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逐渐撕裂的民办教育,转向公立还是早点留学?

文 | ABB     图 | Unsplash

最近民办学校动静很大,大批量公参民的学校转公或改名;政府购买学位又引得家长人心惶惶;疫情反复不定,外教离职的可能性增大不少。

反观公立教育,集团化办学增强教学教研实力;新课标出台,使得公立学校也有了国际视野;更不用说,“双减”给公立的孩子增添了大量质优价廉的素质课程。

而另一边,提早留学也已经暗流涌动多时。比如英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的国际学校也成为了因民办缩减但又不愿回公办的家庭的香饽饽。

而且看样子,义务制学段内,直接离场的民办学校和慢慢被公办化的民办学校可能还会增加,直到满足5%的红线。在政策、疫情、外教的诸多变数之下,能够存活下来的,应该都是民办学校里的佼佼者或幸运儿。

也就是说,看多越来越好公立教育的家庭,可以一路公办;还是相信民办教育的,要么挤破头进国内优质民办,要么早点出国追求更纯的国际教育。而因为孩子成绩不理想,被迫去一家培训机构,靠中教进行“应试教育”和各种外包活动的包装,把孩子送进外国大学的这类“伪国际学校”的可能性,恐怕越来越低了。

三条路都不是捷径。公立学校有五五普职分流和高考在,就不会轻松;想进优质民办学校,就这么点学位,高中看实力,小初看运气;去外国不仅要家庭条件好,家长舍得分离,也要求孩子能在外国的课堂上“活下来”。成绩好坏暂且不说,毕业文凭总得拿回来吧。总的来说,是越来越考验孩子真正的实力了。

为什么最近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颁布一直都有一群家长叫好,因为现在更公平一些了。为什么也一直有家长忧心忡忡,因为中产靠钱给孩子砸出一条未来的路,不像过去那么容易走了,而真正的富豪的路还有很多。这对家长和孩子来说,到底算好事还是坏事?

我觉得,是好事。

 

「01」

伪国际学校

很难给孩子真正的国际教育


我之前发表过《罗生门?国际学校与外教到底谁骗谁》一文里就讲过,其实有很多国际学校中的外方高管是被“架空”的。这件事吧,倒也不能全怪外教,或者全怪中方集团/学校。这是因为在整个中国国际教育界,大多采用外方出品牌、理念、课程、脸面等无形资产,“赚轻松钱”,而中方出有形资产,承担大量成本和风险,并每天努力招生、运营、教学,“赚辛苦钱”的模式。

不少外国知名学校出售品牌,以及国际课程机构出售旗下课程,都是旱涝保收的,还可以随时监管中国的国际学校是否按照他们的指示操作。

而中国集团/学校则要承担高昂的各项成本,招生数不够,长时间才能回本,以及教育政策上的风险。就算如此,英美名校突然撤回品牌,课程输出机构撤回授权,大考说不考就不考了,也不是没发生过。

因此不只是基层中教在赚“辛苦钱”,而是大部分的中国教育集团也都在赚“辛苦钱”。

那家长要问,为什么非要用那么贵的外国品牌呢?

因为这才“像”国际学校,而且借用一个知名的品牌,也能让家长相信,“中国分店”也一定优秀。

剩余不靠英美品牌的呢?大多都投靠了中国优质公办学校。真正的自创品牌、理念和课程,还让市场和外国大学信服的并不多。而选择公办品牌的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于是乎,很多教育集团的老板才不得不高价引进英美名校的品牌和理念,才不得不花大价钱采购知名的国际课程,才不得不保证有一定比例的外教。

当然,招进来后,如果外教水平不行,那就只有请同科目的中教多担待,或者让孩子在外面补课了。而如果外教水平太好,那ta大概率是很有经验,很有主见的,这又会影响到中方领导的政策和管理,所以也就不得不“架空”他们了。

所以这样的国际学校只能是在百般无奈之下,别别扭扭地用外国品牌装中国式教育给到学生。

不过,家长们也不必为了中方在赚“辛苦钱”,而外方靠无形资产“躺赢”而气愤,或者为了自己付了这么贵的学费,结果还是买了中国式教育而感到“亏”了。

外国品牌在创始国内实施时,都是经过长期研发,创造了过硬的品质,才逐步形成原始积累的。A-Level是英国国家课程,IB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他英美品牌也是当地顶尖名校,都是在竞品中脱颖而出的存在。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家庭不远千里,送孩子去他们当地读。只不过,到我们这里融合时,若采用的是“洋壳”+“中核”的模式,就很难让孩子享受到真正的国际教育。

 

「02」

在公办内

融合国际理念和方法


套个“洋壳子”没必要,不过他们好的理念和教学方法还是可以参考的。于是,就有了第二种融合方式的出台——新课标。以新课标高中语文为例,已经不是我们当年死记硬背的那套,而是也开始着重培养学生能力了。

除了正确使用中文、发展思维能力外,审美能力,即让学生学会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现在重点培养的目标。此外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树立文化自信的态度,也是被大力提倡的。

为了让大家有个直观的感受,我给大家看看某知名国际课程中语言和文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The language A: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ims at studying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nature of language and exploring both its practical and aesthetic dimensions. 也是要求学生能从应用和审美两个维度来学习。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xts and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cultural contexts, and local and global issues, and an appreciation of how they contribute to diverse responses and open up multiple meanings 也同样强调对不同视角、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理解和欣赏。

所以,各位家长不要觉得民办式微、很多国际学校要被“收编”了,很焦虑。其实真正优质、先进、具有普世价值的国际教育精神,就算换了一种形式依然也会发光发热。而且很多公立学校也都有不少海归教师的。当然,是不是公立学校一定能把先进的理念实施好,这个得要看领导和老师的能力还有心态了。

 

「03」

提早留学

也是换一种融合方式


如果各位家长还是对偏“公”的融合不放心的话,就试试偏“洋”吧。

偏“洋”的融合就是,留学计划提前,去外国读国际学校。学习的是占大比例的英语教学+当地文化。不想放弃中国传统的话,可能要另行补习中文,或者假期回国了。

比如,东南亚的国际学校,场地设施先进,全英语教学,国际生多,名校升学率高的好学校有不少。一般学费在几万,加上生活费可能都不如动辄二三十万的一线城市的国际学校贵。

还有一种是读当地的华人学校,中文就不会落下。这类学校有的是私立,有的是有中国政府背景的,入学政策不尽相同。不过,不论读当地哪类学校,只要满足了华侨生联考的报名条件,还是可以以较低的分数进清北的。

当然,我也曾了解过,不少家长都不想让孩子过早地离开,或者夫妻分居,或者不愿放弃现有的事业再去外国重新奋斗。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只有自己才有资格做选择。

那么当您面对逐渐撕裂的民办教育,是打算转向公立还是早点留学呢?

— END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