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育儿十大招儿

Ten Parenting Tips for Dads

Concept stock image depicting modern parents within society. Differential focus. Copy space.

当“丧偶式育儿”已成为妈妈们形容爸爸们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缺失的一种普遍说法,这位超级奶爸跟我们分享了一些小妙招,或许能带给不知如何参与孩子教育的爸爸们些许灵感。

文:HIPPO  编:张欢  图:花瓣美素


1、给孩子洗个澡,自己“不湿身”

每晚看太太给孩子洗头洗澡,两盆水,一会功夫孩子就干干净净地洗好了,琢磨着这事应该不是个难度很高的工作。有一天,太太出差了,轮到我给孩子洗头,虽然之前已经学习过技术要领,最终还是费了N多水,我也快湿透了。作为爸爸,帮助孩子洗漱或许是很少参与的工种,纸上谈兵的技巧都不好使,一定要亲自上阵体验一把。

2、孩子的第一个地球仪,爸爸送的

儿子四岁生日的时候,我送给儿子一份礼物,这也是小家伙第一次看到地球仪。虽然四岁的孩子无法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倾斜角度,但他从那时就知道,我们的国家只是地球上不算太大的一部分,这个星球还有那么多地方可以去探索。如果说孩子的情感构建是妈妈给予的,那么孩子的格局和视野就是爸爸给予的。

3、培养孩子关注时事新闻

“巴黎圣母院着火了”“斯里兰卡爆炸了”“台湾地震了”,这些每日发生的时事对儿子来说都不陌生,每当知道这些时事新闻的时候,我都会第一时间跟儿子说,找到适合他看的图片或视频新闻,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带他去世界地图上找找发生新闻的国家,儿子渐渐养成了习惯,在新闻里听到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新闻,也会第一时间在地图上找寻出访的路线图,心怀天下,从小做起。

4、领航员的职责

争强好胜大概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特质,在儿童时期更甚,既然孩子有这样的需求,就应当适度地满足一下,我的做法是在某次自驾游中由儿子扮演领航员的角色。我作为自驾车辆的头车,儿子有些紧张地拿着手台,一遍遍重复前方的行进方向和车况。除了满足他当“第一”的小小愿望,这更让他看到了一个团队中“领导”角色要承担的责任。

5、单位里的那些事儿

下班后总爱和另一半叨唠叨唠单位的事,有喜有忧,这时儿子总会爆发出狗仔队般的敏锐直觉,把他听不懂的事问个清清楚楚。这些大人的事和孩子解释起来有些困难,要降维到他们能听懂的语言。对于孩子的好奇,我会耐心给他讲明白,不避讳职场中复杂人际关系。孩子终有一天要进入社会,从小培养社会意识,让他知道我们不只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家庭中。

6、爸爸不是永远坚强

中国人的教育理念中,父亲的角色永远是高高在上、英雄伟岸的,凭什么父亲就不能展现弱势的一面呢?我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不刻意打造一个强大的自己,而是展现真实的自己,磕到碰到了,爸爸也怕疼,看到感动的电影,爸爸也会流泪,爸爸小时候的学习成绩还不如你呢,也经常遭到爷爷奶奶的批评。这些“示弱”,让孩子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爸爸,自然而然地亲密了父子感情。

7、来一次无厘头的枕头大战

有时睡前故事会因为爸爸的加入变身一场枕头大战,一大一小拿着枕头靠垫认真陶醉地投入攻击,搞不好还会殃及妈妈。尽管这样的“大战”会把睡前气氛搞得一团糟,但你会发现在这过程中孩子的力量感渐渐形成,尤其在俄狄浦斯期的男孩子,内在会产生攻击父亲的心理需求,枕头刚好是那个无毒无害的“武器”。

8、带孩子“飞”,体验力量

在国外旅游时曾见到过一位父亲把自己的儿子抛在半空,扔进游泳池里,暗暗为这位父亲的胆量点赞,后来我发现孩子竟很沉醉于被父亲“抛出”的过程,尖叫着坠落泳池。孩子小的时候,你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把孩子抛起接住,或者举着孩子快速地转上几圈,频繁的身体接触会增进父亲和孩子间的亲密感,对于短暂腾空“飞翔”后的落地,又体现了父亲带给孩子的安全感。

9、孩子生气时,允许他表达愤怒

每当儿子发脾气时,我会站在他的角度上与他感同身受,从不搞“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一套,我和儿子约法三章,生气时可以大声地哭,甚至气愤得捶一个枕头,但要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包括花花草草)。在孩子眼中,父亲应该是一个讲道理能沟通的角色,满足孩子合理的情绪需求,不用大人的准则要求儿童。

10、生命教育——灾难新闻纪实

东日本大地震八周年纪念日,我找了一些日本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和儿子一起看,这是一次关乎生命的教育。带孩子看非母语纪录片是个苦差事,你需要准确及时地念出字幕,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还要迅速“翻译”成儿童用语。地震、海啸、死亡这些事情,更是冲击着一个孩子的内心,我告诉儿子灾难可能带来的危险,首先要学会自救,同时更要在内心面对灾难带来的死亡。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