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设计思维怎么学?

这所新学校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College of D&I,下称设创学院)与黄浦区政府共同发起成立,旨在把设计思维的培养从高校下沉到基础教育阶段。无论学生们今后是否从事与设计相关的工作,拥有设计思维都将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助益。

文 | 米盖拉 图 | 同创中学提供


2017年秋天,同济大学与黄浦区合作建立的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以下简称“同创中学”)招收了第一届学生,共2个班级、48人。Hulk是其中一员。

开学第一天走进校园的时候,他还不是很确定这所名字有点特殊的高中究竟会给他带来些什么。先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全日制初中学生,没有经过任何的艺术类培训,他很担心自己无法适应新学校的课程。

开学之后,他惊喜地发现,除了常规的基础性课程,每天下午2点半到4点半,学校还会开设一门以培养设计思维为主的创新课,授课的老师有不少来自同济大学。这门课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上课经历。渐渐地,Hulk发现自己乐在其中。

在一节创新课上,来自芬兰的Tiina老师交给每个人一个任务:认真观察学校及其所在社区,看看有哪些地方是可以重新设计并加以改观的。

Hulk很快发现校园周边的马路上遍布着老式的电线杆,样子粗笨,色彩晦暗,很不美观。他在创新课堂上提出来之后,老师立即采纳了他的想法,并以此作为主题,让同学们自由分组,共同设计,最终拿出各自的美化方案。

“我们提出的方案会有实际意义吗?”Hulk和小伙伴们都有这样的疑问。Tiina告诉大家,创新课不只是在校园里关起门来纸上谈兵,这所新的中学其实是一所和社区联动的开放式学校。学校有途径把大家的创意传递到社区,并设法将其变成现实。

得到了这样的答复,Hulk和同学们在创新课上完全地释放了自我,他们用美术设计的方法给原本呆板的电线杆披上了充满现代感的“衣装”,并赋予其指路牌的功能。

同时,他们还利用乐高积木搭建了学校所在老城区的地形图,并结合投影,整个区域一目了然。他们不断搜索着可供发挥创意的空间,这份投入和热情让老师们非常欣喜。

从艺术、数学和工程力学中学习设计思维

这所新学校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College of D&I,下称设创学院)与黄浦区政府共同发起成立,旨在把设计思维的培养从高校下沉到基础教育阶段。无论学生们今后是否从事与设计相关的工作,拥有设计思维都将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助益。

为了实现上述教育目标,设创学院派遣来自芬兰的副教授Tiina Laurila担任同创中学的课程顾问,全权负责以培养设计思维为主的创新课程的设计以及执行。

Tiina毕业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本科和硕士念的是化学,博士是设计。她负责过芬兰多所高中和大学的课程设计,擅长把自然科学、环境保护、艺术鉴赏等元素有机地融合起来,并由此建立一整套课程体系。

随着国内外教育界交流的日趋频繁,“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和“创意思维”(Creative Thinking)等概念逐渐为国人所熟知。可是设计思维到底是什么?

在同创中学校长张咏梅看来,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指的是当你看到一样事物时,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所处环境的现实情况,甚至结合国际大环境,对其进行合理化的改造。它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平面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不同,因此与是否拥有美术专业基础也无太大关联——事实上,第一届48名学生中的绝大部分都和Hulk一样,没有经过任何艺术类训练的。

设计思维会涉及美术设计,但同样也需要工程学、数学、力学等等知识来支撑。因此,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基础学科的老师们也会深度参与创新课程设计,将具体学科知识与项目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甚至还会作为“观察员老师”旁听创新课程,看看有哪些可以补充或改进的空间。

那么设计思维该怎样教授呢?Tiina向我们详细展示了这学期的创新课程安排:全部的课程都由三个模块组成,并且是交替循环出现。它们是——艺术、数学和工程力学。

好的设计最终会呈现出大众能普遍接受的美感,因此设计思维中必然包含美学的内容,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展现美。参观过程中,笔者全程观摩了一堂创新课。

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们了解蜡染、水拓这种传统的视觉艺术形式。所有的学生围聚在一个类似艺术工作室的空间里,老师先用PPT讲解基本原理,学生们先设计好样稿,然后一个一个到场地中央,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切实感受其中细微的不同。

此外,同创中学还开设了面向所有学生的编程课,其比例占到了整个创新课程的三分之一,均由同济设创学院的专业老师进行授课。

除了美,好的设计必须也是好用的、方便的,这就同时需要有一定的工程力学专业素养。本学期创新课有一个桥梁设计的项目。学校并非期望学生今后成长为桥梁设计专家,而是想通过桥梁设计这种形式,让学生接受工程力学方面的实践,一窥其中的奥秘。这样一来,同创中学的课程就立体了起来,不只是在纸上涂涂写写,还会通过3D打印等方式,将纸上的创意变为模型。

正是通过这样一步一步成体系的教学安排,把看似有些虚幻的设计思维变成现实。

PBL教学法促进设计思维的形成

在采访过程中,师生们多次提到了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针对项目,建立团队,合理分工,并最终完成任务。

以Hulk参与的电线杆美化项目为例:Hulk是一个很闷的男生,平时话很少,基本不敢在公众场合公开发表意见。但是他很喜欢思考各种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因此他第一个发现了老旧的电线杆有碍观瞻。但是Hulk很快发现单靠自己根本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自己在美术设计这方面的技能非常有限。

了解到这一情况,老师鼓励Hulk设法搭建一个工作团队,去寻找合适的拼图,弥补短板,最终实现自己的意图。

Hulk在寻找团队成员的过程中很快发现了第一个问题:自己的表达能力有点拖后腿,常常是说了半天自己的想法,对方却不明就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找到了一位公认思路非常清晰的同学,让他把自己的想法用最简洁、最有条理的语言进行概括,这下再去寻找伙伴就有针对性得多了。

紧接着,他的团队里又加入了一名美术达人和一位编程高手。人手凑齐了之后,小伙伴们很快就设计出了草图。当然,到此时为止,一切都还只是纸上谈兵,他们的设计究竟好不好,行不行,都还有待验证。

这时候就需要校方出面,加以指导和技术支持。设计方案怎么样?你不可能直接拿到电线杆子上去试,但是你可以通过3D打印的方式看到雏形。

设计方案有偏差,自然要重新计算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Hulk们认识到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数学不过关,就很难得出准确的数据。这就是典型的任务导向,任务引导人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说教而去学习。

整个设计任务完成之后,老师交给团队一个附加要求,在全校师生面前演示设计方案。大家一致推荐Hulk作为主讲人,对这个一直很闷的男生来说不啻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他只能硬着头皮走向讲台面对全校师生。

好在是自己一直亲历亲为的项目,不需要多少华丽的辞藻,Hulk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演示,获得了全场的掌声。这次演示给Hulk带来了一个意外收获,他在公众场合变得自信多了。

张咏梅表示,这就是PBL教学法的典型体现,以项目为导向,协作,沟通,然后实现创新。其最大的成果不仅仅是设计的结果,更是学生们设计思维的形成。

创新课程背后的教育哲学

Tiina以上一学期的课程为例,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课程设计理念。

第一层哲学是ME。

设计思维首先必须是自己的思维,如果是别人的思维,那你只是一个容器或者一个执行者,根本谈不上创新。所以在创新课伊始,老师鼓励每一名学生要充分认识自己,特别是自身与众不同的地方。

其中有一个作业,是让每个学生给自己设计一幅自画像。学生可以采取任何形式展现:画的,贴的,缝的,绣的都可以;也不局限于只是画自己的脸,如果你愿意,你甚至可以画一只鸟作为自画像。老师不会去询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画、那样画,因为尊重隐私就是尊重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唯一的要求就是,你展现出来的内容就是你自己。

第二层哲学叫做WE。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完成好的设计,必须要有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担当等素质是把自身独一无二的理念化为现实的必备条件。除了团队之外,WE还包含一层意思,就是我们的同类。老师会安排学生定期走出课堂,走进自己生活的社区,近距离观察自己所站的这一方土地,每天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人群。

你很难去为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人群设计出了不起的作品,但是充分认识你的同类,你能体察到他们的内心,激发自己的设计思维。

第三层哲学叫做YOU。

就是真切地认识你所在的城市——上海和你所在的国家——中国。老师会带领学生通过公开数据的查询了解城市与乡村的现状和差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不同风貌,寻找和发现当下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设想上海或者中国的未来。

第四层哲学叫做THEY。

就是拥有全球视角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对博物馆、展示馆等场所的实地参观,以及对由同济大学提供的国际文献的研读,深刻地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的世界责任。

-End-

1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