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数学到底好在哪儿?SSIS高级数学主任分享了这三点(附采访视频)

不知从何时起,“新加坡数学”成了上海妈妈们的心头好。我们乐此不疲地为孩子物色新加坡数学练习册,打听哪儿能买到新加坡数学的网课。如果被问到它到底好在哪儿,妈妈们可能会振振有词地回答:它能培养孩子的数学建模思维啊!

果真如此吗?


以下为文字部分,采访视频请“点击此处”进入微信查看。

如果说在上海有哪所学校能最大程度地“得新加坡数学之真传”,想必就是上海新加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Shanghai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School,以下简称“SSIS”)了。带着在读者群中征集的问题,我们走进了SSIS。

先来白描一下我们旁听的一堂二年级数学课

站在电子课件屏前的老师手拿两个物体,请同学们猜哪个轻、哪个重,孩子们围坐在老师身边踊跃举手。然后老师把物品一一放到不同的秤(电子台秤、化学天平、杠秤等)上,一边教孩子们如何正确使用称量工具,一边引入这节课的主题——重量。

在集体参与了“比重”以后,老师又把学生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需要从白板上列出的15种物品中挑选4种,再用已经摆放在各处的不同的秤称重,最后把四个物体由轻到重依次排列,并在课堂日志上做好记录。

集体参与和小组合作过后,是举手竞猜的环节。老师随机选取了另一些物品,让每个孩子不再仅限于“比重”,而是要get更高阶的技能:盲猜物品的大概重量,最后看谁的答案与实际重量最接近。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除了老师在课堂活动组织上的有条不紊、收放自如,还有孩子们的热情、好奇和跃跃欲试。他们时而围坐在老师跟前,时而三五成群测量、记录,每个人都有上手的机会,都需要仔细地在自己的课堂日志上记下测量结果,当然也需要自行解决“谁先谁后”的争执。

从中国传统数学课堂成长起来的我们不禁感慨:原来上数学课也可以这么欢乐!但同时我们也产生了疑问:欢乐是欢乐了,学生成绩怎么样呢?毕竟如今的人才竞争是全球性的,他们拼得过那些早早就开始刷题的孩子吗?

不过再想想新加坡在PISA这样的全球性测评中的表现,我们似乎是多虑了。在这一由经合组织统筹,从数学、阅读和科学三大领域着手,对即将完成基础教育的学生进行的能力评估测试中,新加坡的表现稳定而抢眼——2018年位居第二,仅次于中国;而在更早先的2015年,更是以数学564、阅读535、科学556的成绩夺魁,那次中国排在第十。

据SSIS的老师介绍,在SSIS小学部学完新加坡课程的孩子,后续升入中学部学习IGCSE课程时过渡也非常顺畅。

既有亮眼的成绩,又无需学生们苦苦刷题,新加坡的数学教学必有其独到之处。原因就是我们听过很多次的“注重培养建模思维”吗?现任SSIS高级数学主任、有着11年新加坡本土学校和8年SSIS工作经验的Gwendolyn POH老师,解答了我们的疑问。

在她看来,新加坡数学的核心是“抽象概念可视化”(make thinking visible),其本质是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数学概念并融会贯通,而“建模”(model drawing)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她从教材编写、教学实施与考核评估三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新加坡数学的制胜法宝。

 

法宝一

教材,用数学语言让抽象问题可视化

 

SSIS的初中(7-9年级)和高中(10-12年级)分别学习IGCSE和IB课程,而小学(1-6年级)则采用新加坡课程体系,数学课用的是新加坡本土教材“Targeting Mathematics”(以下简称“TM教材”)。

据说沪教版数学课本是相对最接近新加坡数学的教材,在采访中,笔者也带了一套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材和练习册。两相比较后我们发现:沪教版的文字和数字密集程度较高,而TM教材则充分体现了建模的方法,将抽象问题变成模块、数轴、图形等形式,再加上海量图片助攻,帮助学生抓取关键信息并转化成数学语言。同样是二年级的内容,TM教材几乎把每个知识点的思考过程都用图示表现了出来,而要理解沪教版的某些题,孩子必须有一定的中文识字量,需要在脑海中、草稿纸上自行完成从文字到图示的转换。虽然沪教版上也有不少图,但大多只是作为题目的背景或人物形象,而TM教材中几乎所有的图示都代表题目本身。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无疑为他们扫除了最初接触数学时的大障碍,至少让他们留下了“数学没那么难”甚至“数学还挺好玩的”印象。

 

法宝二

教学大纲与教学实施,标准化与个性化兼而有之

 

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加坡开启了从识记型教育向深层理解型教育的大转型,通过“实物(Concrete)-图画(Pictorial)-抽象(Abstract)”的CPA三步法框架,让数学变得既有趣又实用。

怎样才能确保这样的理念得以落实呢?堪称“教学品质轴心和基准”的教学大纲就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SSIS的数学教学以新加坡的大纲为基础,结合学校自己的学术日历而制订。所有老师都遵从统一的教学大纲,每周召开一次教研会议。在会上,老师们会就备课、课堂教学和评估方式等进行交流,分享教学策略,以确保整个学校教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数学主任也会在每个学期的若干个主题式教学模块中,不定期地去班上听课,并仔细检查老师们的作业批改情况。

除了大纲、细致翔实的教师参考用书、丰富的教具,另一个起到“标准化”作用的是教学时长。SSIS的孩子每天上一次一小时的数学课,之所以是“一小时”而不是其他时长,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老师们经过反复试验后才决定的。他们认为这一时长既能确保教学内容有展开的空间,又不至于让学生疲倦。

和大多数国际学校一样,SSIS的数学老师也固定教一个年级。这么做的好处是,老师会非常熟悉自己所教年级的内容,也能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有较为准确的预判。

至于教学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适度的班级规模上。据Gwendolyn老师介绍,在新加坡的公立学校,一个班级通常有40个孩子,客观上难以对每个孩子进行个别辅导;而在SSIS,一个班最多只有24个孩子,老师们可以对每个孩子的程度和状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帮助转校生适应上也能提供更细致的支持。

 

法宝三

考核和评估,方式多元

 

考核评估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考核(尤其是数学这一学科)的认知多停留在书面考试上。在SSIS,我们看到了更为多元的考核方式。

由于一二年级没有书面考核,老师们便采用了更为灵活的方式来检验教学成果。以一年级的“时间”主题为例,考核内容之一就是让每个孩子到实物钟上摆出老师说的时间。这种“考试”很多时候都发生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更能体现真实的学习效果。

在我们旁听的二年级数学课上,每个孩子的随堂日志都写得满满当当。从书写格式上来看,能将厚厚一本空白日志变成清晰的可视化工具,必定是老师们统一指导、孩子们反复练习过的。

除了在课上学习以外,SSIS也有一定量的回家作业,但老师们希望这些作业能更真实地反映孩子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因此并不建议家长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答案。为了更深入地贯彻SSIS的数学教学理念,数学老师们每年还轮流担任讲师,组织家长们参加数学工作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真正做到家校一致。

在Gwendolyn老师看来,数学也是一门语言,因此适当做题也是必要的,“这就像学语言,只有多用多练,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但一味通过找套路、机械套用各种公式来“刷题”却会欲速则不达。据她介绍,新加坡数学非常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她以自己的学习经历为例:小学时数学并没有那么拔尖,至少不能达到父母对她的高要求,但正是因为小学时翻来覆去地去理解那些基本概念,并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做题,到了中学才会有“突然全通了” 的那一刻。

如今的新加坡数学,无论是众所周知的“建模”,还是创造各种机会、摆出各种实物让孩子动手操作,目的都是为了“理解”,从而建立起扎实的数学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20多年来老师们的不断反思、比较、实践和革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愈发紧密起来。孩子们有机会从数学入门阶段便接触这种开放式的思维,体会到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并在不脱离实际的基础上,真正爱上数学,拥有数学人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