”是输入的过程,输入越多,创作的灵感素材就会越多;“思考”是艺术创作的内在转化过程;“表达”则是输出的过程

如果你会运用这个“公式”,那么,你会发现,美育可以浸润在每天的日常生活里,每一次和孩子读书、听音乐、讲故事、户外游玩、逛美术馆的机会,都是美育的好途径和方法。

美育,是一个过程教育,过程中收获的各种能力与情感,远比一幅漂亮的画、一首流畅的乐曲更重要。而过程后的结果呢,是让孩子拥有内心自洽、好好生活的能力,是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能看见闪闪发光的“火花”。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