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贫寒的“第一夫人”,是什么让她成为内心自带光芒的人?

文 | Rhine   图 | 网络

美国第44任总统夫妇巴拉克·奥巴马和米歇尔·奥巴马卸任之后,尽管淡出了华盛顿的政治圈,现身公共活动和流行文化领域时却依旧活跃、迷人。他们马不停蹄地成立个人基金会、制片公司、开设直播节目、著书演讲……两人的“后白宫生涯”充满了与普通民众的“连接感”,既“无公害”地接地气,又丝毫不减损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尽管公众默认“退休卖书是前总统们的惯例”,但奥巴马夫妇的“出版经”显然念得尤其出色。在《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文章里,大标题甚至直接给奥巴马贴上了“畅销书作家”的标签,企鹅兰登书屋豪掷6500万美金为他们的回忆录版权费“买单”,米歇尔售书巡回活动更是场场爆满,为求得一个签名,人们宁愿在寒风中苦等十几个小时。

从奥巴马早年的《我父亲的梦想:种族与遗产的故事》(1995)《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2006)到《为你歌唱:致女儿的一封信》(2010),再到《应许之地》(2020);从米歇尔的《成为》(2021)到《我们携带的光》(2022),这对劳模夫妇笔耕不辍地讲述着白宫生涯的风风雨雨,用各自独特的人生故事,以及富有洞察力的探求与思考来鼓舞当今在“内卷”和“躺平”之间挣扎的年轻人们,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

从这些全球畅销书的书名中不难看出,奥巴马和米歇尔用了较多笔墨来回顾成长历程与接受的家庭教育,并与读者们分享了从各种不为人知的经历里所获得的启示。时值米歇尔第二本自传《我们携带的光》中文版火热面世之际,让我们先睹为快这位传奇女性家庭教育的秘诀。

「01」

将恐惧转化为直面困难的力量,不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出身寒门、少数族裔、女性……米歇尔出生时拿到的似乎是一副“不尽如人意”的牌。她不仅需要应对拮据的生活、社会对黑人的歧视,还得在职场、家庭和个人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真正的强者不是从来不失败,而是勇于直面困难,在将一手差牌打得精彩绝伦“逆风翻盘”之际,方能凸显出个体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依据大女主剧“不柔弱、不白莲花,主角从头狠到尾”的常规设定,这些人生中随处可见的限制,非但没有成为她们的“精神枷锁”,反而促使其在自我博弈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唤醒内在的力量,从而打破“玻璃天花板”、攀援过“玻璃悬崖”,最终摸索出一条绝无仅有的突围之路。米歇尔的励志故事亦复如是。

我们该如何克服对未知事物及不确定性的焦虑和恐惧,让自己有能力且自信地踏入陌生领域,并抓住机遇成为更加高阶的自我?

在《我们携带的光》一书的开篇章节,米歇尔并没有从大处落笔,反而通过聚焦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如棒针编织,来说明“最不起眼的工具会帮助你理清最庞杂的感受”,以及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行动都能有效地帮助你我抵抗恐惧。这就是所谓“小的力量”。

你也许因为不够自信而没有主动在单位申请晋升,也许因为羞怯而不敢向仰慕的前辈介绍自己,也许因为害怕冲突而避开与政治观点不同的人对话。恐惧施展“黑魔法”,令人逡巡不前、待在原地,与新事物失之交臂。可诚如米歇尔所言,“如果你一直只是抓住已知的东西,就会让自己的世界越来越小。你在剥夺让自己成长的机会。”

米歇尔认为,成长是一场不断克服恐惧、走出困境的冒险,而“能力是恐惧的解药”。她创造性地提出了“舒适地恐惧”这一概念,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去锻炼自己与险境共存的能力,在危机面前保持冷静和平衡。

在养育两个女儿的过程中,米歇尔也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会为孩子可能遭遇的危险和伤害担惊受怕。但她始终牢记着自己母亲曾经说过的话:“如果你不让孩子感受到恐惧,就无法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

她试着向母亲学习,“放手让孩子找到自己的路,成长为自信和独立的个体”,让她们通过独立做事构建安全感的边界,在一次次跨越恐惧的练习中驯服内心的不安,从而发现真正的能力所在。

 

「02」

“首席外祖母”的育儿经:

永远假定孩子们能做到最好


除了讲述“母亲、女儿、伴侣、朋友和美国前第一夫人”等多元身份的种种经历,米歇尔还在《我们携带的光》一书中用一整章的内容向读者们展示了那位一路走来,无条件站在她身后默默支持她的“伟大母亲”——玛丽安·鲁宾逊。

当年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入住白宫的一家五口人里就包括玛丽安。尽管玛丽安曾经只是个全职家庭主妇,在育儿方面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隐藏于民间的高手”。她亲手将两位“生活在芝加哥南区的黑人小伙和姑娘”养育成普林斯顿大学的高材生,71岁高龄时还荣升为颇受全美媒体关注的“第一外婆”和“首席外祖母”。

白宫的生活毕竟不同于寻常百姓的柴米油盐,当一家人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急需适应时,这位简单朴实却智慧十足的外祖母显得极其淡定。她如同稳定军心的“定海神针”,并且游刃有余地扮演着“家庭基石”和所有人主心骨的角色。

在奥巴马夫妇因公务繁忙没有时间照看女儿们时,外祖母就会主动承担起接送上下学、做点心、准备课外活动所需物品、倾听她们讲述校园趣事的职责;当不需要照看孩子们的时候,她会刻意减少出镜率,能不插手就尽量不插手,安然地享受闲适的晚年生活。

在《成为》一书中,米歇尔曾详述过母亲的教育哲学——“冷静和中立,不急于下判断,也不急于干预”,她本人正是这一理念最大的获益者。当米歇尔也成为母亲后,玛丽安依旧用自己的视角和陪伴,帮助女儿摆脱母职焦虑。

尽管玛丽安关注外孙女们的成长和发展,但她从不插手奥巴马和米歇尔的任何育儿选择,因为这位自信强大的女性始终坚信“无需费尽心思,不用大张旗鼓,也能养育出优秀的孩子来”。

她希望米歇尔“永远假定孩子们能做到最好——让他们努力配得上你对他们的期许和高评价”,“无条件地信任孩子们,而不是要求他们做些什么才能挣得信任。”诸如此类的教导,让米歇尔变成了一位“更加稳定、坦然,不那么被内疚感折磨的家长”。

以下是从《我们携带的光》中摘录的五条玛丽安育儿箴言,供大家细细感受:

  1. 让你的孩子学会自己起床。
  2. 这跟你们没有关系。好父母总是努力让自己无事可做。
  3. 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珍贵的。
  4. 接受你的孩子本来的样子。
  5. 回家来啊,我们永远都喜欢你。

 

「03」

保护自己的火焰,不让它的光芒被遮蔽


2016年,米歇尔在为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站台时,喊出了一句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口号:“当他们降低自己的底线,我们就得行高处的路(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

“行高处的路”仿佛汇聚了奥巴马和米歇尔从成长经历中收获的,又在日积月累的磨砺中坚持奉行的人生准则:“说真话,尽可能与人为善,保持客观的视角,保持坚强。”这让他们能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混乱湍流中,与恐惧斗争,找到个体的能动性和使命感,从而做出令人惊叹的业绩。

面对无人能够准确预知的未来,米歇尔牢记着父亲的忠告——“你摔倒,你爬起来,你继续往前走。”要想“行高处的路”,意味着你得学会分配好自己有限的能量,数好脚下的步子;同时保护自己的火焰,不让它的光芒被无关紧要的人或事所遮蔽。

作为一位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公众偶像”,米歇尔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被人曲解和丑化的情况。令一切更加糟糕的是,黑人女性若是表现出愤怒情绪往往会被解读为“固有的个人特质”,而非“与某种刺激性的具体情境相关联”,这将导致她们被进一步边缘化。

为了避免陷入急转直下的恶性循环之中,她鼓励大家“穿越原始的感受”,风物长宜放眼量,并且“将令人沮丧的感觉转化为某种可实施的计划,向着更大的解决方案前进。”

对于那些因为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而经常“压力山大”的年轻人,米歇尔也给出了诚恳的建议:

“身为边缘人是艰难的。在边缘位置上为公平和正义而战更是困难重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你需要慎重选择你的战场,小心节制你的情感,多想想自己的长远目标。我们中间最富有成效的人都知道这本身就很重要——是行高处的路必需的品质。”

米歇尔的朋友凯坦吉·杰克逊大法官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她说父母给予自己最珍贵的礼物就是“坚韧的品质、一种倔强的自信”,并将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归功于勤奋工作、重要的机缘,以及“厚脸皮”。

对此,同样系非洲裔长大、在法律界工作数年,经常是房间里“异类”的米歇尔深有体会。她援引全美青年诗人桂冠获得者、非裔诗人阿曼达·戈尔曼的话,作为对青年的勉励:“不要放弃,不要停止努力”,坚信自己总有一天可以见证奇迹。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里蕴藏着深长的意味,让人不禁联想到另一位米歇尔,米歇尔·杨(杨紫琼)在赢得2023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时也有过类似的言论。这两位充满“力量感”的少数族裔女性,用实际行动打破“魔咒”创造历史,挑战不可能,为更多人过上“不设限的人生”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范本。

心有光亮,自予光芒。看完《我们携带的光》,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注重培养孩子自驱力,帮助他们成为“自推娃”的家庭教育,正是助力出身贫寒的米歇尔成为“第一夫人”,并成为内心“自带光芒”之人的核心引擎。

参考材料:

1.《我们携带的光》

2.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4059509.html

3.https://www.nytimes.com/2020/12/08/books/barack-obama-promised-land-reading-writing.html

 

作者简介

Rhine:文化教育工作者,中英双语撰稿人。译有《漫威之父斯坦·李》《强大内心的自我对话》《文案之道》(合译)《复原:情绪陷阱逃离指南》等。持续关注文学、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跨学科视角下的公共议题。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