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妈在美国:女儿拒绝考研后,我决定对她实行“经济制裁”

她以为只要被名校录取了,让我在朋友圈晒一下录取通知书,我的虚荣心就满足了。我承认,我要求她继续上学有虚荣心的部分,但我也是真心认为上学对她有好处。

如果她现在工作,作为一个本科生,就算再有领导才能,又能领导多少人?反而很容易虚度光阴,再加上结婚生孩子,从此一辈子碌碌无为。

我思想斗争了几天,终于下定决心继续指导她的人生。

文 | 王芫 图|作者提供

01

我女儿上高中时就定下了学医的志向。

美国大学没有本科医学专业,医学院是需要大学毕业后再申请的。

众所周知,在美国上医学院很难,这倒并不完全是因为医学院对学习成绩有很高的要求,而是因为医学院要求的项目很多,包括(但不限于):高GPA,高GMAT分数,足够的义工小时数,足够的研究经历,以及社会活动中的领导者角色。

所以,对于医预生,具备时间管理的能力是第一位的。

大学期间,我女儿全面出击,时间排得满满的。

有一次我去学校看她,请她在学校旁边的餐馆吃饭,看她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忍不住问:“你们不是有随到随吃的食堂吗?”

她解释说,她有时间吃饭的时候,总是错过了饭点儿。食堂虽然有吃的,但都不是她喜欢的。她现在基本上靠能量饼干度日。

如此辛苦了三年,大学三年级结束的时候她决定:不考医学院了。

因为她发现做研究更有意思,想考化学方面的PhD。

我对此略感失望。

在美国,很多华人家长希望孩子当医生,因为读医虽然读书年限长,过程也比较辛苦,但只要考下医生执照,除非你犯下伦理错误,一辈子不用担心失业。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美国,医生属于独立职业。

不管你去多大的医院看病,你接受的服务都是医生个人提供的,医院只是医生服务的场所。

所以医生不用费心参与公司政治,华人医生也不用担心作为少数民族,经常会遇到的玻璃天花板,更不用担心行业并购引发的裁员。

不过,我虽然失望,但也并不意外,因为我早就发现她喜欢做实验,周末没事儿就到实验室泡着。

我的价值观是:只要做正事儿就行。虽然读医很安全,但她如果不喜欢,就算勉强考上医学院,也有可能半途而废。

这样想来,美国医学院的招生要求就又合情合理。

我以前能理解上医学院要求高GPA、高GMAT分数,但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做那么多义工,为什么还要有研究经历,还要有领导力。

其实,这就是让学生提前体验生活中的各种选项,从而淘汰掉对学医不坚定的人。

记得从前欧洲有个传统,男女订婚后,女方家庭会要求男方去周游世界,如果旅行回来后没改变初衷,那么婚礼就可以如期举行。

医学院的要求就像女方家长的要求:先见识世界,然后再承诺终身。

因为医学院的学制特别长,如果半途而废,既是耽误自己,也是浪费社会资源。

我女儿为了考医学院而去做实验,结果发现自己更爱搞科研,这也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02

既然她打算考PhD,从此我跟她的谈话就变成:“你考GRE了吗?”一开始她说不仅要考通用GRE,还要考化学专业的GRE。

后来听师哥师姐说不用考化学专业的GRE。化学专业GRE主要面对外国学生和本国要改行的学生。在美国上的本科本专业,大学成绩单就足够证明专业能力了。

那什么时候考通用GRE呢?答曰“背了单词就去考。”这倒让我有点意外。

我当年考GRE可是背了小半年呢,没想到你们英语母语学生也得背单词。

结果当然是,通用GRE也没考。据说现在大学对标准化考试成绩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自愿但不要求,另一种是根本不看,压根儿就不给你提供填标化成绩那一栏。

好消息是:好几个教授主动要给她提供推荐信,看来她在本校还是混得不错。

那么你的个人陈述写得怎么样啊?每次问都是正在写。

再问就烦了,不理我了。

10月底,我忽然收到一个包裹,是一件男士夹克杉。

收件人是我,可我没有买这件东西。

看名字,原来是我女儿给她男朋友买的生日礼物,刷了我的卡,还把礼物寄到我这儿,大概是为了给男朋友一个惊喜。

趁她来我这儿取货,逮住她,追问个人陈述的事儿。

这次她不好意思敷衍我,拿出手机给我念提纲:“我的个人陈述计划分四部分:第一,过有目的的生活;第二,提高女性在科学中的地位;第三,应对生活中的变化;第四条打算找一个幽默的点,但还没想好怎么幽默。”

我说提纲不错,写完初稿能不能给我看看?她又像模像样地在手机上记录:“写初稿,给妈妈看。”

一直等到感恩节也没等来初稿。PhD申请12月1日截止,到了11月29日晚上,我再也忍不住了,给她发了个短信:“申请交了吗?”

回信:”not quite.”

“not quite”,这就是没交,但听起来是打算交,只是没做完,而不是决定不申请了。

可是今天都已经29日了,明天一天能做完吗?也许她压根儿就不想申请,只是不愿意现在就把话说死,免得我跟她啰嗦?

03

我自己也在上学。

我想读一个英语文学的本科学位。第二天早上八点我有一堂面授的数学课,然后是远程的美国文学课。

我一般都是下了数学课后,在学校找个没人的地方上网课,因为我无法在十分钟之内赶回家。碰巧那天数学课是考试,我很快就答完了。

算了算时间,可以赶回家,还能绕道去Costco加个油。

一路上我都在想:要不要今天再催一次她?可是如果她已经决定不申请了,再催有什么用呢?又想万一她就缺那么一点动力,我催一下就能起决定作用呢?

我站在油泵前,看着油泵上的数字跳动,不由自主地心算,在这里加油到底能省多少钱,结论是省5块多。

然后我的思维又回到女儿考研的问题上,心里涌起一阵悲伤,有一种机关算尽,一切徒劳的感觉。

想我这大半生,为了这两孩子的教育,一会儿加拿大一会儿中国一会儿美国,到底得着了什么?

就沦落到站在Costco油泵前,心算能省五块钱?如果我女儿不考研究生,她要干什么?结婚生孩子?是不是还要我帮她带孩子?我绝对不管她,这么没出息。可是真的不管吗?好歹是我女儿啊。

我决心最后一搏。

04

到家后,我给她发短信,宣布如果她不上研究生,我将对她实行“经济制裁”。

具体的制裁场景包括:“一分钱都不再给你”,“手机费也不给你付了”,“我的亚马逊会员你也不能用了”。

手机的家庭套餐中,三个手机比两个还便宜;如果我把她从我的亚马逊计划踢出去,她就得自己交年费享受亚马逊福利。总之我的“制裁”就是,本着损人不利己的精神。

她居然平静说“行”。

12月1日早晨,我起床后刚一开机,就看到女儿在凌晨给我发的手机短信:“已经交了申请。”我震惊不已。莫非“经济制裁”真这么管用?

1月,宾大、哥大、芝大、西北、伯克利等校陆续发来录取通知。

拿到哥大录取通知书后,我祝贺她。她反问:“是不是你的愿望实现了?”我承认是。她说:“祝贺你!”

她解释说哥大的化学专业不太行,但是因为我崇拜名校,她就为了哄我开心(for your enjoyment)而申请一下。

2月初的一天,她说要找我谈话。

我心里一沉,知道一定不是好事儿。果然,她说不想去上PhD。

因为发现自己有领导才能,而且乐于领导,故打算大学毕业后先工作两年,然后考MBA,走管理的路。

说实话,她确实有领导才能。

记得大二那年暑假,她被推举为新学年的化学系学生会主席。一般这个角色都是到大四才担任,明年她的团队中就会包括几名大四学生,这些比她资深的学生能服从她的管理吗?

为此她打算找他们谈话。

我感慨说:“你比我厉害,我特别不爱跟人沟通,因为我不会处理不同意见。”她说:“这有什么?就是先听听人家的想法呗。”

暑假中,她去牙科诊所拔智齿。美国牙医对拔智齿的小题大作态度,在我看来实在好笑。

她从手术室出来时,整个头的侧面包着一圈纱布,好像凡高割了耳朵后的自画像。

我感叹说:“你的时间安排得还挺合理。幸亏跟你的团队已经谈完了。否则,这个样子怎么和人家谈话呀?”她说:“这样谈起来更容易,我只要听他们说就行了。”

我承认她有管理才能,而且她的管理才能已经超出了我的人生经验和理解能力。

于是我就面临一个悖论:我有资格给出靠谱的建议吗?我会不会给出错误的建议,从而误了她的前程?

事情的关键,在于我并不了解她的真实意图。

05

她从自己的目标一路往后退,真的是因为心怀大志?还是因为不想努力,给自己找借口?

有一点我看清了,在我宣布经济制裁之后她交了研究生申请,这是因为她认为我要她上学,是出于我自己的虚荣心。

她以为只要被名校录取了,让我在朋友圈晒一下录取通知书,我的虚荣心就满足了。

我承认,我要求她继续上学有虚荣心的部分,但我也是真心认为上学对她有好处。

如果她现在工作,作为一个本科生,就算再有领导才能,又能领导多少人?反而很容易虚度光阴,再加上结婚生孩子,从此一辈子碌碌无为。

我思想斗争了几天,终于下定决心继续指导她的人生。

我是这样说服自己的:天才是不会被埋没的。

如果她去读博士,这个世界上绝不会因为我的狭隘短视,而少了一个管理人才;因为如果她坚信自己选的道路能成功,她就不会屈服于眼前的经济压力。

于是我给她分析读博士的利弊:如果你有了PhD,再不济也可以去教社区大学,那在我看来已是足够安全又有成就感的人生;如果你真有管理才能,拿了PhD再去领导,最多耽误你六年管理生涯。

怎么算,读博士都是最稳妥的选择。最后,我又重申了一遍我的杀手锏:如果你不读研究生,大学毕业后就要一切靠自己了。

现在我正在焦虑地等待她的决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