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归来,一个爸爸开始这样“鸡娃”……

“老爸,这次,我真的爬不动了,我要下撤。” 16岁的男孩陈天成用冰镐将自己挂在70米高的雪壁上。
“儿子,这次,谁也救不了你,你只能自己救自己了,上面⻅。” 父亲陈钧钧大声而坚定地说完,头也不回地继续向上攀登……

文/Daisy 图/受访者提供


·成长为何需要逆境?

2018年,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的一篇报道给了陈钧钧一个称号——“苦难教育践行者”。时隔两年,陈钧钧为“苦难教育”换了一种说法——“逆境教育”。
陈钧钧的父母是地质队员,他从小在一个叫新桥的乡下长大。年幼时的他在当时所面临的逆境除了肚子能否吃饱,还有因为父亲是右派而需要承受来自他人鄙视的目光与屈辱的对待。
初三时,陈钧钧所在的新桥矿山学校不再接受地质队员子弟,只能自找求学门路。后来,他独自一人离乡背井来到铜陵三中就读,当时没有住校生,楼梯隔出一个只能放下一张床的极其封闭的三角形空间,便成了他的临时“宿舍”。一到冬夜,北风瑟瑟,寒冷与恐惧包裹着年少的陈钧钧,常常一夜无眠。
一位叔叔跟陈钧钧开玩笑说:“如果你能在坟地里过上一夜,就什么也不害怕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陈钧钧拎了一根铁棍,鼓足勇气在学校后面的一个墓地里坐了一宿。半夜时分,风起竹林,沙沙作响,令陈钧钧毛骨悚然。但经此一夜,他坦言自己此生竟真的再也没害怕过什么了。
心理学认为,人在顺境中,也就是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是不可能得到成⻓的。想要成⻓,就要突破自己身体与意志的边界而进入到一个让自己不适应甚至很难受的区域,这个区域叫逆境。成⻓,意味着必须突破逆境。”陈钧钧说,“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也是这个道理。一个想要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在充满苦难的逆境中经历挫折才能成⻓,我称之为‘朝外走’。更重要的是压力过程中和过程后,人要不断回到内在,去觉察在发生的过程中能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对一切的到来,是怎么思考怎么对待的,这个过程可称之为‘向内看’。在此过程中,发育出的逆商IQ,就是应对逆境的抗压能力,也称心理韧性。在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中,逆商比智商和情商更加重要。”

·珠峰之巅,儿子救了我的命

大学毕业后的陈钧钧,成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那波下海潮,年轻气盛的他毅然辞职下海,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生活一度深陷迷茫。

2003年5月的某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53岁的王石登顶珠峰的消息,令他幡然醒悟,找到了自己接下来的人生目标——攀登珠峰。
陈钧钧给了自己五年时间实现这个梦想,而陪伴他一步步实现梦想的路上,儿子陈天成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接下来的五年中,他推掉了所有的应酬,开始减肥,通过跑步来锻炼体能,最开始因为强度太大导致身体不适,他还进医院打过吊针。出院后他开始更加科学系统的锻炼,他重拾久违的课书本,学习有关登山的知识,在体能逐渐变好,他开始了耐寒训练,在那些年里,小城里的人们总能看到一个在大冬天穿短裤短袖锻炼的人,陈钧钧俨然成为了当时城里的一道“风景线”,“当时很多人都说我脑袋瓜有病,但我已经不在乎他们的看法了,我要重新接纳自己,为我的梦努力。”
2007年夏,陈钧钧登上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此时的他知道珠峰已经离他不远了。于是他开始琢磨在冲刺珠峰前的最后准备阶段带上儿子一起前行。
一天,陈钧钧对当时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说:“我要去爬珠峰了,但攀登珠峰的危险性很高,为了保险,我想在他们学校的操场上每天跑一万米,你愿意帮助我吗?”儿子问要怎么帮,陈钧钧说只有他陪着他一起跑,他才有可能会一直坚持下去,才有更大的可能成功攀登珠峰并安全下山。那天晚上,儿子答应了每天陪爸爸跑5千米。
在随后的两年里,儿子所在学校的师生每天都可以看到父子俩风雨无阻奔跑的身影。每天跑完,两个人都累得够呛,若是时值盛夏,跑完的鞋子里都能倒出汗水。但两个人躺在草地里互相按摩彼此痛得大呼小叫的亲子时光也格外快乐,父子俩在这两年的训练时间里建立了深深的内在连接,也正是这种连接,让陈钧钧在两年后的珠峰之行,捡回了一条命。
回首当时在珠峰的一幕幕,陈钧钧仍心有余悸,“当我在山上遭遇危险时,是我儿子救了我一命。”
2009年5月17日,陈钧钧在极度严寒、向导走失的情况下成功登顶珠峰。作为当时团队里最后一个下撤的队员,陈钧钧一个人走在8650米的山脊上,极度缺氧,每跨出一步都感觉像要窒息,在数次滑坠遇险后,他终于因为没有力气坚持而倒在了雪地上,冰冷的雪贴在脸上,透骨的凉意遍布全身。可怕的困意袭来,他感觉自己已经没有一点力气了。此时的他知道,只要自己一闭眼,可能就再也醒不过来了。弥留之际,他的脑海中突然闪现了儿子稚嫩的脸庞:“如果我死了,儿子要怎么活?”
陈钧钧被这个念头猛然叫醒,艰难起身,又数次摔倒,要活着见到儿子,成为了他下山唯一的动力。
攀登珠峰前,我从未想过珠峰对我的改变如此巨大和深远,可以说珠峰是我的第一位老师。 正是那次攀登所经历的九死一生的苦难,才让我觉察到自己以前种种的错,都是因为自己的自大自我自以为是才造成的。珠峰真正让我看清了自己的卑微与渺小,一旦人具有这种心态,就容易变得感恩与满足,开始能看得到别人,心里能装得下别人了。那次,我对自己说,如果能活着下山,一定要好好对待儿子,要好好对待工作,要好好对待他人。”陈钧钧感慨。

·雪壁上的抉择

从珠峰下来之后的四个暑假,陈钧钧都陪伴儿子在路上,父子二人一起22天骑行了川藏线,14天重装徒步了尼泊尔安娜普尔纳大环线,攀登了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还将攀登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作为儿子18岁的成人礼。
带孩子去路上行走,并不是刻意制造苦难和逆境,因为一切苦难或者逆境都是自然发生而形成的,父母如何在此期间给予合理的建议,孩子如何在此中学会面对和应对,真正的逆境教育是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用积极的策略解决遇到的一切问题。”陈钧钧总结。
2014年暑假,陈钧钧陪伴16岁的儿子攀登海拔6168米的技术型雪山雀儿山。中途,儿子因为前一夜发高烧40度加上体能消耗极大,以至于在攀登一座100米高的雪壁到达70米处时再也爬不动了。他用冰镐将自己挂在雪壁上,转过头对并肩攀登、水平距离不过1米多的爸爸说:“老爸,这次,我真的爬不动了,我要下撤。”
陈钧钧的大脑经过了极速思考,对当前整个队伍攀登状况以及儿子的身体及精神状态作了评估后,大声坚定地对他说:“儿子,这次,谁也救不了你,你只能自己救自己了,上面⻅。”说完,头也不回地直接攀登到了雪壁上。
站在雪壁边缘等待儿子的十几分钟,陈钧钧忐忑不安,仿佛他的一生中从未感觉到时间过得如此漫长,他的内心无比空洞,又无比期待。
当儿子终于出现在他的眼前,陈钧钧的内心一阵狂喜。儿子的脸此时已经惨白发青,有好几道被冰雪划出的血色印痕,表情痛苦却又坚毅。同行的向导伸出手想拉他一把,儿子说:“不,我自己来。”
登顶后,所有的队员都激动万分,有的喜极而泣,而儿子却一脸淡定的样子, 只是默默掏出一面他自己在成都做的班旗,展开留影。
 后来,一直下撤快到一号营地时,儿子停下脚步对陈钧钧说:“老爸,我想对你说一句话。”
陈钧钧说:“好的,儿子,我很想知道你想说什么。”
儿子看了他几秒钟,然后说:“老爸,这次多亏你,否则我绝对登不了顶,谢谢你。”
那一年,⻢鞍山二中的校史上,陈钧钧的儿子陈天成成为了第一位不是因为成绩而在国旗下讲话的学生。
从雪山回来后,儿子像变了个人,主动删掉了电脑里的游戏,全心投入到出国的备考中。2016年初,陈天成收到了五所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最终被美国加州大学计算机系录取。
其实儿子的托福成绩并不出色,考得一般,但我们报上去的材料里,有许多关于我俩在路上经历的报道,那一段段逆境中成⻓的故事,我想一定会打动招生人员的内心,因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更看重的是孩子综合成⻓能力而不仅仅只是成绩。”陈钧钧坦言。
儿子出国那一天,陈钧钧只送他出了小区门口,对儿子说:“一切靠自己了,儿子。”儿子没说什么,只是紧紧拥抱了爸爸,那一刻,父子俩像伙伴,更像老友。
到美国一周后,陈天成自己组装了一辆自行⻋,背上帐篷,用十天的时间, 骑行了美国一号公路。去年,陈天成读大三,他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国际马拉松,跑到16公里时腿部肌肉拉伤,硬是在两个胳膊上咬出了累累血痕跑完了全程,用时8个半小时。
原本父子俩商量过先不报考研究生,让陈天成用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用1-2年时间周游之后再继续研究生的学业。疫情的发生打乱了这个计划,陈天成自己决定在学校多申报了计算机科学,争取再多拿一个学位并可以留在美国考研。
对孩子的培养,要让他走自律、自主、自由之路,最终成为自己。”陈钧钧说。

·用“逆境教育”帮更多家庭成长

儿子去美国之后,陈钧钧回归了教育者的初心,将所有的精力投身于家庭教育事业,在广州创立了“五维成长教育”。
他用四个月的时间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和多位世界级的心理学大师面对面的学习与交流,从⻄方哲学 、脑神经学、运动学到东方智慧层面,不断反思生命成⻓本身,终于看到家庭成⻓的一些真相,并创建了 一套行之有效的被称之为“朝外走,向内看”系统训练的五维成⻓法。
迄今为止,陈钧钧和他的五维成长教育已经帮助了上千家庭发生了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感人的故事。
第一期五维成长家庭训练营只招到了4个家庭,其中一个家庭是三口之家,孩子是个在读高二的男孩,父母都是公务员。孩子自高一就开始上课没精神,回家想睡觉,早上不起床,成绩每况愈下。为此母亲的情绪经常失控,会打骂儿子。甚至在一个冬天的早上用一盆凉水浇到儿子头上,导致儿子去医院吊了3天水。有一次儿子考试没考好,母亲骂他不如跳楼死了算了。
父亲虽脾气温和,性格敦厚,但却常年在外应酬、打牌,在家庭教育中严重缺位。母亲的强势让父亲在家里没有存在感,于是热衷于在外应酬,一参与管教孩子也会被母亲一起骂,久而久之,父亲在孩子心里也没有了地位。夫妻感情不和,在训练营第一天的分享活动中,母亲指着父亲的鼻子说:“我告诉你,明年儿子高考结束之日,就是我俩去⺠政局办证之时。”
训练营的第二天,三十几公里苍山徒步,在一家人“朝外走”的过程中,了解到孩子不爱学习的根源是对母亲的仇恨:孩子从小喜欢机器人项目,原本暑假期间和另外一个小伙伴有机会代表省队去参加国家级的比赛,但母亲为了让他安心学习把学校发的比赛通知扣了下来。孩子知道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很久,后来就每天中午和晚上踢足球来发泄对母亲的不满。
在徒步的过程中,经过陈钧钧不断的引导,孩子终于找回了原本的梦想:当一个天体物理学家。
在最后一天的家庭成⻓会议上,每个人”向内看“,觉察自己的错与找到自己成⻓的目标。三个人经过协商终于达成一个共同成⻓的协议:一年内,母亲不再打骂自己的孩子,父亲每天晚上回来陪妈妈运动,孩子一年之内不再踢足球, 专心学习。
一个月后,陈钧钧去昆明回访这个家庭,母亲流着泪说:“谢谢陈老师,你是我们全家的再生父母。”陈钧钧说:“你言重了,要感谢的是你们自己。”
一年后,当他们第二次参加训练营结束在机场候机时,孩子接到了上海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在他后来的求学期间,两次获得科技发明专利。如果没有疫情,孩子已经去德国上研究生的课程了。 夫妻二人也重归于好,孩子的母亲说,一家人现在一起,其乐融融,有说不完的话。

·“逆境教育”该如何操作

逆境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幼年阶段,父母在陪伴的过程中,做有意识地设计和引导。这个训练,从孩子从出生以后就可以开始了。
训练幼年阶段的孩子,要注意压力的度和方法。 比如,孩子与妈妈睡觉的时间,一到三岁间,慢慢的要间隔分离一段时间,一岁阶段,分开的时间逐渐加大,三五个小时是没有问题的,但每次分开后,妈妈要用肢体和语言关爱体贴,让孩子受压力的心慢慢复原,慢慢分开的时间再逐渐拉⻓,直到满三岁后,一定要完全地分开睡觉,否则会给孩子的今后人生带来很大的困扰,胆小,缺少独立性、依恋父母等等。
父母对孩子的哭闹往往采取二种不同的极端手法,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就千哄万就。前者,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与归属感,后者孩子往往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质。经历一定的挫折,对形成幼儿心理韧性是有益的。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孩子的随意性活动占主要地位,有时,也不必刻意设置,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有意识的引导并训练最好。
4到12岁阶段,父母或许应该成为教练式父母。这个阶段对孩子的训练,要有思考与设计。一是游戏,二是体能,三是远足。 比如,棋类游戏等桌面的静态游戏,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规则意识,因为这些游戏对抗性强,会有输赢,家⻓千万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可以适当地输,但不能总让他赢,在此过程中,家⻓应该与孩子复盘,分析成败的原因, 以提升他应变和抗压的能力。四岁以后,就能带领孩子参加适度的体育活动,比如武术、游泳,骑⻋等。 再大点,就可以带他参加强度不是很大的远足露营活动、攀岩、爬山等。
12岁后的阶段,或许应该成为顾问式父母。当孩子完成身体第一次发育后,可以带他参加强度更大的活动,比如⻓途骑行、⻓距离徒步以及高海拔攀登等等。在这个阶段,为培养他独立自主的人格与应变能力,父母要退居其身后,尽量让孩子自己安排一切,哪怕明明不合理,父母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要坚持,要给孩子试错的空间与胆量。
在逆境教育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和分工亦有不同。严父慈母,是祖先留给中华⺠族的大智慧。 家庭教育中,要有爱,这是让孩子有安全感与归属感很重要的因素,但还要有规则与边界。遵守规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孩子每次违背规则,对于父亲来说,就是对孩子进行逆境教育的最好机会,要有必要的惩罚。 这时,父亲是操刀手,是规则与边界的主要制定者与保卫者。父亲要严,是指的这件事。 但同时,母亲则要学会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如何“接得住”,这是承载,就是及时给予孩子爱、关怀、包容,这是母亲要做的事情。
在逆境教育中,孩子遭受苦难与挫折时,父亲帮孩子去探索和引领;惩罚 时,母亲无须多说,默默递上一杯水,或者一个关怀的眼神即可。一阴一阳,一刚一柔,才是家庭教育的大道。
“无论给孩子选择什么项目进行逆境教育,家⻓都尽可能全程陪同。但在陪同的过程中,家长不能做保姆。孩子12岁前,父母的⻆色是陪伴者、训练师。孩子12岁以后,父母是顾问。父母陪伴的好处一是安全保障,二是建立彼此内在的连接。一次远行,就可能是终身的回忆与财富。”陈钧钧建议,“孩子学会了抗压能力,就会积极地面对挫折、化解挫折。学会了自驱力,就会自觉学习了。学会了用成⻓型思维模式去行动,孩子就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