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区之外的顺义,生活在“真空”里的孩子

5年前,在北京提起顺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首都机场;
现在,再提起顺义,首先和其次被人们想起的都是“住在别墅里”“鸡娃鸡到宇宙高度”的顺义妈妈。
如果你是妈妈,如果你住在顺义,小孩没有上私立的国际化学校,这样生活和教育从此再也没有被提起的意义。
后沙峪,这个位于顺义边缘的小镇,前不久被媒体描述为“假中国”,像一座人工打造的孤岛。

文/山抹微云  编/Daisy 图/Pexels、受访者提供、网络


在“真空”里长大的孩子

莎莎今年七年级,从小学到现在一直在顺义的一所有名的国际学校就读。
每天早上八点,妈妈准时开车送她去上学,她家就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别墅小区,车程5分钟不到。下午四点,妈妈或者阿姨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每周一三五接她去游泳俱乐部,二四六去击剑馆和钢琴老师那里。
周日,用妈妈的话来说必须“放空”一天,其实还是安排了莎莎自己强烈要求的“马术”。虽然只是孩子出于对马的喜欢,随便玩玩当做放松,但是这样的“玩”一年也快小十万了。

在疫情之前,莎莎和父母每年都起码出国旅游两次,从6个月大开始,小姑娘已经去过亚、非、欧、美十几个国家。上学之后,莎莎自己也发现“全班同学好像没有谁没出过国。”
莎莎妈妈从来都觉得那些爆文里描述的 “顺义妈妈”离自己太远了,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她只是个普通编剧,孩子爸爸是IT公司的普通管理层。
虽然像爆文里描述的那样,莎莎家里住的别墅价值早超过2000万了,“我们当时也是贷款买的。”她强调,“其实城区里的那些宇宙中心学区房跟我们这种乡下别墅没差多少。”

在莎莎生活的顺义后沙峪小镇,早在很多年前就孕育出“与国际接轨”的生活氛围。学校门口的路标是中英双语的,家附近的几个超市能买到世界各地稀奇古怪的食材。天气好的时候,中粮祥云小镇的咖啡馆、啤酒屋室外坐满老外,甚至有的小区外国人多过中国人。她每周至少去三次的星级酒店游泳俱乐部有很多外籍同学,下课了大家去吃快餐,一路飘过孩子们美式英文的欢声笑语。
这里好像不太“像中国”,也不像2000多万人奋力生活着的北京。
据说,早有美国大学的招生官说,顺义的孩子生活在bubble(泡泡)里,不太像中国孩子。

疫情这两年,莎莎一家没有再出国旅游。停课停辅导班的日子里,莎莎假期跟着妈妈回了几次湖南老家。妈妈带着她好好看了看自己一路“做题”成长的小镇,在路边摊嗦粉,在夜市地摊上淘一双30块钱的塑料凉鞋。莎莎一路兴奋不亚于小时候去肯尼亚,她在小摊上喝着老板刚做出来的5块钱一杯的甜酒,真心觉得“妈妈小时候也挺有意思”。
“她觉得有意思,其实这就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国家啊。”从那一刻起,莎莎妈妈突然惊觉,孩子生活在那个叫顺义后沙峪的孤岛上,虽然有悉心的多样化教育,但好像是“真空”的。

别墅之外,有人为三块钱发愁

在顺义,比别墅更多的其实是普通小区,许多像城里那样的“老破小”就在一座座别墅小区的不远处。
而顺义妈妈们集中的后沙峪镇,打上车走不出起步价就是以“罗各庄”“田各庄”为代表的、真正的农村。

像莎莎这样的顺义孩子,有很多家里很早就雇有阿姨。而顺义别墅区的阿姨们又被演绎成了另一种传说,一条“虚无”的“鄙视链”在爆炒和戏谑之后的真真伴着假假被很多人当成了真实。
那些传说里鄙视链顶端的阿姨可能真实存在,不过绝大多数的阿姨都租住在“罗各庄”等村落的简易农村出租屋里。她们骑着电瓶车奔驰在后沙峪,从村屋到别墅,几乎一周七天,周周无休,为雇主们提供每天不少于9个小时的家政服务。
靠辛勤工作,月入八千对于在北京打工的家政阿姨们来说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YAXIN经常劝她家阿姨对自己不要太苛刻,不要为了几块钱损害健康。
直到有一天,她和孩子回家忘带钥匙,第一次走进村子里,来到阿姨家。她才知道原来阿姨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十几平米不太通风的平房里,十几岁的女儿有一张简易搭建的床,儿子和爸爸妈妈同住一张床。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一张小桌子既是孩子们的书桌,也是饭桌。一个有安全隐患的煤气灶摞在房间的一角,再凑一块破桌板就算厨房了,卫生间只能用村子里的公共厕所。
甚至有一次孩子丢了钥匙,阿姨舍不得配钥匙的钱,让孩子放学回家爬窗户进屋,等着父母回家再开大门。而配一把新钥匙,在村里不过要花三块多钱。
图片
YAXIN此刻意识到自己的三块钱和阿姨的三块钱绝对不是一个概念,月入八千的白领和月入八千的阿姨也不能划等号。阿姨们“漂”在北京,没有任何社保,每个月靠一小时接一小时打工挣来的几千块钱,通常都要养活包括老家亲属在内的一大家人。
比YAXIN更受震动的是她的儿子Jeffrey,孩子第一次走进家附近的农村,没有想到在自己2公里的范围内,每天都来家里工作的阿姨生活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为了“三块钱”千省万省。
这些生活在顺义后沙峪的国际学校孩子们,走着不同于全国绝大多数同龄孩子们的升学路径,习惯了高于北京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准,他们已经很难想象三块钱甚至一百块钱能有什么意义。
他们在国际学校里跟着中外老师们参与PBL课程,一起讨论过世界粮食危机、叙利亚的难民、两次世界大战,聪慧善辩的身影出现在世界各大主流国家的各类赛场。

图片“WE社区小读伴”第一届夏令营,在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举办

而同样生活在顺义的另一群孩子,狭窄简陋的村屋里甚至没有一张自己写作业的完整书桌;上学的打工子弟学校几乎没有听过标准英语,语文课可能是老师带领下的“吃鸡”课。
当顺义妈妈们开车带着她们的孩子穿梭在各类课外班时,另一群顺义孩子在村里疯跑,尚且年幼的他们放学后无人看管,甚至被村里路过的大货车撞断了腿,父母才能从打工的地方匆匆赶来。
正计划给顺义当地孩子开英语角的Jeffrey觉得应该也为这些村里的孩子们做同样的事。

跳出“真空”,看见更真实的世界

五月,有人在一个“顺义妈妈群”里发出这样一条消息:“求,北京周边哪里有比较艰苦的农村,暑假想带孩子过去住一段,义务干点活更好,体验下什么是艰苦。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艰难困苦了!”
当顺风顺水的生活习以为常之后,我们反而会对身边最近最真切的困难视而不见。当“顺义妈妈”被有意无意的力量刮到风口,我们会误以为这是北京东北六环边顺义区生活的全部真相。
早在2016年,YAXIN和几个顺义妈妈就已经清醒——我们不要养出生活在“真空”里的孩子。

1对1英语原版阅读小课堂

借助公益组织“小橡树公益中心”设立的“社区小读伴”公益平台,她们引导孩子创立了以孩子们为主导的“WE社区小读伴”公益项目,用国际学校孩子们的英语优势去帮扶周边以阿姨等外来务工劳动者为主体家庭的孩子们。
这群打工子弟孩子大多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但是却只能成为一群特殊的“北京孩子”。他们没去过天安门,没见过长城,甚至连顺义区都没出过。

                                                                                   共祝“WE社区小读伴”四周年生日
幸运的孩子有父母上了北京社保,得以在顺义空港小学、后沙峪小学等正规公立学校读书。还有一部分因为父母没有社保只能去没有资质、价格不低、随时可能关闭的打工子弟小学。父母没有能力给他们报课外班,他们的英语水平也远远低于北京普通公立学校的同年级孩子们。
参与“WE社区小读伴”公益项目的国际学校孩子们每周雷打不动地坚持一对一义务给帮扶孩子们辅导英语,已有累计四五所国际学校的孩子结对100多个打工子弟孩子,整整五年,每个周末、每个暑假风雨无阻,连疫情都没能阻止他们的活动(疫情期间转为线上)。
                                                    2020年以“适应力”为主题的夏令营,在同道书房举办

一种双向奔赴的成长

“WE社区小读伴”表面上是国际学校高年级孩子行动起来帮助打工子弟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可是创办的家长和少年们都认为这个“帮助”不是自己单向给出的,而是双方互相给予的。
五年来,这些打工子弟和家长也让他们学到了太多,成长了太多。
他们看到,有一位阿姨家的小男孩悄悄地把周末活动中第一次做的三明治包了起来,因为妈妈从来没吃过要带回去给妈妈;他们看到从来没上过英文课外班的孩子们读起英文绘本来是那么专注,爱上英语不断进步;他们也看到了风雨无阻每周末陪孩子来上课、珍藏起孩子从小到大每一份画作,提起孩子就一脸骄傲,起早贪黑打三份零工的爸爸。

图片

最初组织活动的Jeffrey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孩成为一个仪表堂堂的小伙子,他的搭档Apple也从一个羞涩腼腆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落落大方的美少女。
为了给帮扶孩子们的夏令营筹款、寻找教室,他们可以勇敢敲开校长办公室的门,公开发表募捐演讲。他和小伙伴们会放弃周末的懒觉,按时去给帮扶的孩子们上课、一对一伴读。作为大哥哥大姐姐,他们把来参加活动的“小朋友”当成弟弟妹妹,要给他们安顿好才会去吃饭。
因为“WE社区小读伴”,这些从小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孩子们,看到了更多元化的中国社会,他们甚至因此树立了自己未来的人生理想——要为国家和社会谋福祉。
 
                                                                               福尼亚校区启动仪式
参加活动的外来务工者家长们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五年前都是低年级的打工子弟们自己来参加活动,哪怕一年级的孩子路途再远也没人接送;而现在帮扶孩子的八零后家长们已经渐渐开始做到陪孩子一起来学习,互相组织活动,一起探讨教育心得,这些辛苦在北京打拼的家长们开始从“心”里重视教育、学习好的教育方法。
“WE社区小读伴”的创办者们越来越觉得五年来付出的每一个周末,无论是教室里的朗朗书声,还是户外的“印象北京”活动,以及每年暑假那一周丰富多彩的夏令营,都是对自己具有重大意义的“成长”。
 

“印象北京”活动

后记
 
如果孩子只成长在优越的家庭和优质学校构筑的真空泡泡里,从来看不到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最普遍的真实生活;
如果孩子只知道五星级酒店的奢华、世界名校的优越,最后成长为一个“碌碌无聊”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如果我们拼尽全力,动用起毕生资源鸡娃,却只是成就一个当代“放羊娃”的笑话。
这样的教育,我们不甘心。

图片

志愿者合影

早已衣食无忧的00后、10后们,他们的人生意义也不应该止步于此。
相信不久前,你一定被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刷屏,无数次地为之热泪盈眶。
什么是最有意思的人生,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袁爷爷给我们和孩子都上了最好的一课:生于富裕之家,金字塔顶尖的知识分子,也应该看到自己国家最真实最迫切的需要。
接地气又立志高远,这是当代少年应有的面貌,他们不应该被我们囿于鸡娃的细枝末节里。
而我们这些家长,也是时候把自己从内卷和鸡娃的汪洋大海里拯救出来了!
如果你在北京,甚至你恰好在顺义,真诚呼唤你带着孩子加入“小读伴”公益组织,加入由孩子主导的公益组织,帮助身边人,实现自己的成长。
请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立即报名参加

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活动专属群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