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一部二十世纪中国史|陶太专栏

Let's Write Our History

“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生命,就像黄昏最后的余光,瞬间没入黑暗。”

这是龙应台在《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中的感悟。

美君是龙应台的母亲,罹患老年痴呆症,龙应台在母亲90多岁高龄时,开始给美君写信,她找到了美君小时候用过的木头书包,美君年轻时写下的日记,美君同时代发生的大事件,即使这些信美君未读,不回。

人到中年,悲痛的不是开始陆续面对死亡,而是当父母衰老甚至离世时,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不得不从头开始寻找他们的人生轨迹,因为我们难以说再见。

我的母亲去世前夕,被剧烈的疼痛折磨得奄奄一息,她已经失语有一段时间了。可是,有一天,当类似吗啡这样的强镇痛药剂也无济于事时,我清晰地听见她在喊“妈”。我一时手足无措,一辈子坚强的母亲,在生命的尽头时,在恐惧和无助时,居然在叫妈妈,而这个她叫作妈妈的女人,我几乎完全不认识她。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她是高是矮,不知道她有什么癖好,识不识字,她会不会也做得一手好菜,就像我自己的母亲那样。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移民地区,所有的田地、道路、房子,乃至整座城市都是在荒滩上白手起家的。这里有五湖四海的人,有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有山东女兵,有川妹子,有河南、湖南、东北人,但是家家户户都没有老人。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很少听说他们的故事。因为大家都是移民来的,既不能在自然环境这样恶劣的地方奉养老人,也无力探亲旅行。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能还乡。那个年代,送电报的人一定不受欢迎,因为当时只有急事或者大事才会发电报,和电报如影相随的,常常是亲人去世的讣告。我记得母亲当年排除万难,匆匆回家乡看望外公。可是,她回到家没两天,还风尘仆仆,就接到外公去世的消息,我还记得她当场嚎啕大哭的场景。

可惜,我不认识我的外公,也不认识外婆,即使我的身体里有他们的基因。同样,我也没有真正认识我的母亲。母亲去世后,我去看望她的老朋友,她告诉我两件事。一是我的母亲经人介绍,千里迢迢来找父亲结婚。走到地方问路,问的第一个人居然就是我的父亲,真的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二是在生我们之前,母亲还有一个夭折的男孩,母亲哭得死去活来,好几天不吃不喝。

这些大喜大悲的经历,母亲一辈子未提起。她辛勤操劳着一家人的衣食,苦苦张罗着生活,一辈子讲究体面,不肯低头,不肯流露她残破的那一面。

母亲去世时,有个小小的亲朋告别礼,整理母亲的履历时,在她所有的重要的人生关口,我发现其实是一大段一大段的空白。也许她不愿提起,也许是我根本没有想起来问,总之,她走出了巴蜀的大山后,就再也没有回头望。

有朋友曾经参加一个身、心、灵成长的课程培训。其中有一个关键的疗愈环节,就是现场回溯及分享你所在家族100年的经历,寻找家族之殇与你命运的关联,目的是要找到你今生众多破口的来路。

结果她惊讶地发现,几乎每个人,每个家族,100年间,都有过艰辛坎坷,无一幸免。换句话说,几乎没有一个经历了20世纪,还能够从头幸福到尾的中国家族。权力、财富、家谱、家风,连带个体的悲欢离合,都在20世纪的舞台上天翻地覆。

龙应台曾经称自己是“难民的女儿”。因为她的父亲、母亲那一代人饱受战争创伤,以及贫困的折磨。其实横亘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家族历史的,几乎都是一部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历史。

我们如何能够忘记自己的亲人,忘记这些20世纪奔波迁徙、刀光剑影的中国故事呢?

有些故事是骇人听闻的,比如我有一位朋友,她高龄的婆婆,如今换了膝关节,每日高高兴兴去串门。这个看似豁达、生活美满的老太太,曾经历了最可怕的饥荒,亲人就饿死在她怀里。

有些故事是温暖但悲伤的。比如我曾经当面聆听过一个台湾抗战老兵的故事。他是飞行员,飞离大陆时,他驾驶飞机飞到自己家屋子的上空,绕了一圈又一圈。他再还乡,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后。他白发苍苍,90多岁了,依然高大挺拔,但时光俱往矣,熟悉的亲人都已不在人世,后辈已经疏离。

有些故事是愉快的。我有一次做简化汉字的专题,写到文字扫盲,到处寻找采访对象,母亲突然说,她可以讲一讲。她年轻时曾经做过扫盲班的老师,那大约是母亲为数不多的有趣经历吧。她讲述的时候轻松又愉快。。

有些故事则是我们这代人自己亲身经历的。比如高考,比如房价飙升,比如出国。那是一个寒冬腊月,朋友在北京的一家妇产医院生孩子,她的先生第二天要考托福。医院在装修,家属根本没有地方可以避寒。先生一边跺脚,一边连夜背托福单词。孩子幸运地在考前生下来,新手爸爸兴冲冲去了考场,那次考试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如果把我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故事,父母的故事,我们自己的故事,都讲述下来,那几乎是另外一部二十世纪中国史了,那么自然,那么真实。任何超越个人意志的力量,都无法随意更改。

起初,那可能是一部纯属虚构,不得对号入座的小说,比如《一百个人的十年》;然后,那就会变成致美君的信;再接下来,则是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感悟以及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记住什么,热爱什么?当他们一出生就可以满世界飞行,当他们耳濡目染的都是繁华都市生活,他们是否有机会了解,时光的小径通往何处?以及,理解什么是乡愁,知晓祖国对于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的意义?

一起来写中国史吧。把那些发生在我们家族里的细碎线头,编织起来,就是一幅历史的全息地图。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年代也是!

我很幸运,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有机会梳理父亲同时代的故事。还记得那年冬天,成都大雪,完成采访任务后,我打了一辆车,冒雪赶往成都郊县的博物馆,在一个展览馆群中,看到了父亲上过的学校的课桌椅实物。空空荡荡的展馆中,我潸然泪下。我深深地理解了父亲所处的战乱年代,他处于大势已去的关口。我理解了这一代人的惶惑与失落。有一句诗,“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仿佛是父亲那代人的写照:桃花灼灼,却不得不迈向黄沙万里,悬于一线的命运,不能回头的无可奈何。即使是旁观的我,都能够感受到命运的寒风扑面而来。

而如今,父亲和母亲都在冬天有大雪的地方安眠。为什么还坚持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只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朵思念的花儿。童话《青鸟》中,爷爷奶奶告诉孩子们,只要你们想念我们,就是来看我们了。

是的,我写下这篇文字,是想我的爸爸妈妈了。当世界上最疼你的人都去了的时候,用文字去“看看”他们,几乎是我最本能的选择。

永远再见,难说再见。


陶太
自由撰稿人,两个孩子的妈妈,热衷写作的主妇,记录五味杂陈、历久弥新的生活。

菁kids 2018年12月刊《家史的力量》更多菁彩内容:

|封面故事|

有家庭,有文化

上世纪的时光机里传来一束光

时代印记,三代人的家史传递

故事里的四代同堂

我,和我田野间走来的祖先

此心安处是吾家

|学无止境|

|热门话题|

来一趟寻访圣诞老人之旅吧

|玩出花样|

一碗日式拉面的诞生

|专栏|

妈妈走过的路

听长辈讲故事的美好时光

一起来写中国史

有几个问题想问您

|全家出动|

一家老小齐上阵——国际自驾游全攻略


本文原载于菁kids 2018年12月刊《家史的力量》,印刷版于2018年12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直接进入微店订阅杂志。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