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园丁”?从理解孩子的“混乱”开始

How to Be a Qualified Gardener?

理解孩子的混乱,支持他们全方位地接触、了解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的各种尝试,由此可能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园丁。

文:掌纹 图:掌纹提供、Unsplash


如果告诉你,有一本育儿书叫做《园丁与木匠》,我想大多数人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贬木匠、褒园丁。

从自然野蛮放养,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到“通识教育”,教育理念的进程大致如此。换个角度,这也是教育的不同面向。作为一个妈妈,坦白说,我从来不曾停止过这几个面向之间的斗争。

我当然认为我的总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更好的人。所以我不认为自然放养、应试教育或各种兴趣班的堆积是好的教育方法。

 

为人父母的本质:出现

但是说到“通识教育”,百度百科里描述是: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说实话,理念很好,但是具体怎么做?很难。因为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中鲜少这样的体验。面对孩子的空余时间,除非采取第一种放养方式,我依然会纠结于这一段时间是安排下户外游戏运动?还是画画做手工?阅读写字?抑或弹个钢琴练个舞、报个英语课等等等等(不得不承认,孩子如何度过他们的时间,家长仍有很大的控制权)。选项越多,家长的脑细胞也要耗费更多,而且并不是安排上活动家长的任务就完成了,如何带动,过程中如何互动,往往是更为重要的。

跑远了。是的,我们希望孩子心理健康、品格高尚、体魄强健、综合能力强、学习成绩高(假设按照重要性高低如此排序,不同的家长可能优先排序方式不同)。但是优先顺序与为实现不同的目标要付出的精力可能并不相应,并且在心底里与在某一时刻所认为的重要目标可能也是不同的。

即使我在心底里认为应该把学习成绩放在最不重要的位置,在实际操作中,依然会花相当大的精力在提高成绩。可同时还要担心是否影响到睡眠、视力,是否限制了自由探索……我想这就是我作为家长常常感到纠结的点。

所以当这样一本书出现,即使我知道一定是做园丁优于做木匠,但是当看到这样一行介绍语——它并不是教授具体的育儿技巧,而是从进化生物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为人父母的本质——出现,我还是觉得值得一读。

 

混乱是童年的主旋律

“混乱是童年的主旋律。”——很喜欢书中这句话。每当我因为做自己的事情,没有去关注姐妹俩一段时间时,一些让人很难接受的场景就会出来,往往是一房间一地的烂摊子。昨晚陪姐姐做作业,妹妹一个人在上铺玩,等我回过神来,她得意地展示了她的新家——在崭新的粉色墙面上用胶水贴上的各种纸片。这个时候,在心里默念这句话是相当有效的。

现代的父母习惯了教养模式,偏爱有序胜于无序。即使我有心给予孩子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但在具体实践中,是不是仍然有个可接受的框架?而越是有条理计划性的父母,不仅是对自己的工作、健身、饮食等等有精心的计划,对孩子的辅食、睡眠、活动也有更精心的规划。以致于不论如何,随心所欲终会被“教养计划”取代。我们已经忘记了随心所欲了。

长假期间与亲戚聚餐,席间有个15岁的姐姐,帮妈妈夹菜,为大家服务,稳妥大方。她5岁的小妹妹要求玩手机,被她严词拒绝,俨然一个小妈妈。

我想起来,就在8年前第一次见到她时,那是一个活泼逗趣的小女孩呢。8年的时间,对于一个生长中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呢?他们是如何从一个儿童的大脑成长为一个理性逻辑的成熟大脑呢?真的是教育的功劳?还是自然界赋予我们的神奇魔法呢?

书中为我们阐述了“混乱”的价值

“近代科学为浪漫主义提供了依据。无论是对大脑、婴儿、机器人还是对科学家来说,混乱都有其价值。一个可以变化和演进的系统,哪怕是随机演变,都可以更加智慧、灵活地适应变化中的世界。”

我们成人的大脑突触已经经过了大量的修剪,已经变得成熟而有条理,我们做事高效而敏捷,也意味着我们失去了更多可能性、可变性。“多样性和可变性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为什么我们人类的童年时期最为漫长?因为“童年越漫长,智力越发达”。人类的大脑花费最多的时间去做规划,直至长成。

在漫长的古代,生产力的发展还不像近百年来爆发式发展时,代际之间的差别可能不是最大(当然,可能每一代还是有每一代的使命,如同在春秋战国时期,东西方同一时间段出现了很多哲学家)。

而纵观近几代人的生命历程,我感觉到每一代都面对了不同的社会环境,拥有不同的特质。以致于我们以每十年作为一个划分:70后、80后、90后(也许古代也有,只是被时间浓缩了)。

我直到大学时代才接触手机,工作后智能手机才普遍化。现在移动互联已是常态,而小孩子在刚会使用自己的手时可能就会试图在手机上划摸了。不出几年,到他们进入小学学会认字,相信就会比祖辈们更好地使用手机了。

当古代人还在仰望星空时,太空蔬菜对我们后几代的孩子来说可能是稀松平常了。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太空中有黑洞”。知识不断地叠加累积,我们的后代注定比我们知道更多,需要学习的、能够去学习的也多得多。而我们人类的学习能力也在反馈循环中代代更迭。

这一结论可能让我们更加严阵以待,要了解的那么多,如何去帮助孩子们认识这个世界呢?但或许也可以让我们专制的家长稍稍松一口气,从历史长河来看,我们是被淘汰的一代,他们才是新生的、未来的。

孩子无需我们塑造,也无法塑造。罗素说,人生而无知,但不愚蠢。“灵活地学习、适应新环境、改变社会结构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他们终将完成大脑突触的修剪,成为一个理性的成年人,适应他的时代。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就是给予爱,给予丰富的环境,丰富的刺激,支持他们的无序与混乱,帮助他们有序。

 

孩子如何学习

本书除去序言与后记,一共有8个篇章。其中有4个篇章以相类似的标题形式向我们阐述了孩子如何学习,包括:边看边学、边听边学、边玩边学、边练边学

边看边学对应的是身教,把“边看边学”即“观察式学习”放在第一位。首先从顺序上,观察和模仿出现得很早,稍具视力的小婴儿就开始观察和模仿了。另外,作者也认为“身教胜于言传”

家长们应该都有经验,如果你想撇开孩子安心做自己的事是挺难的,最好是避开孩子偷偷做,或者准备一份备用工具两人一起做。孩子是非常好的模仿者。

孩子对模仿对象的意图和目的也很敏感。他们关注的是人们想要什么,同时也关注这个人知道什么,以及是否具有专业知识。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孩子能够很好地学习前几代人所掌握的最重要的工具和技术,并充分利用前几代人发现的信息。”

边听边学对应“言传”。

在这种“证言式学习”中,孩子通过倾听其他人谈论这个世界来学习。就像孩子会分析判断被模仿者,孩子对所听到的内容也会有自己的理解,并继续提出疑问。

通常,语言总是比实际行动更具伪装性。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们就会判断其他人是否可信和可靠。随着他们越来越了解别人,也学会了调整自己相信或者怀疑他人的程度。”

所以,“让孩子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很多不同的人是怎么做事的,是帮助他们通过观察来学习的最好方法;让孩子有机会与很多不同的人交谈,是帮助他们通过倾听来学习的最好方法。”

边玩边学,玩耍对孩子的意义和重要性,毋庸多言,作者耐心为我们分析了打闹游戏、玩玩具、假装究竟是如何有助于我们的大脑的。

“嬉戏打闹的玩耍可以帮助动物和孩子与他人互动,探索性游戏可以帮助动物和孩子了解事物是如何工作的,而假装玩耍可以帮助孩子思考可能性并理解别人的想法。”

然而归根究底,玩耍是不应该有预设目标的,玩就好了,玩得开心、玩得有乐趣,就是最好的。

模仿、倾听、玩耍可能会贯穿于整个童年期。孩子通过这些渠道主动学习,把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玩耍得来的信息互相结合,融汇成为自己的经验与智慧。我们往往觉得学习是很正经的一件事,就像是需要端端正正地坐下来开始学习。不,孩子的学习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只需要提供有爱的环境、足够的材料、亲密的关系,共同做事、开放对话,并且纯粹地玩耍就够了。

学龄后与青春期

到了学龄期以后,事情有了一些变化,孩子的学习加入了新的元素。

学龄前孩子的进化任务是尽可能广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这种探索让孩子发现了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将在他们成年后支撑起他们做事情的能力。”

学龄孩子的工作则是开始成为真正有能力的成年人。他们的进化目标是实践和掌握自身文化中的特殊技能,尤其是社交技能,而在此期间,他们仍在成人看护的安全范围内。”

学龄以后的孩子开始掌握式学习,他们开始通过很多的练习,掌握一些并不自然的技能,比如阅读、写作、算术或者钢琴。

作为过来人,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去训练这些技能,直到我们能熟练运用。现在我们知道,“阅读、写作和算术等学术技能本身并不是目的,他们只是发现新东西的一种手段。”

这给了我很好的警示,当我在辅导女儿写功课的时候,我应该警觉,这些技能她终将掌握。我不应该为错了几道题而挠心抓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未来。学习本身也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去培养专注,孵化好奇,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爱好者。

我们应该是孩子学习上的战友,而不是老师。

“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应试者对于发现关于这个世界的新的真理或是挖掘在这个世界蓬勃发展的新方式都没有多大帮助。”

掌握式学习逐渐取代探索式学习,掌握式学习或学徒训练也能带来好处。练习基本技能的经验(比如做饭和照顾孩子),有助于青少年控制系统的发展。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大脑得到了指导与锻炼。

所以,虽然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回到农业社会,孩子们免不了用大部的时间在学校学习以及回来后继续做功课。但是在学业之余,我们应该让青少年更多参与到实际的生活工作中,多接触真实的世界总是有好处的。

现在,我们的整个学龄期很漫长,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后甚至更久,埋头书堆中一定是不可取的。孩子需要实践,“童年中期一些最重要的学习根本不发生在教室里,它们发生在午餐时间、课间休息时间、走廊上和乘坐公交车的时候。”

青春期是这样一个转变时期,父母不再需要也不再能够全方位保护,孩子在这一时期破蛹成蝶,他们离开受保护的范围,靠自己去采取行动,直到成为一个真正独立承担风险的人。

通过这样一个漫长的历程,孩子们长大、奔向未来,我们作为父母的教养使命也算完成。理解孩子的混乱,支持他们全方位地接触、了解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的各种尝试,由此可能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园丁。这也许可以给包括我在内的陷于当下矛盾与混乱中的父母一些提示。


掌纹:
从事建筑行业,两女娃妈,妈龄6年&3年。一方面每天帮助小一生的姐姐与作业搏斗,另一方面时刻准备着与horrible 3的妹妹斗智斗勇。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