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菁Kids收到的家长私信中,有不少都表达了对择校和转学的纠结。深入交谈后,我们发现,家长的纠结往往来源于不清楚自己和孩子想要什么。当试着从学生生涯的目的地——大学开始倒推,他们通常会说出一所名校作为“保底”选择,但如何逐一列出具体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抵达成功的彼岸?
每一阶段的择校就是需要家长和孩子列下目标,并寻找达成途径的时刻。
文 | Stella 图 | 受访者提供
本文的主人公Emma于2018年前往英国高校,她的升学路径在他人看来可能感到不可思议——小学就读于体制内私立学校,初中转到了上海家长心中的“神校”上中国际。她却没有在这所难进到挤破头的学校读到毕业,高中时,她选择离开,转入以美式教育著称、主打AP课程的上海协和国际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以下简称“Concordia”)。这次,她仍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申请美国高校,英国杜伦大学成为了她确定的第一志愿。
距离从Concordia毕业已经过去了五年,她在杜伦大学修完了英语文学学士、在爱丁堡大学修完了比较文学硕士,如今,她又回到中国,在北京大学继续钻研文学。复盘Emma在上海的教育路径,我们发现尽管她辗转在不同教育体系之间、始终选择较少人走的路,但每一次择校时定下的清晰目标都成功塑造了如今的她。她的故事也证明了家长们都懂、却很难真正做到的教育理念——择校是选择适合的学校。
三次择校
每一次都目标清晰
Emma出生在混血家庭,四岁前生活在美国,打下了相当不错的英语基础。来到上海后,为了培养扎实的中国文化背景,尽管深知未来一定会去欧美读大学,父母仍将她送入了本地的体制内私立学校。
回想起来,如今钻研在比较文学领域的Emma十分感激父母的决定,“中文好对我的专业学习而言是很大的优势,尽管去了英国后难免退步,但小时候锻炼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字的基本功对我来说已经像肌肉记忆一样。”
从体制内学校转出,父母担心直接转入国际学校Emma会无法适应,因此为她选择了公立学校国际部作为过渡。
上中国际对中文的重视令Emma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较于大多国际学校里“中文学习只是选择之一”的氛围,上中国际将中文纳入必修课,因此学生们也很重视中文的学习。
Emma适应得很好,小她3岁的妹妹则不然。妹妹1岁就来到上海,没打好英语基础的她在上中“同学都说中文,老师也会在课上用中文进行解释”的环境里很难突破英语上的瓶颈。因此,对于中文不够好的Emma来说在上中进步很快,但对于英文不够好的妹妹而言,上中不能算是合适的学校。父母也很快做出了调整,七年级时,就让妹妹转去了Concordia。
进入高中阶段,专业选择与升学压力赫然在目,一个年级动辄三百多人的上中国际让Emma担心老师没有精力帮助自己做好充足的升学准备,她开始思考怎样的学校才能符合自己的需求。
此时,1~12年级均就读于Concordia的表哥给出了自己的意见:Concordia规模较小,老师能够充分了解、照顾每一个学生。因此,尽管择校清单里还有两所A Level和IB学校、尽管那时Emma已经对英国产生了兴趣,她仍然选择了Concordia。
进去后也正如表哥所说,Emma处处感受到了一所社区氛围感极强的学校所带来的优势:因为学校师生比例高,她体验了一学年一对一教学的拉丁语课;老师对每个学生都极其了解,在大家扎堆选择理科的大环境下,老师坚定地支持她选择文学专业,并热心与她的父母沟通;开设创意写作社团课的老师从同学口中了解到Emma对文学的喜爱后,主动前去邀请她加入社团;得知她将申请英国大学,从未教过她的英国老师会在午休时特意找到她,为申请事宜出谋划策。
我们在了解Emma的求学经历时,看到她在初升高时离开升学成绩优异的上中国际已然吃惊,知道自己大概率会选择英国高校后仍然选择一所AP学校同样出乎意料。但正是因为她定下的清晰目标,看似曲折的升学路径不偏不倚通向了她想去的地方。
AP学生
英国高校申请之路
在大家的观念里,A Level无疑是最对口英国高校的国际课程,IB近几年也凭借其含金量强势挤进了英国赛道,那么AP学生如何申请英国高校?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读AP呢?Emma就是一个值得说道说道的案例。
回顾申请过程,Emma认为选择AP并未给英国方向的申请带来任何问题,因为英国高校有将AP成绩转换为A Level的机制。以杜伦大学为例,它对A Level的要求是A*AA,转换为AP后,学校要求在12年级前手握3个满分AP,并且12年级再攻读4门AP。当然,相较于AP在美国可抵换大学学分的操作,在英国就不再有这一优势了。
与只能选择三门课程的A Level相比,AP不仅给予了Emma探索兴趣的广阔空间,更在不经意间帮助她拓宽了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面,她选择的AP比较政治、世界历史等课程也为日后比较文学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问及如何看待英国的专业教学和美国的博雅教育,Emma分析道,她个人更喜欢英国专一的教育途径,但即便如此,16岁选择专业也为时过早,高中阶段还是应该探索不同领域。比如她还选修了AP生物、AP统计学,“接触过不同的学科后,我才能毫无遗憾地确定自己真正热爱的学科。”Emma说。
她又想起了自己的妹妹,受到和自己完全相同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妹妹对文学却完全不感冒,如今正在美国高校修生物和音乐的双学位。Emma认为“这或许就是一所美式学校的魅力,大家的追求各不相同,但学校都能把大家培养得很好”。
身处美式学校,升学相关的工作坊都以美国方向为讲解重点,好在Emma得到了来自高中指导老师和前文提及的英国老师的帮助,她熟悉了英国大学申请系统、了解了如何撰写英国方向的个人陈述,最后成功申请到了当时QS英语文学专业排名第一的杜伦大学。
Emma对学校的选择也不仅仅看专业排名。她多方打听,更实地探访了一番,最终被杜伦大学类似Concordia紧密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社区氛围所吸引。
辗转多种教育体系
她收获了什么?
回顾这段路径中最难适应的地方,Emma认为是从上中国际转入Concordia的那个过渡期。她笑着说自己是在去了Concordia两三个月后,才知道原来上课回答老师提问是不需要起立的。
中美校园中的文化差异增强了Emma的文化敏感度与包容度,但最令她崩溃的还是从重学术氛围到重活动氛围的180度大转变。看着所有同学交流的话题都围绕着课外活动展开,入读九年级时年仅13岁的她不得不鼓足勇气,尝试融入还有17、18岁学生参与的社团。舞台管理、合唱团、创意写作社团……尽管每日课后两小时的活动占据了Emma相当一部分精力,但在过程中收获的社交能力、时间规划能力都大大提升了她对新环境的适应力。
另一个对她而言十分新鲜的活动是Concordia于每年9月底举办的TrIBES Trip教育旅行。学校会设置分布于中国东南西北各地的16个目的地,根据学生意愿分配地点。行程不同,目的却相同——在旅行中锻炼体能、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同时每个行程都包含志愿服务:支教、修建山区里的水渠工程,或是陪伴孤儿院的宝宝等。
对教书感兴趣的Emma趁此机会选择了云南英语支教和少林寺文化交流的项目,七天的活动不仅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陌生环境的独立体验也提高了她的适应能力,让家境优渥的孩子们直面了世界的不同面。
或许是在Concordia经历了教育模式的巨大转变,Emma觉得到了英国后,反而一切都适应得十分顺利。
在爱丁堡大学攻读完比较文学硕士学位,感受到这一领域里中文的重要性后,Emma又回到了中国,进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专攻中文和比较文学。
问及如何看待大家都说“文科就业难”的现象时,她回答道:“或许是真的吧,确实我周围的同学们都选择了理科专业。但我在高中时就决定未来从事专业的学术文学道路,修完北大的硕士项目后,我还会继续攻博。”
— END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