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潜心修炼了个“大招”,专治不爱阅读的孩子

​没有办法做全文阅读的家长,可以直接拉到最后看结论。

文 | 山抹微云   编 | Daisy

图 | Pexels、Unsplash、网络


新学期“双减”连环拳重击过后,很多地方立竿见影。学科辅导班没了,放学后的小区里多了疯跑的孩子。但是,无论“双减”怎么减,阅读这件事都应该是只增不降的。

阅读是语文和英语学习关键中的关键,是几乎所有文科类的基石,甚至理科也离不开阅读行为习惯的培养。

无论你走体制内还是出国走体制外求学道路,也不论是应试还是素质,阅读都值得重视。

但是总有些孩子不爱阅读,很难沉浸在读书的氛围里,参与任何一个娱乐项目对他们而言都比打开一本书要容易的多。

作为家长,先不要急于给孩子扣上“天生不喜欢看书”的帽子。阅读这件学习中的大事,值得我们从心理到行为习惯好好分析,找到解决办法!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为了某个目标而做出某个行为并持续下去是因为“动机”的作用,动机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

阅读行为也同样是由阅读动机驱使,阅读的动机虽然构成复杂,但总体划分都离不开内在动机+外在动机这两个维度。

内在动机主要是指一个人进行阅读时能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完全享受阅读这件事;而外在动机则是指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如奖励、惩罚、取得好成绩等。

阅读的内外动机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用常识判断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其实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者关系复杂,而且可以“双向流动”,甚至一不留神,我们就做了摧毁阅读动机或打击阅读行为的事。你的奖励行为可能正在破坏孩子的阅读。

如上图,从左到右是一个人的阅读动机由无到有,从外部动机渐渐靠近内部动机的过程。离内部动机越近,阅读就越快乐越享受,越会成为融入秉性里、成为像呼吸一样自如自在而不需要“坚持”的习惯。

阅读内部动机多的学生往往语文等文科学习会开挂、高考作文满分,你甚至不用担心他哪天染上“网瘾”。

近两年,从学校到家长都注意到阅读的重要性,甚至在不少家长中产生了“阅读焦虑”——两岁还没开始亲子阅读就觉得已经被“起跑线”抛弃。

在这种“阅读焦虑”下,我们往往特别注重从外部动机着手,如布置读书笔记、读后感作业、指定书单结合惩罚或奖励手段等,而对于推动阅读行为最最重要的内部动机之一“兴趣”却经常忽视甚至破坏。

(如上图,包括奖励和惩罚在内的外部力量往往能破坏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的推动似乎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天生就会——

“摘抄这本书的好词好句,写好读后感明天带你去环球影城”

“假期好好看点书,不然你就别去看肖战了”

“你们班那谁谁谁八岁就看完《红楼梦》、十岁就开始仿写张爱玲了”

“《知音》《故事会》对高考阅读和写作非常重要,推荐同学们假期一定多读”

……

对比之下,内部动机呢?那种让人沉浸在书中、忘记时间享受阅读“心流”的机会往往被忽视甚至被打压。

忽略内部动机的开发,可能就让那些原本可以培养阅读习惯的一个个好时机全然错过,最后却要感叹——我家这孩子真是天生不爱读书。

到底怎样才能让孩子拿起书本享受阅读形成习惯呢?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研究发现,要增强和发掘一个人的内部动机,离不开对他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而人类心理三大基本分别是:自主、胜任感、关系。阅读的内部动机形成与增强也是如此——

首先要满足孩子的自主需要,在读书这件事上给予他们足够的控制感,尤其是要给他们选书的自由。

现实就是能够实现选书自由的孩子很少,从幼儿园到中学看什么书家长都要干涉甚至直接决定:漫画、网文、畅销小说统统是禁书,最好不读,要读就读深度思考的大部头、经典著作。低年级的不要碰米小圈、桂宝,高年级的《斗破苍穹》《你是我的荣耀》这种不能摸,四大名著、莎士比亚、时间简史之类的必须读起来。

后面所列的此类经典是不是必须?有没有小学生、中学生甚至有文化的成人必读之书?这个问题足以另开一文专门battle分析,现只贴一段文学大师对指定阅读名著的看法:

“因为听说某书是名著,因为要做通人,硬着头皮去读,结果必毫无所得。过后思之,如做一场噩梦。甚至终身视读书为畏途,提起书名来便头痛。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下不得不读之书。”

——林语堂《论读书》

如果你的小孩不太爱读书或者低年级正准备培养阅读好习惯,不要再做上述这种让他离阅读更远的行为。可以考虑第一步做法,即给孩子充分的选书自主权。

让小孩能自主选书,甚至可以从他们5、6岁就开始,不要一味纠结于跟着大V书单买书。经常是家长跟着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一堆书,孩子并不热衷。

条件允许的话,带着小孩每周至少每月去一趟书店,一方面可以感受阅读氛围,一方面方便让孩子自由挑选。

想省钱的,把某当打开,可以引导一个选书的原则和大方向或者做个示范,然后就可以支持他们选真正想看的书放进购物车了——这项技能,所有小孩一点就会。想想看,自己动手挑自己最爱看的书,爸妈不干涉,本身就是最好的阅读鼓励。

但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肯定会担心死:让小孩自己选书,要是他只选漫画网文怎么办?只看最浅薄庸俗的作品怎么办?

心理学家、语言与阅读学家跟你们一样有这种疑惑,他们在中美两地都开展了实证研究。自2012年起,在语言学家、阅读教育研究专家的指引下,安徽省合肥市的几所小学展开了至今近十年的“石头汤悦读校园联盟计划”,其中一项重要的使命就是推动小学生们自主自由阅读。

参加该读书联盟计划的小学,会给学生们提供每天不低于30分钟的纯粹自由阅读时间。各种类型的图书包括网文漫画在内,不仅学生们可以从图书馆自由借阅,而且在教室里、走廊里以及所有小学生们会停留的校园角落,都摆放各种题材的图书,随手翻阅随时自由阅读。

参加完这项自由阅读计划的小孩升入初中后,跟没有参加过类似阅读计划的小孩做出对比,结果发现:

参加过自由阅读计划的学生跟没有参加过的学生相比,在各类型图书的阅读兴趣方面都显著高于后者(只有教科书除外)。而且漫画书和简单的图画书是在非常丰富的图书类型当中他们最没兴趣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拥有了不被干涉的选书自由,享受到了读书乐趣后,学生们自己的阅读能力也在飞速提高,而随着能力的增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阅读要求。漫画等不能带来更深的思考或者回味的图书,就不再是他们的最爱,排名一下就掉下去了。

同样的,拥有阅读自由的孩子,他们的阅读能力会真的提高吗?他们是否会一直看最浅薄庸俗的读物?这项研究结果告诉你,不会!

正如这张图表中所展示的那样,参与该自由阅读项目的三位同学,从小学三年级上学期到六年上学期,他们的阅读字数和读物复杂程度都在显著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跟其他所有事物在曲折中发展前进的规律一样,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是在曲折中飞速前进的。如某段时间因种种原因,读书量少、能力没有发展都是正常现象。追求“火箭式”直线攀升,那不科学。

有了第一步自主阅读权尤其是自主选书权后,还必须考虑到孩子在读书过程中的“胜任感”,他们认为自己是有能力阅读眼前的这本书的。

比如不少小学生乃至中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早点读、认真读“四大名著”原文。而最早进入孩子们视线的就是经典《西游记》,因此《西游记》成为许多孩子的假期任务。

作为家长甚至是老师,你本人真的通读过《西游记》吗?你确定这本读物适合你的小孩目前的阅读能力吗?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樟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这是《西游记》开篇。这段文字对于不少大专以上学历的成年人来说,读起来可能都不会太顺畅,未必能完全理解每个字,小学生遭遇这样的开篇,可能深感吃力,阅读的信心和乐趣皆受打击,从而没有办法再进行下去。

一定要给小孩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请确认他真的可以在有适当挑战的情况下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特别是对于名著阅读有情结的家长,感觉某本书孩子非读不可的时候,应该允许和甚至建议孩子学会“选读”和“跳读”。比如初识《红楼梦》的孩子可以帮助他们从第三回开始,减少开篇的冗长、难理解以及缓解迟迟见不到男女主角出场的焦虑。

不必为当下宣传的“整本书阅读”蛊惑。不论大人还是孩子,你当然要拥有能够通读整本书的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每本书你都必须通读完(名著也不例外)。毕竟阅读不是看病吃药,必须按疗程,全部服完。

最后,给他们一个支持阅读的环境,让孩子在阅读中找到支持和归属感。

你有没有追过剧?有没有你特别喜欢的剧?当下视频网站的热播剧们,几乎都是来自热门网文的改编,越来越少有例外。网文改编的剧,品质有好有坏,精品也不罕见。

抛开那些成年人看来过于虚幻、幼稚的封面,孩子们爱不释手的那些青春的、网文出版物,很多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有的甚至堪称“神书”,开创了一个题材品类,如《斗破苍穹》。

孩子们爱读此类书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的故事、造少年的梦并去实现它,这些书是孩子日常生活的投射。

比如小学生爱看的《米小圈上学记》《疯了桂宝》,这些书里都是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最爱的无厘头笑话,那些大人们完全看不懂的“为什么”和莫名的笑点都能在这些书中得到反馈。

中学生中颇流行的《斗破苍穹》系列,主人公是15岁的少年,一个学会盖世神功走上人生巅峰的理想“爽文”。在学业压力和成长烦恼夹击中的少年,想要从这些书的阅读中舒缓苦闷,找到自己的代言人,获得支持力量,再正常不过。

家长看到孩子这样的阅读偏好,不要急于干涉,赶他们去阅读高大上的书目。尊重孩子的阅读习惯,给予适当的反馈,不打击阅读兴趣,才有进一步阅读深度读物的可能,甚至孩子也能够从这类图书中获得养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事。

为什么只有读《红楼梦》《西游记》才能写读后感?读斗罗和米小圈就不可以去写读后感?不可以从里面摘写“好词好句”?这些输出就不是在练习写作?读斗罗和米小圈就无法鼓励阅读?

一个旱鸭子学游泳,教练不会上来就要求姿势标准,一定是先下水练水感再说。

怎么阅读这件事情就要一步登天呢?特别是那些不爱阅读的孩子,更鼓励从这些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出发,甚至如果不爱阅读的孩子已经拿起了这类图书,你要做的就是鼓励他读下去!

总结,家有不爱阅读的孩子,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反思和尝试——

让孩子自主,特别是给他们充分自主的选书权,让他们能决定自己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看自己想看的书。(担心他们只看“垃圾读物”的复习前文)

让孩子读书时有胜任感而不是挫败感和无聊。先有拿起书的行为,先有阅读,再谈深度阅读。

给予支持和反馈。不反对他们读反映少年人情怀的读物,允许消遣允许娱乐,本身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他们能从一本书中找到快乐就已属不易。不要一步登天,阅读≠读经典。

最后,真的做到了上述关键三点,孩子真的还不愿意读书——“曲线救国”:优质的纪录片、甚至影视剧以及图书周边也可以带给孩子养料,甚至推动阅读的发生。

父母和老师也不要把阅读价值绝对化,人生有多重形态,这世上确实有些人不爱阅读,但通过“生活”与“社会”来学习,依然可以形成认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文中数据参考文献:《自主阅读》[美] 斯蒂芬·克拉生,李思颖,刘英 著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