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爸时间账单大揭秘:我爱女儿超过…马桶吗?

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

《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读书笔记

文:柒拾


年初读《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时,带着莫名的焦虑。当时距离第一眼看到女儿刚过一百天。犹记得她刚出生睡不安稳,一只小手握着我的食指入睡,仿佛浮萍找到根。当时融化掉的心还没恢复,怎么就长大了:会笑出声,会睡过夜,会翻身……

初为人父,恨不得把最珍贵的给她,爱她、保护她,你们都懂的吧。说来有趣,当初求婚,我也把类似的承诺给了我的太太,现在又给了我们的女儿。

那么问题来了:求婚时,我初入职场,所需承担的压力和职责都谈不上不多,彼时我尚且还能给出一份这样的承诺;如今工作所耗时间精力越来越多(看在养家糊口的份上), 我开始担心,自己是否真能支撑这额外多出的一份承诺。

机缘巧合下,邂逅了这本书。

 

《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

作者:[俄] 格拉宁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译者:侯焕闳 / 唐其慈

出版年:2016-6-1

 

这不是一本工具书,却帮助我找到破局的可能。它也不是一碗鸡汤文,却给人盼望的微光。行文并不有趣,大量苏联时代陌生而长串的人名,喃喃自语般的叙事,实在不是我喜欢的风格。然而这些不妨碍我对它的推荐。

《奇特的一生》是一本传记,被记述的主角是柳比歇夫,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著作等身,博学高产,甚至成为同时代科学家圈子里的“网”红。

简单了解主人公生平后,我的疑问和本书作者是相同的:“他,我们同时代的人,一生干了那么多事,产生了那么多思想,这是用什么方法达成的?……关键不是在数量上,而在他是怎么样,用什么方法做到的。”

同时,我也忍不住遐想:或许我也可以!在尽职工作的前提下(以是否足以养家糊口同时稍有盈余为标准),我果真可以更多地爱到我的家人(以有质量的陪伴时间为衡量准绳)。

“神秘”的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的秘密在于时间统计法。

他把工作分为两类:

第一类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第二类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等。每天详细地记下在这些工作里每个事务所花费的时间,精确到5分钟,然后定期结算。

比如1965年的8月份,他的第一类工作统计如下:

基本科研: 59小时45分

分类昆虫学: 20小时55分

附加工作: 50小时25分

组织工作:5小时40分

合计: 136小时45分

针对每个大类,还有具体到每个任务所对应的时间花费。

由于坚持统计,他对时间的把控,对每个任务耗时的估计极其精准。1968年全年的总结里这样写道:“第一类工作完成564.5, 原计划570, 赤字为5.5,即1%。”误差仅为1%!(此处数据计量单位是柳比歇夫自己创造的单位,接近于小时。他把一天的“可用时间”分为10个单位。)

是的,他有月度计划,年度计划,甚至还有每五年计划。他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情拿到一起分析。经年累月之下,他的时间不再是无形的奥秘,而仿佛物质一般可以被追溯。总能查得出他的时间变成了什么,产出了什么。如同春耕,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

在时间统计法之余,柳比歇夫还有几条准则:

1、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每天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我如何模仿柳比歇夫

我不觉得柳比歇夫的以上守则全部适合自己。但是在拙劣模仿时间统计法之前,确实经过一番思考,立定一些章法:

1、只记录“纯时间”。

这就说到一个相对的概念——“毛时间”,即在一项工作上花费的总时间,而纯时间,则是从总时间里减去因琐事消耗或浪费的时间,剩下的真正有用的时间。比如我们号称伏案写论文8小时,毛时间就是8。但是中间刷手机6小时,上厕所1小时,纯时间就是1小时。

2、忠实地记录,不怕难堪。

面对真实的自己需要莫大的勇气。我常在不经意间就美化——也就是欺骗了自己。比如每天进公司到开始专心工作之间,总有一段浑浑噩噩的过程:漫无目的地看一些无关紧要的邮件,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常常因为难堪而不愿承认这个过渡时间之长。

3、不把一时的决心错当作毅力。

多年来一直幻想自己拥有钢铁般意志,为人父后真得脚踏实地了。明白和承认我的意志力在大部分时候都很有限,容不得浪费,也经不起试探。过往已有太多因为高估自己而半途而废的经验了。

确立了这几条大原则,我很谨慎地订立了执行的期望和具体的计划:

1、不是巨细靡遗地记录时间流水,那简直会把我每日的意志力耗尽而无力做其他事。我用工作、睡眠、交通、厕所时间把每天分成几大块,忽略更多的细节,尽量减少这个令人激动的方法论为我带来太多额外的负担。与此同时,我也放弃记录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天知道我的意志有多薄弱,不能要求自己更多了。

2、本来计划每周整理数据并回顾,但很快发现这又是对自己能力的高估,遂放弃。转而把我的时间记录旅程分为两阶段,阶段一只记录不回顾,以这篇文章的写作为界,阶段二才会加入周期回顾的部分。(瞧我又巧立名目来安慰自己。)

3、不过度压榨自已的精力,保证睡眠时间。

时间去哪儿了?

我的时间统计旅程之阶段一,始于1月份,终于8月份。以下是整理记录下来的数据后得到的部分结论。整理过程中,常常被结果震惊,可是数字不会骗人。

一、我对厕所的爱

在太太临产前一个月,我的妈妈从老家过来开始帮忙照顾。在上海住下没几天,妈妈就敏锐地发现我每天在厕所花的时间好长。在有限的采样下,她得出的结论是:戴眼镜的人(采样对象是我,还有在老家的老姐)都喜欢住在厕所。是的,她用的动词是“住”。

当下我不以为然,觉得这么一个放松身心的地方,每次花个十来分钟不很正常嘛!

然而,当我画出下面这张图时,我震惊了。横轴是每次“厕所时间”的长度(刷牙、洗澡、上厕所等),纵轴是累积概率分布百分比。

每次厕所时间长度累计概率分布图

上厕所时长(分钟)

 

从上图可以看到,小于15分钟的比例是10%。我打心眼里认为,花在厕所里的标准活动完全可以控制在15分钟以内,再多就是浪费了。(注:所谓标准活动,即每天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大便;相对应的概念是非标准活动,即自己有弹性可以安排的事情,比如刷手机。)然而,我有50%的概率都超过了25分钟,三成的比例超过半小时,最长的记录达到了95分钟……

按每天早晚两次进厕所记算,我每天在其中所花的平均非标准时间达到半小时(平均时长减去标准活动15分钟)。根据记录,这些时间大多花在万恶的手机屏幕上,伤神伤视力。

如果我每天花在女儿身上的非标准时间——如陪玩(相对而言,和女儿的标准时间有换尿不湿、穿衣服等)——能够长达1小时(事实上很少有机会可以有这么久),那么日后女儿问我有多爱她时,我就可以自豪地回答:“噢,宝贝,爸爸很爱你,甚至比爱厕所(平均25分钟)还要多整整一倍!”

二、交通时间

我平均每天花在上班通勤的时间为103分钟,这是典型的标准活动,零产出却很难避免。

我做了几个不同的尝试:

1、在路上听有声书籍。为此,我花重价入手主动降噪耳机。老婆,我真不是借口买数码玩具。

2、运动。我的通勤距离不远,但因为是做公交,早晚高峰很堵,乘车比步行回家快不到15分钟。这是前提。

在体检查出超重后,我开始偶尔尝试利用通勤时间运动(步行50分钟+mobike最后一程)。当全身是汗地到家,腿脚的酸痛换来的却是自我满足和脑力的再度充沛。对体重有没有帮助,暂时还看不出来。

3、冥想。这个想法来自于《深度工作》(Deep Work Rules)一书:“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现在的这篇文章就是利用几次回家路上的冥想构思出来的。

为什么需要好几次才构思出来?并非我追求奇巧的行文,而是因为我很难专注,在过程中一直分心走神。看来,这么多年大小屏幕的不懈诱惑下,我果真失去了长时间专注的能力,甚至做不到十几分钟不分心、专注思考同一个问题。希望可以训练恢复。

另外,还有个有趣的体会:专注于一个任务,深入而持久地思考所损耗的精力,并不会比多任务并行思考更多,同时产出却更多了。

比如在上班路上,我很容易陷入白日做梦的诱惑:放飞思绪信马由缰,一会心里盘算最近股市的涨跌,一会忧愁客户抛过来的难题,时不时会想念一下女儿刚才的可爱模样,没个消停。当我下车时,总觉得精力已经下降一大半了,然而这过程完全没有任何像模像样的“产出”。

与之对应的是约束自己的心神,集中在某个定义明确的问题上,有些产出之余,自觉精力消耗也没那么大。

三、给工作时间打分

我给自己的每段工作时间打分(0-4分),打分的依据只看产出。

0分:完全没有产出;

1~2分:产出低下,很难让人满意;

3分:中等产出;

4分:对自己的产出感到满意。

 

不同评分下工作时间占比

我很意外3分以下占比超过50%,也就是说我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对自己的工作效率不满意。低于3分的活动里,开会、同事间低效的问题讨论、沟通占了大部分。

而3~4分的活动里,几乎都是在写代码,这是我工作的主要产出,也是我个人的兴趣所在。每次从无到有构造出一个项目,解决一个问题都让我感到满足。写到这里,再次庆幸之前拒绝了一个转管理带团队的橄榄枝。相比开会管人,我明显更喜欢做技术。一个人能有机会知道自己喜欢些什么,擅长些什么,然后专注做这些事情,确实是很值得感恩的。

本来我想用5分代表超出自己想象的高效工作,可惜这种情形从来没有出现过,遂略去不谈。

接下来,我把评分为4的部分单独拎出来,按天统计。

 

很明显,周一和周五,高产出工作的比例少一大截。周五还好理解,周末即将来临,无心工作了。我之后打算把一些无须复杂脑力活动的琐事尽量拖到周五集中解决,反正那个时间本来也不会有太多产出。

但是周一的效率低就比较奇怪了。我猜测是因为我并没有从周末的休息中补充好下一周的能量。原因可能是我们家会在周末安排一些朋友聚会,加上会花比较多时间带娃。而我是内向性格,只有在独处中才能恢复能量。虽然我也享受和好友相聚,但是不能替代独处的时间。

四、陪伴女儿

我和家人分工,通常早上女儿醒来后我会先起床陪她,这大概是5:30前后。泡奶,换尿布,换衣服,陪玩,一起吃早餐,前后一个小时左右。对我来说,这是工作日期间每天唯一可以全心陪伴女儿的时间。女儿晚上睡得早,我下班七点半到家,常常只能看到她可爱的睡姿了。

同样,我给这段时间打分,督促自己高质量的陪伴。标准如下:

0分:仅仅呆在同一个空间,无质量陪伴;

1分:时有分心的低质量陪伴;

2分:全心陪伴,但是宝宝哭闹不买账;

3分:全心陪伴,宝宝也觉得开心。

(本来有个最高级别是“超神陪伴”,比如发明了她喜欢的新游戏,逗得她开心到爆。可是在早上的时间段从来没发生过……周末有!)

3分以下的记录里,多是因为睡眠不足,精力不济时难有高质量的陪伴。

 

早上陪伴女儿时间的打分

总的来说,这8个月的时间统计结果不出意外地令我难堪:大量未被善待的时间,大量瞎忙,大量无/低产出的工作时间。但也正是这些难堪,让我看到一些希望:其实我是有机会给我的家人更多爱的。而这些爱不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而是可以衡量的高质量时间。 这是激励我接下来进入时间统计法阶段二的动力。

如同这本书的结尾:“如何能够做得更多、更快、更好——如果只用这种观点对待时间统计法,那么得到的好处也只是附带的。这自然也很好,但还不够。关键在于一个人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是的,关键在于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柒拾
资深码农,女儿一岁。爱好是写代码,梦想在女儿成人离家前有段全职奶爸的经历,现状是在梦想的路上努力攒钱中。

 

 


菁kids 2017 10月刊 《第三文化小孩》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关于“身份焦虑”

|封面故事|

从孩童、大人到领袖——第三文化再思索

第三文化小孩夏洛特小姐妹的快乐与烦恼

跨文化小孩——成长在交错之间

扎根于意大利的国际公民

|话题|

养娃,一个终身的项目

从职场精英到全职妈妈,你怎能不失落?

无条件牺牲自我?我不是这样的全职妈妈

|专栏|

带你远行,我到底在怕什么?

第二代的第三文化

全职爸妈的未来拥有更多可能性

不伸手的懒妈妈

|在读|

我爱女儿超过……马桶吗?

|看世界|

带着两岁半娃在台湾上山下海的11天

|美食|

Helen的全套爱心早餐

|出去玩|

博物馆公主奇遇记


本文原载菁kids 10月刊《第三文化小孩》,印刷版于2017年10月出版发行,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入微店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