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全球大会见闻:为了一个包容的未来的教育

文丨黄雪锋   图 | 作者提供、Unsplash

我来加拿大继续从事和国际教育尤其是IB相关的工作,因此参加今夏正好在多伦多举行的IB全球大会就很适时。新的学校也希望我尽快了解北美的IB项目的发展趋势,熟悉本地的一些学校以及IB同仁,所以我进入工作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到IB全球大会学习和结交朋友。

这次大会共有1300多位来自几十个国家的人参加,虽然大部分与会者其实都还是来自于美洲的国家,比如说我在会议期间有过直接聊天的就有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还有当然更多的是加拿大的同事。

会议期间的上下午都有半小时的茶歇,大家都从各自的分会场聚拢到一个很大的大厅,在排队和喝咖啡的同时就有很多跟熟悉或陌生的IB教育者聊天的机会。大会开始前的那个晚上有一个招待会,同时举行的还有小型的分组招待会,安排方式差不多,都是酒、饮料和轻食,然后要么就是所有人,要么就是各类人(比如IBEN、DP协调员)社交聊天。每天的午餐时间也特别长,有一个半小时,人很多,因此排队取餐的时间也很长,大家都在长长的队伍里漫无目的地交流信息。

01

全球IB学校最多的三个国家

加拿大的IB学校有382所,其中187所有DP项目,而其中的99所竟然来自于同一省,即我现在所在的安大略省。从全球范围内看,截止2023年8月底,有数量最多的IB学校的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就是加拿大。其中美国竟然有接近1945所IB学校,而高中DP项目也要接近948个。中国是第三名,有279所IB学校,其中164所是DP学校。

其实单看这些学校数字还不是很有趣,如果看一下这三个国家人口和IB学校在不同国家的办学性质,我们才会发现强烈的反差。加拿大人口约3900万,美国人口约3.4亿,而中国人口则超过14亿。而IB学校数量却跟人口数量完全不成正比。当然中国还有很多非IB的国际课程学校,据我所知,总数也会有800所以上。

此外,加拿大和美国的大部分IB学校还是公办学校,对进入项目就读的学生基本不收费,而中国几乎所有的IB学校以及其它类型的国际课程学校都是高收费的私立学校。这些差异背后可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原因是很值得玩味的。

 

02

反偏见反种族歧视:

“平权法案”终止,对申请美国顶尖大学有何影响?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为了一个包容的未来的教育”(Education for an inclusive future),因此主旨发言和分论坛的内容基本就落在四个分主题之内,包括教育科技和创新、包容教育和福祉、学习和教学,以及教育领导力。

分论坛很多,我也只能选择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参加。我认真地听了大会的每一个主旨演讲,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一个和第三个,其中第一个是关于反偏见和反种族歧视的讨论,以及在学校和课堂内一些具体运用的方法和案例,而第三个讨论的是如何平衡人工智能和人类能力在未来世界的发展和共存。

种族问题在北美尤其在美国是特别明显的,它长期以来也一直这样或者那样地影响着美国大学的招生行为。美国最高法院刚刚在六月底裁定美国宪法禁止大学在招生过程中考虑申请人的种族因素,里程碑式地终止了美国六十年来实施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也被称为扶持行动)。这个话题当然也成为大会期间的话题,我也有机会了解大学招生官和学校老师对此重大变化的看法。

现在看来,“平权法案”终止对美国大学尤其是顶尖大学的招生方式肯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大学似乎也正在消化这个变化,制定应对的政策和措施。招生过程中,文书(Essay Questions)的方式和要求很有可能会有明显的改变。大学试图通过重新设计的文书问题和要求让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回答文书问题向招生官叙述自己独特的故事,描述不仅是自己个体还有自己所在的社区的故事。

我知道中国有很多学生都会考虑申请美国的大学,也有不少优秀的学子会申请顶尖大学,包括常青藤大学,而申请过程中的文书准备本来就已经是令很多学生大伤脑筋的事情。不知道改变甚至增加申请中文书的要求是不是会对中国学生的申请过程和结果产生一些影响。

 

03

平衡人工智能与人类能力:IB的前瞻性部署

人工智能时代的我们不仅生活在物理世界和人类世界,还生活在信息世界。机器学习使得机器的智能越来越接近于原来人类独有的认知系统,使得它们甚至像人类一样思维甚至交流。因此,第三个主旨演讲者认为人工智能一定会取代很多原来只有人类才能够从事的事情,甚至包括教学。

但是她同时也相信人类的一些能力很难被机器所取代,而且人类应该有能力寻找到人类和机器互动中的某种平衡。年轻人的教育是实现这种平衡和共存的关键,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这个进程中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的地域和文化都有可能在这场博弈之做出独特的贡献。

当然,她也警告大家,令人担心的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类,甚至导致人类灭绝的可能性并非完全不存在。虽然人工智能似乎没有理由故意灭绝人类,但是就从人类与自然世界博弈历史进程来看,很多其他生物的灭绝就往往不是人类故意而为,而是一些其他极端行为的副产品。

IB组织显然清楚地看到信息技术会对未来的教育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因此对IB项目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很多前瞻性的部署。比如,正在修订中的16+项目(包括DP、CP和单科文凭)已经在尝试使用学生数字档案进行学业评估的可能性。而 IBDP项目线上考试的可能性前几年就已经是大家议论的话题,这次也将一并进入16+项目的设计。

▶️ IBDP全在线学校试点一年,成效拭目以待

由于前几年新冠疫情的推动,IB也正在积极地试点IBDP全在线或者混合模式项目,并招募感兴趣的学校和教育集团加入这个激动人心的创新实验。有意思的是,IB并没有对试点学校提出很多具体的要求,而是采用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让学校和集团把自己好的做法呈现给IB,然后再论证可能性和合理性。

有一个分论坛专门讨论了一个IBDP全在线试点学校的经验。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愿意选择完全在线完成两年的学习,学校也为他们设计了非常接近于实体学校的学习体验,包括社区建设、学生关怀、学习技能的学习、在线模式实验室等等。试点刚刚开始了一年,虽然结果尚不清楚,但是从目前学生反馈和IB的评价来看,整个设计和效果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就是说一年之后就会第一次有一批毕业生通过完全在线的形式获得IBDP全文凭。

▶️ IBCP强化优势,让IB“更接地气”

IBCP项目也得到本次大会的重视,大家似乎把CP项目当成是降低IB项目入口门槛的一个策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IBDP套餐式的学习方式可能确实把很多本来对IB教育感兴趣的学生挡在了门外,而更具选择性的IBCP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IB一方面正在解决CP项目毕业生的出口问题,包括大学的认可度。本次就有一所加拿大的大学宣布成为第一所完全接受CP毕业生申请的学校。

另一方面,在线学习的可能也将成为CP项目的一个重要的优势。IB组织就在最近刚刚签下了第一个提供全在线职业学习项目的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理论上讲任何地方的IBCP的学生都可以选择这个大学的职业学习项目。还有 IB组织也签下了微软的职业学习项目,它也是在线的。由于这些动作,我们都在猜测,继IBDP全在线和混合模式的试点之后,全在线IBCP也就顺水推舟地实现了。

▶️ IB合作伙伴:没有准备好,但已经在准备了!

IB的一些合作伙伴也一定是认识到了科技在教育中发展不可阻挡的势头,也看到了IB的一些未来部署。我参加的Faria Education,也就是Managebac母公司的最新发布会也让我看到了他们的一些最新进展。虽然整个房间听报告的老师和学校领导者都在惊叹甚至担心以后教学怎么做和学校怎么管,都在说没有准备好,连做报告的科技人员自己也说没有准备好,但是大家都一致公认我们已经被扔到了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

ManageBac最新的一些设计就已经考虑了学生和老师都会使用AI工具,比如ChatGPT的事实,一方面让师生更方便地使用,另一方面也提示他们正确合理地使用这种学习和工作工具。比如,AI助手将被整合到了ManageBac中,教师不仅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准备各种各样的考试问题,也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初步的批改和反馈,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为了一个包容的未来的教育。让全球范围内有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IB教育一定是这个组织未来若干年的重点工作方向,不论是IBDP在线项目的试点,还是IBCP的进一步推广,都在朝着这个方向的努力。

科技可以让更多的学校实施IB项目,尤其是高中阶段的IB项目,由于学生已经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信息能力,在线或者混合模式很有可能会降低学校开设16+项目的门槛,从而让各个地域、各种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入项目学习。此外,我感觉“包容”还应该有另外一层更深的含义,那就是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接纳并学习如何与之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共存。

想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上个世纪推崇的一个全人发展框架,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和学会共存。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这个共存既要涵盖与不同的人共存、与自然界共存,也要包括与人工智能的共存共荣了。

 

菁kids特约撰稿人丨黄雪锋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博士,主攻国际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IBDP数学老师。加拿大温莎大学 IB 教师培训项目和华东师范大学IB教师培训项目兼职讲师,IB学校评估员。

有26年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经验,现在加拿大NOIC Academy担任副校长和 IB协调员,负责IBDP项目和在线OSSD项目。曾任诺德安达教育集团中国区教育副总监、上海华旭双语执行校长、上海平和学校高中部校长。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