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到高中,再到面临大学申请,身在国际和双语学校的孩子们,一边经历青春期荷尔蒙对身心的冲击,一边应对着更为繁重和复杂课程学业。
偏偏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不再愿意像小时候一样分享所有的心事,以英文为教学语言的课程,更让众多中国家庭父母爱莫能助。
尽管每个学校都会就升学为父母举办专题培训和辅导,但这些并不能完全化解我们心头的疑问和焦灼。
为此,菁kids邀请到几位分别来自北京知名国际学校的毕业生,分享各自在在初高中这几年经历的挑战和积累的经验,旨在让更多“走在国际教育路上”的父母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在高中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从孩子的视角更好地理解作为父母的责任和边界,不再盲目焦虑。
今天要带来的是北京鼎石学校十二年级学生Alisa何佳祎同学从体制内教育体系到国际学校,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和成长变化。
Alisa目前已收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mich),Vassar College和Davidson College等学校的录取。同时,她也将作为嘉宾参加4月17日在JISE“择校家长学院”中的国际教育毕业生论坛。
JISE2021国际教育毕业生论坛
时间:2021年4月17日(周六) 16:00 – 17:00
地点:北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 (望京)
形式:Panel Discussion
主持人:Toni 马春蕾 (菁kids创始人)
*识别上方海报中的二维码报名
更多与毕业生论坛有关的内容请见文末
采、文/Nancy 图/Alisa提供
1,拒信与责任
出国念书是我和父母的共识,这个想法最早萌生自我小学三年级。
我当时的语文老师出国教学交流回来时,做了一个PPT跟我们分享了他在美国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我已经记不清那时他具体讲了什么,但还能记得的是从他的介绍里,那是一个与我当下所生活的环境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老师的描述里有“自由、民主、开放式的文化”,那是一个我全然没有接触过的文化体系,在那以前我曾去过许多亚洲的国家,但是对欧美文化很陌生。
陌生的体验吸引着我,而我的父母也非常鼓励我尝试不同的事情,出国念书就变成了我们的共识。
但感兴趣是一方面,达到与之匹配的能力又是另一方面的问题。五年级时,第一次面试申请入读国际学校时,招生的老师明确地说,“英语能力确实不够,听课会跟不上。”
14年年初,正式接到我所申请的国际学校学校寄来的拒信。我意识到英语很重要,父母也认为需要让我上一些英语补习课,我便休了学,专心学英语。
收到拒信的心情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压力是有的。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没有退路,休学学英语对我来说意味着放弃普通的“小升初”的升学体系。
如果我不能念国际学校,我就没有学上了,当时的我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学习。
五年级下学期到六年级上学期休学学英语,我想着,第一次没有成功,第二次就得成功。
收到拒信后休息了十几天,我便去美国学习了两个月英语。回国后,父母为我请了一位private tutor。
他主要教我写作和新概念1和2,帮助我打了一定基础之后,我又去补习机构学习ssat,更系统地学词汇、写作、阅读、数学。
学新概念时是暑假,那时不包括课下做练习的时间,每天只是上课就需要四五个小时,每天大概从早晨9点开始,下午一直要学到三点。
学ssat时课稍微排得没有这么紧凑了,但每天上午下午各一节课,加上自习时间,大致还是每天学习4小时。这样的学习状态又从10月到次年1月中。
当初有一段时间,上课上得真是累得不行。因为每天都上课,真是感觉对英语很疲乏,也有过再也不想学了的想法。但是休息一下后还是得接着学。
念国际学校是我自己想达到的目标,我自己应该努力。如果我想去,我得自己去考,这是我自己的责任。
2,适应差异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六年级升学时,我被北京市鼎石学校录取。并且因为ssat考得比较好,我的英语能力被鉴定为较高的等级。
但我还是很清楚自己的不足。我的英语表达听起来比较流利,但是实际的语言基底还是与自小就在国际学校体系就读,以及更早就重视英语能力的同学更弱一些。比如像英语写作,英语阅读,我的写作和阅读速度没有他们快。
我的英语成绩只用了一年速成提升,除了基础薄弱外,我还能很明显地意识到自己当时的思维和思考角度与同学相比不完整。
大众的印象里,国际学校会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成长、学习环境,但其实它在强调自由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有批判性思维。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阅读练习。我就读的小学虽然是私立学校,但大体的教育方式还是和公立学校相似,按照课标要求学习课文,课下再做一些相关练习。
但在鼎石,我记得,在分析一篇关于写“父亲”的课文时,老师逐字逐句跟我们讲解课文后,很多同学就能提到一些非常在当时的我看来非常厉害的想法。
通过学生讨论学习一篇课文,对我而言也是一种非常新颖的学习方式。从作业量来说,当时在七年级,我所做的课堂练习,比我之前四五年级做的课本练习都要少的。
注重学术研究的方法,虽然减轻了作业量,但由我自己驱动去查阅资料,我所学到的知识是更多的。
入读鼎石,我很少感受到学业压力,反而在刚入学时,有很大的社交压力。
国际学校评价学生的体系很多元,所以你能很容易看见周遭同学身上有很多优点。
他们中或是因为家庭原因对欧美的文化有深厚的了解,更好地适应国际学校的学习、生活,亦或在音乐、体育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对比起来,虽然我的父母很支持我接触新兴的事物,但我的家庭还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家里能接触到的西方元素并不多,而且我也没有其他方面的特长。
在我刚进国际学校时(七年级),我尝试去学习一些音乐相关的课程。我学过琵琶、古筝,但弹奏水平只能说是“会弹”,在我发现我在音乐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天赋后,我就“躺平被卷了”,在音乐特长方面,不再勉强自己去竞争,而是转向我发现属于我自己擅长的方面。
八年级加入我们学校的一个叫服务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专门做一些community service相关的活动。
在那里,我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并提升了能力。我第一次用photoshop做了第一张活动海报,发现了我对做图片编辑感兴趣。
十年级时加入学校的戏剧社,我帮助老师做了很多宣传方面的事务,易拉宝和海报还有表演中会用到的多媒体,以及视频剪辑制作预告片都锻炼了我使用媒体的能力。
去年,我跟学校的学长一同拍摄了一步微电影。疫情期间,我可支配的闲余时间增多,便学了绘画。
因为参加服务委员会的机缘,我组织过很多活动,比如举办舞会,以舞会门票的形式收取钱款,然后捐给学校相关合作机构。
以前的我其实并不是特别爱发言,但随着后来策划举办活动的经历越来越多,我需要和不同人沟通,我变得越来越自信。
因为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机会,在我人格的塑造与领导力创造力地培养上给予了很多的机会。
3,不功利地学习
在国际学校学习,很多容易培养出多元的兴趣爱好,理清自己真正在大学阶段想要学什么专业也需要经历更漫长地探索过程。
最终确定学习经济学是机缘巧合。在十年级选课时,我对历史更感兴趣,但因为最终考试我的选课还学少一门社科课程,我便选择了经济学,本意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我理解历史,但没想到上过课以后,我发现经济学才是我的真爱课程。
学过经济学以后,它带给我的思维和看世界的方式,让我打开了看待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以前的我对市场、政治这样的议题并不关心,对猪肉涨价这些小事会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也很少去主动感知。
而学过经济学以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生活。我家门口公交站有一班公交车叫运通126,后来它改名为626。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不会在意它为什么改名,而现在,我会留心注意,并且探究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改变。
运通126是一个品牌,改名前它并非完全国有,改名意味着这条公交路线完成了nationalise的进程。(编者注:运通原本所属的祥龙公交被划入北京公交集团,运通路线纳入北京公交集团统一管理。)
学习经济学也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比我想象的更复杂,因而让我看待问题不再偏激。我曾经很不理解为什么环保虽成共识,但很多城市和国家还是执着于一些高排放的发展方式。
学习了最基本的经济学以后,我逐渐理解那些高排放的工厂同时也是那些国家GDP贡献比重最大的企业,吸纳了最多的就业,维持城市与国家经济正增长。简单粗暴地叫停意味着激增的失业和经济衰退。
就这样,机缘巧合选择的经济学,成为了我大学申请学习的方向。
确定了申学方向,我并没有因此变得更轻松和笃定。回顾我的学习经历,我发现,在我年纪越小的时候,我越清楚自己要干什么。
在十一年纪以前,我似乎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要为我的大学申请做什么准备。当申请越临近时,我却变得更加迷茫,并且陷入了申请的怪圈。
学习变得很功利,反而失去了灵活性和目标感。具体来说,越接近升学,越发现考试成绩非常重要。
当申请要准备的东西都集中在一起大量竞赛和活动占据我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时,周围同学谈论的是竞赛和考试成绩时,我对学习的态度就变得以考试为导向——与考试有关系的作业,我会很认真对待,反之,如果一项作业被告知不计入成绩,我的态度会变得敷衍。
我的母亲最先发现我学习的状态变化,她说我当时回家谈论的话题总是对考试的抱怨:“为什么我没有拿到这个分数?”,“这次的小组成员为什么这么划水?”,“这个活动是在浪费我的时间!我不如回家学习?”,“一定要花时间做这套题吗?”……
起初,我并不能发现我的学习状态不对,直到我发现以成绩为导向并没有让我更开心或是收获了更好的成绩。
有一段时间我有些自暴自弃。总想着,如果我成绩没有提升,是否还有学习的必要。反而忘记了,平时的考试其实是暴露不足和不断试错的过程,只有试错之后,成绩才会提升。
十一年级以前,认为学习应该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而临近申请,巨大压力之下,我错误地将过程视作目的。
回顾申请季,我拿到了很多不错学校的offer,但是反思整个申请过程,我认为葆有不功利的学习状态很重要。
4月17日,Alisa将在JISE现场继续分享
“父母给我的最好支持是什么”
还有其他几位国际学校毕业生
为大家带来最“前线”的国际学校成长经历
请留言您希望Alisa回答的问题
我们精选后将在4月17号论坛现场向Alisa提问
时间:2021年4月17日(周六) 16:00 – 17:00
地点:北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 (望京)
形式:Panel Discussion
主持人:Toni 马春蕾 (菁kids创始人)
更多精彩内容请移步2021JISE
“家长择校学院”—国际教育毕业生论坛
点击海报了解“家长择校学院”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