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升学焦虑?浦东某双语学校妈妈直指教育本质的12个问答

面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当前民办学校不明朗的升学政策,家长们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孩子?

菁kids家长群群友、孩子已在去年幼升小中成功“上岸”的本文作者,在接受很多朋友的咨询后发现:几年前还仅仅是中大班的家长开始焦虑,现在连没有生小孩的女青年都已经受到了“焦虑辐射”。

于是,她总结了自己的思考和心路历程,并以金融行业从业者的理性分析,亮出了自己对一众教育话题的观点。有宏观视角、有落地实操,值得各位细读。

文 | 紫霞   图 | Unsplash


Q1: 家长可以根据对未来的具体预测安排孩子现在的成长及学习路径吗?

答:商业管理的思维方式导致我们很擅长“以终为始”,很容易把孩子当作我们最重要的一个项目来运作。
对于很多商学院的同学来说,在接或者投项目之初期是要做尽职调查的,要掌握充分确凿的信息,从未来倒推到现在。投行对每个项目有详细的时间节点安排;投资则需要对每个项目做具体的预测默写,每个时间节点是什么样的、有何不确定性,都要尽量摸得清清楚楚,甚至定量——把未来的不确定性化为确定性的路径/定量数字;就算是做VC或者天使投资,也需要收集大量数字做分析,并对未来估值作预测、确定大致的退出时点。
 
相对来说,有静等花开心态的家长(其中包括很多做老师的家长)还是少。没有明确的未来预期怎么行? 我们民族就是比较着急的,对未来抱有恐惧和不安全感,希望可以早做准备,消灭未来的不确定性。
 
但是社会发展从来就是没有确定性的。战争年代的家长无法预知将来在哪里,孩子能活下去就好;民国时代的很多家庭也无法预期后来的社会变革并为之提前准备;现在的家长在自己的求学阶段也很少被刻意往互联网方向培养……
 
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孩子将来的独立自主能力肯定比父母强,自我决策意识也发展得很早,那么父母在孩子出生时就苦苦思考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问题、制定爬藤的详细路径,孩子长大后会领情吗?
 
这方面的案例有很多:有个朋友在跨国企业工作,准备了几年获得了去美国总部工作几年的机会,一方面去总部工作几年对职业提升有好处,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孩子能让孩子去那边上初中。然而,临行前两个月,母子俩爆发激烈冲突——孩子不想去在上海这样便利的大都市生活惯了,想到要去个美国中部一个小城就觉得恐慌。虽然最后孩子可能还是没得选择,但对家长这样煞费苦心的安排并不领情。

Q2: 家长可以单纯按照外界的需求、学校的考核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吗?

答:这要从生物学角度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工业化大生产开始讲起。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基因由父母遗传并通过上帝掷色子来最终决定,因此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特质。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时代之后,大部分孩子从小受的教育都是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换取维持生活所必须的物资资料,也即按照固定的规则标准掌握技能,接受统一的教育。

然而社会越来越复杂,而且发展速度很快,家长和孩子既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在哪儿,也不知道将来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受限在短期的学校考核上。孩子要去的是我们无法到达的未来,未来社会的生存法则是什么?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推力优于拉力?我们无需给予他们地图或指南针,只能培养他们寻找甚至制造指南针的能力,而这些是通过各种实践来检验的,不是传统学校的标准化考核能覆盖的。

 

 

Q3: 孩子自己不可能成功,除非我们随时保护和纠正?

答:请家长参照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看看,自己的父母当年是不是做了很多无用功?而且他们过多的保护和纠正还给自己的成长造成过干扰,比如说在当年选择大学以及大学专业的时候?

 

Q4: 如果帮孩子扫清未来所有潜在障碍,孩子是否会比父母更幸福?

答:痴心妄想!我们不妨好好回忆并分析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比如说当年自己遇到什么事情父母背着自己处理掉了,你发现之后气愤不已,怀“恨”在心

 

Q5: 家长给孩子排满功课和课外班、提供最好的资源就是尽责了吗?

答:孩子不会为了学习去玩耍,然而学习会在玩耍中自然产生。各种刻意的学习塞满孩子的时间,只会让孩子离现实生活和社会越来越远。比如说现在流行的各类豪华版STEAM课程,配备了高档的环境、齐全的工具及配件、详细规划好的课程和背景很强的老师。在老师的刻意指导下孩子刻意做出一个东西来,还要发奖状,要合影拍照,要不停地夸奖很棒。

难道我们小时候看到邻居大哥哥大姐姐吹肥皂泡泡,然后就主动去学,回家翻各种厨房用品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研制肥皂水不是最好的STEAM课程吗?在家跟着父母修理自行车、电器,甚至制作简单粗糙的玩具不是STEAM吗?跟妈妈一起为裸体塑料娃娃做衣服不是STEAM?现在的小小孩不跟家长玩,也不跟其他小小孩玩,却是大家一起去培训班上被老师指挥着玩……

在《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作者关于美国上个世纪不同阶层育儿采取的清单式的童年和放养式的童年有详细阐述,简单来说各有利弊。而从对动物本能的基本了解我们就能知道,幼儿跟着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具体生活是本能,但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培训是让孩子偏离现实生活,不是跟着自己的家长一起边生活边学习,而是把孩子塞进刻意打造的空中楼阁中去。久而久之,孩子甚至习惯了这种刻意学习,而丧失了非刻意学习的能力,即潜意识的自主观察学习能力。

 

Q6: 育儿信息来源及专家太多怎么办?该放养式还是清单式、该做虎妈还是羊妈?众说纷纭,好迷茫啊!

答:我把育儿信息按照摄入源的类别分了一下类:

A. 专业理论书籍/专业期刊的专业论文

B. 经典普及类教材

C. 经典书籍(流传时间长,流传国家多)

D. 优秀学者、教育人士写的

E. 学校校长、老师写的/说的

F. 同学、同事、朋友们分享的

G. 育儿网红(卖东西的育儿公众号)写的

H. 培训班老师说的

I. 各类培训班公众号

J. 各类便民、购物、娱乐公众号

总结下来,发现后四类G、H、I、J最易获得,无处不在,但内容类似于电视广告,无关内容对错,功能是能够快速引起情绪或者共鸣。我曾经关注过各类育儿公众号,后来删除了绝大部分,尤其是天天卖东西的。
 
前六类A、B、C、D、E、F比较有用,其中多看多思考A、B、C有利于我们建立全面的底层思维和育儿能力,D、E、F能提供一些信息、方法和参照,但局限性很大。建议大家多看看前三类书籍,建立多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整体思考的能力,然后根据自家的情况加以运用,别期望获得一本薄薄的武林秘籍(如:怎样才能不吼孩子、xx陪读技巧、xx指南)之后,就能在短期内速成绝世武功。更不是报个培训班,把钱花出去,把孩子推进教室,就能心平气和、耳根清净。
 
曾经有朋友咨询我幼升小问题,问得非常具体:比如告诉我她孩子现在中班、认字多少,问我孩子当年面试前认字多少。我只好笑言:又不是一届的,我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哎!其实家长可以留心观察孩子的爱好或者潜能,如果发现孩子在语言学习或者数学思维方面确实有天赋,可以安排适当的资源促进他的发展,而不是去跟他人比较并追赶成牛娃
 
还有个朋友跟我反馈,她孩子幼儿园外教说孩子英文跟不上,演讲更是一塌糊涂,她很焦虑。我听了情况仔细帮她分析了一下:首先,她孩子是班上月龄最小的;其次,从国家统一的《3-6岁幼儿能力发展指引》(公办及部分民办采用)的要求来看,5岁小孩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讲得一塌糊涂没有哪里不正常;再者,这个私立幼儿园对孩子的平均要求偏高;最后,很多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非幼教背景且仅仅教授某个具体学科的老师,对于幼儿的个体差异缺乏很好的认知或者实践经验基础。我们身为家长,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才能很好地判断/过滤外界对孩子的评价。 

Q7. 拿择校跟投资做对比,择校属于哪一轮?天使、A轮、B轮?还是Pre-IPO?

答:择校没法跟做投资对比,也无需讨论投后是主动管理还是被动管理,倒是跟加盟连锁创业有一点点接近:家长付出加盟费(学费),孩子需要接受统一培训(在校学习),经营则是企业(学校)没法给你做保证的,业绩KPI也不明确,学校有分红(你短期进入下一阶段好学校或者长期生活得好,学校都能收到好的回馈)。因此上什么学校的确是有一定的选择权,主动选择也是必须的,但是更关键的是你和孩子今后怎么做

 

 

Q8. 是不是充分了解了学校的录取标准及录取过程有哪些套路,就可以充分提前努力,最终搞定?

答:在职场上,大家都觉得变化甚至动荡是普遍现象。有多少岗位是有明确界定、规则,只要按部就班做了就有成效的?我们早已远离农耕时代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人类社会发展急遽加速变化的当下,学校也在变革,教育政策也在变革。我们用做计量经济学的思路收集学校过去及当下的情况,期望预期出将来的情况是徒劳的。
 
目前存在的大量现象是,孩子还没上小学,家长就着急确定好体制内/外路线,就开始研究哈佛大学/清华大学的入学标准了。这就好像一个创业者,只是有点思路,产品还没有打磨好,客户也没有几个,商业模式也不清楚,但是已经做好了全盘融资安排包括IPO计划。这有点类似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是关注企业的基因长期价值,而不着急短期的价值体现。
 
身为家长,我们在应对不确定的外界时,心里要时刻装着通过基础的心理学、脑科学常识而形成的整体思维能力,以及对孩子当下特点的观察并怀抱着孩子长期能幸福的信念,从而在日常育儿时拥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保护好还未成年的孩子。而根据外界政策变化定制培养自己的孩子,从而错过人类幼年时期特有的探索发现阶段,让孩子在生命初期花费大量时间来做短期的技能培训以应试,是违背发展规律的。

Q9. 是不是考上了好学校,就进入了通往成功幸福的道路,家长从此以后就可以轻松很多了?

答:学校本质上是提供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小段路,或者说场景之一。从10后的孩子角度来看,出生就是互联网的原著民,从小就处在了万物互联互通的萌芽时代,有了无边界学习的环境。现在孩子的个人成长环境中,仅仅一部分是受传统学校、家庭及自身基因影响,更多更早地会受到社会的影响,靠的是自己的主动学习,不可能长期封闭在一个象牙塔中被动地受教育。

孩子小时候的学习家长介入多些,随着孩子长大,家长逐渐放手。这跟学校好坏没有明确的关联度。不要把所有的问题或者功劳都归于学校。

 

Q10. 养育儿女的目的是什么?

答:养孩子为了什么?如果不是为了养老或者继承家业,不是为了制造一个作品,那么养孩子就是为了生命当中这一段缘分即亲子关系了。从这个角度来想,大可多花时间做好自己,陪伴好孩子的成长就行。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没有被某个学校录取而自责或者怪罪孩子。
 

Q11. 幼升小准备的具体建议有哪些?

就具体幼升小准备而言,我有以下Tips:

>请把焦虑留给自己,勿传导给孩子;多学习“无用”的基础知识,建立自身的核心“信仰”及判断能力。个别有必要的可以进行定期的心理咨询及辅导(身体体检是定期的,但普遍焦虑的家长们却没有定期的心理体检及咨询治疗)。

>多花时间和心思陪伴好孩子的童年,在陪伴而非刻意培养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爱,建立起安全感,建立起对自我、对社会的基本认知。爱生活、有同理心、健康成长是最重要的。

>做好宏观选择(如生活的国家)、微观选择(如家庭环境、朋友圈),根据自己孩子的特质和身心发展程度进行培养,根据孩子情况选择学校,而不是根据学校排名来选择学校。不要根据上小学后需要适应及考核的内容提前到幼儿园阶段让孩子“提前适应”、“提前准备”,如早早地开始写字、做各种抽象思维题、早早地训练孩子在椅子上坐着不乱动等等。

>留给孩子充分的独自呆着的时间、跟小朋友们自由玩耍的时间、跟家长平等交流的时间。网上流传很多幼升小/小学生日常行程表,各种线上/线下课程排得密密麻麻,家长请扪心自问一下:孩子装疯卖傻发嗲哭闹发呆时间有没有?尽情玩耍一整天的时间有没有?

 

Q12. 为什么讨论这么多理论、“无用”的话题,却没有一点干货?如报什么英文培训班?要不要去报写字班?

答:从中班开始具体为孩子做幼升小准备以来,我发现研究如何提高孩子的具体学科成绩、某所学校具体什么情况是增加焦虑,把孩子塞进各类辅导班也是增加焦虑,只有系统性学习一些“无用”的基础知识,如发展心理学、脑科学等,才能真正缓解我的焦虑,并真正奠定我对教育的底层思维基础,从而拥有全面思考的能力、核心观念及安全感,不为外界的风吹草动所影响。这就好像心中有了信仰一样,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学校、培训班、要不要坚持练琴、要不要幼儿园就开始学编程等各类大小选择上做出自己的判断。

 

* 核心基础理论 / 观点 *

1、人类拥有漫长的童年时期,是无用、无法独立生存但却能够充分发展大脑和身体的时期,是探索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和外界关系的阶段,相比其他动物童年期短、很快具备独立生存能力是非常不同的。

2、受基因遗传及变异的影响,每个孩子都具备不一样的特质,拥有与生俱来的temperament。如果遇上了跟他匹配的外界环境(首要是家庭微观环境,其次是社会大环境),则可以发展成本我、自我、他我相对统一,比较容易身心健康的发展;反之则成长道路艰辛,尤其体现在亲子关系上、学校对孩子的考核上,具体对情商、社交能力、情绪稳定性方面影响都很大,从而影响将来的发展。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受家长影响是最大的,有句话说得好:幸福的童年滋养一生,不幸的童年则需要一生去治愈。

这方面的案例很多,有些孩子调皮好动,注意力不很集中,往往在学校生活中备受煎熬。有的家长没有完整的思考能力导致盲目接受学校的判断认为孩子不行,而不是根据孩子的情况发展特长,甚至过度要求,引发亲子矛盾。

有的孩子从小比较粘人,但家长觉得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的孩子天性敏感谨慎/胆小,但家长觉得孩子要学会勇敢,要勇于探索;学霸家长更是无法忍容自己的孩子竟然是个学渣,想尽一切办法改造/纠正孩子……

3、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加速,今天也许就处在大变革的前夜,而学校教育的现状确实是落后于时代的。任何学校及机构都是属于有限游戏,学生按具体的外部制定的游戏规则来被动参与。而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是无限游戏,是主动的,规则不受限制或者自己制定的。因此把传统学校教育定义成人生的部分经历与部分资源,无边界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才更为重大。家长需要重视学校但不可太过于看重,更无需把幼儿园、小学上什么学校当作孩子人生的起跑线。简单说就是升维思考,把视野放广(地球、人类及其他物种)、放长远(基于人类历史再适当预测未来)。

 

文章涉及观点引用并推荐家长阅读的书单:

经典教材类
1、《伯克毕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
2、“Infants & Children:Parental through Middle Childhood”
 
普及性专业书籍
1、《园丁与木匠》 by Alison Gopnik
2、《不平等的童年》 by Annette Lareau
3、“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中文版译作《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建议看英文版)
4、《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