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毕业生专访 | “半路出家”的未来画家

From Amateur to Professional

北京世青国际学校的赵东方同学(下文称Tony)是名符其实的天赋型选手。从十年级开始正式接触绘画,到申请到美国最具声望的艺术类院校之一罗德岛设计学院的绘画专业,他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而这一切居然都源于参加校内的建筑设计俱乐部。可喜的是,对于当代画家来说,艺术的纯粹和稳定的收入并非不可兼得,年轻的他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

文:Ben Yue    图:Tony提供

出于对建筑学的兴趣,Tony在九年级时加入了学校的建筑设计俱乐部,并遇到恩师Dr. Pacitti,并从此走上了艺术之路。“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了我很多机会发掘自我,如果当初没有参与俱乐部的活动,我也不会结缘艺术创作领域,可以说世青帮助我找到了自己的热爱。” 

Tony坦言,直到十年级时,他对自己未来都没有太具体的想法,父母都是哈工大毕业的他自然而然地以为自己以后会读一个理工科专业。九年级的时候,他参加了建筑社团,在兴趣的驱使下开始了解艺术史,到了十年级上半学期的时候,Tony开始觉得自己可能会成为一个艺术史研究者。再之后,他发现作为艺术的旁观者,永远不能参与到历史中去,于是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去年的暑假是Tony创作最密集的时候,“我记得那个夏天过得特别纯粹,每天画画,可能每天早晨10点开始,到晚上12点走。一天十几个小时只做一件事,就会比较有效率。”

粗略估算,在那一两个月中,他总共画了200幅以上的油画和用油画棒练习的草稿,这段时间的频繁练习夯实了他在叙事、观察、配色、等很多方面所需的创作技能。

“可能是因为平时有一些积累,对周围的世界有了一个认知,所以集中一段时间创作的时候,心里比较有东西,”Tony说。“我画过一个比较集中的系列,围绕着罪恶这个主题,画了关于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的三幅作品。油画主要是根据自己平时的一些感受去画,可能有时候在路上看到一个人的动作很有意思,让我想到什么东西,就把它记下来,以后可能会放到创作里。”

就在提交申请前的一天,Tony还赶了一副140mm*100mm的大型作品,是用色粉、油画棒、丙烯画在硬纸板上的一只能隐约看出形态的老虎。“因为我买不起那么大幅的画布,”Tony笑道。这副画和另外一个视频是一个系列,讲的是呼吁保护环境的主题。

Tony认为自己的绘画基础不是特别系统,需要老师带着梳理一下,所以利用暑假时间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夏校,学习铅笔画和色彩理论等基础知识。他还尝试了视频、装置等很多艺术形式。就算是喜欢的油画,也尝试了比较“夸张扭曲”的表达方式。“可能我走的不是太传统的路子,所以也不太受晚开始的影响和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 ”

在申请大学的时候,Tony提交过一个45页的作品集,其中有约一半是装置,一半是平面作品,包括油画、素描,和他用油画棒画的一些作品。此外,他还提交了两个类似微电影的实验影像作品,两个类似雕塑的装置。

很难想象这些作品都是在完成了IBDP的课业之余完成的,而完成IBDP被Tony认为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比起专精艺术,很多院校现在更乐于见到学生在学术方面敢于挑战。我认为我能够成功申请到罗德岛也得益于在学术、艺术、和课外活动这三方面的平衡。”

有两个学期的时间,Tony负责世青-打工子弟俱乐部的艺术教育部门,他的职责包括撰写课程计划,准备课件和教学等等。这些经历除了让他意识到回馈社会的责任,也使他懂得了作为创作者如何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并不断反思自己的作品。

“我觉得如果只把申请名校作为唯一的目的,就会错过高中时代很多宝贵的东西。享受高中生活、寻找自己的梦想和激情所在,比进入某一所大学重要的多。”

对于校外活动,Tony希望能够借助这些机会学到课堂上没有、但在真实世界中重要的东西。例如通过打工子弟俱乐部、和朋友合作举办时装秀,他收获到了如何完整举办一场活动,以及如何与人沟通的技能。“这些经历是我非常需要的”。

去年,Tony和几个其他学校的朋友“攒”了一场特殊的时装秀。八十中学的同学负责联系场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同学现场演奏,Tony负责设计舞台和“把所有人凑到一起”。

“我们做的其实不光是一个时装秀,中间夹杂一些歌剧的成分,还有现场音乐演奏,开场和结尾的舞蹈等等。”

时装秀的主题取自2018年热议的科幻电影《湮灭》。据Tony介绍,整个时装秀其实是对电影的一个解读。“电影里有一个区域叫闪烁区,在这个区域里的人和生物会被不断地分裂再重组。我们从电影里面找到很多美学元素,然后把服装原有的样式版式打散,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组起来。”

 “其实我们是想通过时装秀这个形式,去构建一幅当代年轻人的群像,算是一种我们的情感的直接输出。之所以选择了时装这个形式,是因为时装他既是个体的,又是整体的。个体在于每套衣服不同,而所有衣服的设计又都来源于同一个解构主义的美学宗旨。”

“就像我们的社会一样,每个人都有独立性,但是社会又有一些相似的趋势。我们想通过这种形式,去展示我们对世界的一些认知。”Tony说,当时觉得做一场时装秀应该挺酷的,后来真的做成了,给他的感触特别深。

展望未来,Tony希望能够做一个自给自足的艺术家,签约一家画廊,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而不是简单的模仿什么人。

学习fine art,面包和牛奶仍然是要操心的问题。国外很多艺术家在中年之前都会打几份工,或是兼职当老师,或是画廊当导览员,赚一些生活费去维持自己的创作。

对此也有顾虑的Tony最近正在一家教育研发公司做平面设计方面的实习工作,作为探索未来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尝试。“最近一个月我每天花两个小时画画,平时去工作、社交,看看这样能不能维持自己的创作生活。”

Tony目前还没有选择专业,他说可能会选择双修绘画加一个相对容易就业的设计方向。“去找一个既满足自己创作欲望,同时也满足自己生活条件的一个平衡点。”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