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青春访谈|安小楠:年轻的时候泡在音乐里,现在已经为人父母

在青春期拥有痴迷的兴趣,就像是一个‘自我世界’最初的建立。组成这个世界的重要元素包含着最单纯的欲望、最纯粹的向往与最初始的人生规划。一个人的审美、精神寄托,以及对生活的理解,都在这个阶段种下第一粒种子。

文|阿褚 编辑|曹新星

图|Uni You、MIROUR镜谜智能摄影、受访人提供


“在青春期拥有痴迷的兴趣,就像是一个‘自我世界’最初的建立。组成这个世界的重要元素包含着最单纯的欲望、最纯粹的向往与最初始的人生规划。一个人的审美、精神寄托,以及对生活的理解,都在这个阶段种下第一粒种子。

有很多人从这个‘原点’出发,发展出自己特有的人生轨迹。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面对琐碎的现实生活,把这个‘世界’隐藏在内心深处,甚至遗忘。但那个世界的能量一直存在,它一定会在某个特别的时刻,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曾走过的、未完的人生。

人在青春期深陷的东西,总有一种能在未来某刻点燃你的力量。”

安小楠:我只会成为一种人

采访小楠,是在黄昏黎明俱乐部(DDC)。

这家京城音乐圈儿里知名的现场音乐酒吧(live house)经常会举办各种高水准的小型现场演出。小楠和他的乐队“音墟”常常在这里登台。白天的DDC和夜晚时截然不同,阳光下的院子看起来更朴实,也更接近生活的原貌。就像对面坐着的这位三十几岁的父亲,白日的他和舞台上冷峻狂野的他差异最大的,就是他身上那种少年人的热诚和天真。小楠现在的身份是独立音乐制作人,以及一支另类器乐摇滚乐团“音墟”的主创。“音墟”没有主唱,完全用器乐表现音乐,还尝试用视觉呈现作品,他们拒绝被单一的风格界定。

DDC的老板娘已经是第N次严肃认真地跟我说:“小楠的音乐真的很棒!”

坚持很难是因为放弃很容易

“从小时候喜欢上音乐起,我就模模糊糊知道自己想走音乐这条路,但现实是一路兜兜转转,我才终于慢慢接近自己的梦想。”小楠说。

高一的时候,小楠和两位同学组了个三人乐队,在新年联欢会上迷倒一片学弟学妹。“其实那会儿我几乎不能算会弹吉他,那也还表演了首原创呢。我记得我爸本来同意给我报个吉他班的,结果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又给退了。”小楠哈哈笑着说。他说那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摇滚乐队有Nirvana、Pantera、Def Leppard、Metallica、Korn……而流行音乐领域无疑是Michael Jackson。

尽管知道他喜欢音乐,但去英国读书的时候,父母还是为他选了商科。最终,小楠“叛逃”了,他在英国休了一年学,琢磨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然后把专业转到了音乐制作。

“坚持音乐这个梦想真的特别不容易,因为随时都可以选择放弃。人的阻力有时来自于自己,有时放弃比坚持容易。”小楠说,“我能坚持住除了靠骨子里的喜欢,可能还有憋着的一口气——‘我不想成为我父亲’。”

小楠的父母也是对艺术寄有梦想的人,他父亲年轻时与舞台剧的理想曾无限接近却又擦肩而过。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小楠父亲对于他喜欢音乐这件事,既不阻挠也不积极鼓动。他能理解孩子对梦想的执着,但对于艺术这个行业的不确定性,他也有亲身经历。

“我有时候会忍不住想,我爸当年如果再多坚持一下,也许就成了。当然,我没什么资格说这个话,我爸是个好父亲,他后来从商,把整个家庭都照顾得很好。我就是想说,我在音乐这条路上不想重蹈覆辙。”

小楠渴望成功,他对在音乐和商业中寻找平衡很有信心。“作为创作者,我期望自己还能在音乐上有更多深造的机会,一个好的艺术作品要平衡感性和理性。我需要开拓理性的领域,这样我的作品才能更有深度。”

“学”比“器”重要

“前几天,有个对Beat Maker感兴趣的朋友想买个高级设备,问我建议。我说刚入门的话,在iPad上先下个APP试试,学进去了,真感兴趣,再投资。跟很多父母我也想说同样的话。”小楠说,他经常看到孩子刚学个兴趣课,父母就马上砸下精良装备。

“我觉得家长在‘器’的投资上要克制,孩子学习重在兴趣和感受,当他们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现有工具满足不了他了,这时候再升级器具其实是一种对进步的激励。过于精良的器具有时会让人懈怠,得到的太容易了。”

另外,小楠还认为,艺术应该是培养用有限的条件创造无限作品的人。当能力尚未达到时,强大而复杂的器具不仅浪费,还是种限制。

不停的劝说就是一种软性压迫

小楠的女儿五岁,他和女儿在一起的画面十分“软萌”,和舞台上的“野”完全不同。“我的教育理念核心就是‘尊重’,我们要求孩子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小楠说,“我觉得培养一个孩子为自己负责的能力特别重要。”在一个倡导自由的时代里,大家都意识到要给孩子更多自主权,却往往忽略了与之对应的,是他有没有为这个决定负责的能力?小楠想到了。

“我在反思自己和父母的相处,希望能‘升级’成更好的爸爸。”小楠表示,对女儿学习音乐这件事他并没有执念,“我会尽我可能为她提供专业的学习环境,同时我也在观察她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做父母很容易陷入一种“我不是强迫你这样做,我只是希望你理解……”的状态中,小楠对此有一句精辟的注解:“父母对孩子不停地劝说,就是一种软性压迫。”他接着说,“我当年喜欢音乐的时候,我现在做的这个职业甚至都还不存在。我现在一样不知道十几、二十年后的世界什么样,凭什么去判定孩子未来应该怎么走呢?我只能尊重她的兴趣和自由。”

阿楠还相信:“人总是在看似偶然的选择中过着必然的生活。”他认为决定人生的是性格,是人内在的那些东西。“像我父母,在他们的年代,他们也都是属于不甘于平庸的人。他们喜欢艺术,渴望舞台,推崇个性。我也是这样的人,就是不甘于和别人一样的人。我如果不做音乐,也必然会走上和现在类似的人生,可能是个手艺人,可能像我爸期望的那样去做电影导演……音乐是一个载体,是一个在对的时间遇到的载体,就成了我必然要追求的东西。”小楠说。

所以,对于女儿,他可能唯一想要坚持传承的就是——“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坚持,我们家每一代人都是这样的。”


阿褚 Mavis Chu
前500强企业的公关人,转型成为全职妈妈后又重回了职场。家有双娃,兴趣广泛、热爱写作,认为美好生活应该如切割细腻的钻石,愈多面愈闪烁生辉。

 

 


菁kids 2018年5月刊《乐队与青春》更多菁彩内容:

|封面故事|

校园乐队的音乐与青春

后青春访谈:关于音乐那团火

音乐,青春的印记

|学无止境|

摇滚校园,律动青春

嘻哈我的校园——哈罗北京校园说唱组合快问快答 Schooled: “Stay Cheeki Breeki”

新府学之路

来自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的学生与教师艺术作品

|父母社区|

与长辈的相处之道:美国婆婆 vs.中国丈母娘

|全家出动|

带着女儿探访“北非神秘花园”摩洛哥

|专栏|

她青春期了么?

与青春期化敌为友

“大写”的高中达人秀


本文原载于菁kids 2018年05月刊《乐队与青春》,印刷版于2018年5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直接进入微店订阅杂志。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