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前高管致年轻学子: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踏上社会才更有主动权

文 | Yashu
图 | 受访者、耀中耀华教育网络提供

李海翔(Vic Lee)是腾讯联合创始人之一,曾任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现居香港。他是教育公益基金会Catalyst Education Lab Foundation的创始人,也是一个11岁男孩的父亲。

在这个因疫情而时不时顿挫停摆的经济凛冬,就业市场“卷”势骇人;另一边,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科技热词频频冲上热搜,让人吃不准现在的孩子五年十年后走出校门,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世界。

谁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代?

或者,换一个跟家长们更有相关性的角度说:

什么样的孩子进入社会后会更有主动权?

作为早年互联网世界的弄潮儿,如今又成为跨界投资、教育等领域的创业者,而且身上还带有“父亲”这个身份标识,对上述问题,Vic有他自己独特的看法。

 

“我在腾讯的经历就像学开车,上没上过路是两回事”


Vic大学读的是计算机软件专业。90年代刚毕业时,他没有像多数同龄人一样进入稳定高薪的国企,而是选择了民营科技企业。四年后,又加入腾讯这家创业公司。

入职腾讯时,他只是抱着“去帮朋友忙”的想法,但很快却被这个充满可能性的学习成长机会深深吸引。随着业务逐渐扩大,团队不断地有新人加入。“腾讯的创始人们之前最多就管过几个人,”Vic回忆道,“如果公司要发展到300人的规模,该怎么管理?那时候头疼的是这样的事情。”

初创团队并未料到,腾讯会发展到今天世界级的规模。而Vic作为创始人之一,也见证了这家互联网巨头史诗般的成长。

在华强北赛格科技创业园的老楼里,腾讯创始人们留下了创业初期的珍贵合影(Vic位于前排右侧,穿白色T恤)。

1999年,腾讯成功发布QQ,让Vic看到了技术的用武之地。“你对代码的任何一个改动都会立刻对用户产生影响。”互联网行业里,产品的更新迭代也时刻威胁着既有业务——QQ不久后受到博客这类网上社区的威胁,之后微博又异军突起——腾讯的团队要不断应对这些新的挑战。

Vic说,在腾讯13年最大的收获,不只是知识和经验,更是处理问题的信心,进而也拓宽了他对未来的想象。

“这就像开车,大家都知道开车应该怎么转方向盘、怎么踩油门和刹车,道理都懂,但开过跟没开过是两回事——真正上过路的人知道自己是有把控力的,也正因为有把控力,才敢想象去更远的地方。”

2012年Vic离开腾讯,先后创办了风险投资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他需要带领团队不断调整市场定位,寻找发展机会。

如今,在管理投资业务之外,Vic通过Catalyst Education Lab这家基金会,致力于香港的教育革新,在数年的摸索后促成了一批中小学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海外高校之间的合作,为当地老师传授新的教育理念、工具和方法,并帮助学校领导构建更具系统性、前瞻性的发展策略。他不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立志在香港打造一个推动教育变革的生态系统。

CEL基金会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访问

不难发现,Vic是一位极具探索精神的创业者,那是什么培养了他的这种特质呢?

 

“别人周末出去玩,我却喜欢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图书馆”


Vic说,他小时候总让老师头疼,常常忘了作业是什么,或者忘了该带哪本书去上课。为了提高他做事的条理性,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安排他到学校图书馆当管理员。

从小就乐于助人的Vic欣然答应,还因此打开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看到别人借书,他会问借阅者为什么对这本书感兴趣,人家下周再借另一本书,他又会琢磨这两本书之间有什么关系。

就这样,Vic从他人的借阅习惯里逐渐学会“顺藤摸瓜”地去探索新知识,还利用图书管理员的“特权”,进入学校书库,读了大量别人读不到的书。继学校图书馆后,他又成为市图书馆的管理员,并从此爱上了读书,大学时还做了学校图书馆读者协会的会长。

Vic大学就读于华南理工,“还记得那时候去广州市区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我特别喜欢中山图书馆,周末就经常一个人坐车去看书。后来暑假去北京旅游,别人都去故宫长城,我就整天在北京图书馆待着。”

图片来源: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读书之外,他还喜欢玩航模。Vic参加了中学的航模兴趣小组,为了研究怎样能制作出更好的模型,他不断查资料、向小伙伴请教。

“那时候有两个流派,”Vic回忆道,“一派认为做得越逼真越好,另一派认为性能越强越好。我就想着能不能做出既逼真性能又好的模型来。”

小组里有个同学给Vic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做的滑翔机能在空中停留很长时间。后来Vic去讨教秘诀,发现那位同学并非天赋异禀,只是不怕摔飞机。

“其他人都舍不得把精心制作的飞机摔坏,而他却不停地拿去飞,摔坏了再修,再改进,再拿去飞,所以他进步最快。”

 

“儿子最怕我在餐桌上问问题”


今天的Vic研究的不再是如何做出最好的航模,而是如何变革基础教育。作为国内互联网技术领域的早期拓荒者,科技与人的关系是他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我们试图掌控新技术,却也愈发被新技术所掌控;产品形态、商业模式快速变更,年轻从业者被迫在危机中求生存。

在Vic看来,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新的变化会随时颠覆我们既有的习惯和认知,要在不断的变化中找到持续的幸福感,就必定要将幸福感建立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这样一来,我们才不会在危机来临时轻易溃败,也才能在越发不受控的状态下保持自省。

我们如何带下一代做好准备,去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教育问题。”Vic说。

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Vic会主动培养他对批判思考和探索未知的偏好。

Vic教子的主要场所之一是在饭桌上。

他喜欢跟孩子讨论时事或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然后问:如果是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然后不断追问、质疑,引导孩子审视自己的假设和逻辑,将一个小问题不断深挖延展。

其实很多问题,Vic自己也没有答案。孩子在这种互相探讨交流过程中,切身体会到需要用更高阶的思维去研究问题。“经常聊到最后,他觉得太烧脑了,就赶紧吃完走掉了!”Vic笑言。

“如果有人画画和写程序都比我厉害,我就给大家端茶倒水”


对新知识的探索困难,对自我的探索就更不容易了。

回看腾讯的经历给自己带来的影响,Vic说,除了自信心和想象力,还有很重要的自我认知——让他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哪些事。

“个体差异还是蛮大的。每个个体需要找到激发自己的那个兴奋点,但这个寻找和认识自我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

在他看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还在自我成长中,不应该过于强调“认知自我”——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而应该培养孩子的自我定位能力,即在不同的情境下思考:我做什么,对事情最有帮助?

他举例说:“我的特长是画画和写程序,我的组里有三个人,如果有人画画比我厉害,我就写程序;如果有人写程序比我厉害,我就画画;如果有人画画和写程序都比我厉害,我就给大家端茶倒水。”

他建议年轻人在30岁甚至40岁之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不断尝试新事物,探索新的可能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挖掘自己的价值,寻找属于自己的兴奋点。

养成提问思考的习惯、寻找拓展知识边界的路径、勇于尝试不畏失败、找准自我定位发挥个体最大价值……Vic通过自己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在职场和更广阔的人生中掌握主动权的几大因素。

正如他所说,在如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拥有可持续的幸福感就是最大的成功。而教育的责任,一是要让下一代把幸福感建立在拥抱变化之中,二是培养他们感受幸福的能力。

当科技越发迅疾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成为了一种超越性的力量,那么“人”该如何定义自己的位置?

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10后,又该如何更好地与技术共处,同时收获成功以及幸福呢?

作为一位跨科技、投资、教育等多界的实践者,Vic有太多经验和感悟。他将做客耀中耀华《星空说》的第二场活动,以“未来已来:重新审视科技与人”为主题,进一步探讨“科技和教育”这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

#活动详情

|日期|2022年5月10日(星期二)

|时间|14:00-15:30

|分享亮点|

范式转移下,科技将如何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科技的创造者、使用者和拥有者,分别肩负怎样的责任?

教育该如何重新定位,以让下一代更好地面对未来?

|主讲嘉宾|

李海翔先生

腾讯联合创始人之一

原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

弘励创投创始人和管理合伙人

弘励资管董事长

教育公益基金会Catalyst Education Lab Foundation创始人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