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留学太贵!能去欧陆“平价留学”吗?三国考察手记来了

近几年,英美留学成本的上涨肉眼可见,一年动辄四五十万人民币的硬支出,让很多原本计划送孩子出去留学的中产家庭直呼“吃不消”,在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的当下更是如此。

英美之外,还有没有别的路径,既能让孩子享受高品质的教育,又不至于负担太重?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创新教育实践的一清老师,今年暑假就曾赴欧洲大陆,了解“平价留学”的可能性。菁kids特别邀请了他来分享暑假之行的见闻。

为方便阅读,本文以一清老师自述的方式呈现。

 

今年暑假,终于有机会重启我们海外的教育考察项目。因为我一直还在学习,所以每年都会想办法去看一些成熟的学校,或者不同类型的教育型态。今年主要就选择了比利时、德国和拉脱维亚这三个国家。

 

Part 1

在欧洲大陆,看见教育的多样性

我们现在经常提生态的多样性,那教育的多样性怎么体现?欧洲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地。

比利时:拥抱多元

比利时这个国家,既有荷兰语区又有法语区,它这种内在的“分裂”其实带来了一种自由和开放,让大家觉得“我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比利时历史上曾被法国、荷兰、德国占领,这带来了一种文化上的碰撞和融合,所以整个比利时的状态就是“我都行,随遇而安呗,我很愿意去接纳不同的文化,同时我也有自己的特点”。

比利时的老师非常愿意跟各国的孩子互动,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可以让完全不同的文化去碰撞,去对话。

我在比利时参观的是一个高中联盟,一个校长管理着17所学校。这17所学校都用了一些创新的教育方法,有的用了华德福,有的用了其他的教育模式。至于学校是公立还是私立其实很难界定,因为他们基本上所有的费用是国家出的,但家长也会相对深度地参与学校的建设进程和日常管理,学校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全国统一而是有自己的思路。

德国:严谨,分流

在德国,你会整体感觉教育体系比较严谨。跟当地的老师、校长聊天是比较严肃的,大家讲话也非常谨慎。一如他们的学制,德国的学制分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1-4、5-8,然后9-12/13。

大概五年级左右,跟我们小升初一样,就会有一次分流。这个时候会把学生刻意地分成三类:

一类是擅长学习的,可以往大学的学术性方向去努力;

一类明显要进入职业化培养方向,早早就会进入到职业化的中学教育,文化课会相应少很多;

还有一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学校,孩子(文化课)的学习能力一般,倾向于去往职业化的发展方向,但如果这些孩子想要回到大学的发展方向,还是有机会的。

所有这些分流,其实跟德国社会的整体结构密切相关,因为这个国家对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和职业性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是相同的。国家需要一些人去想策略层面的问题,去想一些高屋建瓴的东西,同时也需要很多脚踏实地的人,去落地项目,去应用理论,去实践创新。从整体社会心态上来说,没有谁比谁更高明,没有谁比谁更伟大。

如果你要读综合性大学,需要多读一年13年级,这样去参加考试才可以考到一个比较好的分数。如果是学职业教育,可以读到12年级,去进入到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

当然,中间还有一些“脱轨生”,有些孩子可能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国家也开设了一些培训中心或者学习中心作为补充,让这些孩子可以从学校的体制出来,但依然有地方可以去,教育系统对他们保持一个开放的状态,可以择时再回去。

拉脱维亚:资源有限,教育仍有声有色

拉脱维亚在欧洲的东北部,跟俄罗斯接壤。我们平时说的“波罗的海三国”就是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在中间。

因为我们有一个多年的合作学校在拉脱维亚,我们一直在向他们学习:怎么在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把教育做得有声有色?

拉脱维亚的经济不是很发达,但呈现出来的教育状态却是安宁和谐的“小而美”。我问一个在那边读书的中国学生:相较于去英美或其他发达国家留学相比,在拉脱维亚学习怎么样呢?他说拉脱维亚很安静,没什么人,消费成本也相对低,可以作为飞跃到欧美优质高等教育的跳板。

拉脱维亚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森林覆盖率普遍达到了50%以上,很多学校就会利用这样的天然优势去发展他们的自然教育。你能明显地感觉到这些孩子的身体技能和心灵健康程度是非常稳定的。

我们也会怀疑他们的学术水平会不会相对较弱。可实际上接触下来,我发现这些孩子的学术要求放在全欧洲来说都很不错,大学的入学率、前沿专业的申请情况也是相当不错的。

他们很少用非常复杂的教具,但是会用外在的自然空间和真实情境去做项目。比如说最近,他们要去希腊,所有的孩子都不允许带手机,只带笔记本和文具。

为了这次远行,他们之前做了一整年的铺垫,先是去了一个不远的地方,再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做过度,一直到最后希腊成行。你就会发现他们把孩子独立所需要的生存技能,心理建设和团队合作,以及要解决问题所必要的知识学习,促进孩子一进步探究问题深度的自控力、内驱力全部包含在里面了,循序渐进。而这些孩子才五年级,同样的年纪,在国内的孩子们正在辛苦地刷题进入小升初的竞争。

 

Part 2

欧陆留学与英美留学的差异

这三个国家都在有意提高英语的普及率,如果英语不错的话,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官方语言,如果是去读书,教育部会要求大家学他的本国语言。在比利时,我们这次主要去的是荷兰语区,所以去是要学荷兰语的;德国要学德语;拉脱维亚要学拉脱维亚语。

从做准备的角度来说,肯定是德语相对比较容易,因为上海或者国内几个大城市有比较丰富的德语学习资源。

荷兰语的学习资源偏少,但难度比德语低,因为荷兰语更接近英语,是介于英语和德语之间的一种语言。

拉脱维亚语大家会觉得“我学了有啥意义,因为以后也没有别的国家使用”,从这一点来说确实会有一点劣势,但它考试的时候并不考口语,更多的是词汇记忆。

语言是否会作为入学前的一个基本门槛,需要看学校的具体要求。以德国为例,有的学校没有要求,有的学校希望你去德国之前已经在本国学到了一定的程度,它也有等级考试,比如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A1、A2、B1、B2。到了高中的话,最好能学到A2或者B1,这样才能大概听懂老师在讲什么,高中学的知识量还是比较大的。

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得孩子自己想去。如果他自己想去,克服学语言的困难就不是太大的问题,留学就会水到渠成;如果他自己不想去,逼着他学语言是很累的。所以我们一般会带孩子先去看一下学校的环境,了解一下当地的人文氛围,做一个短期的学习项目,再做决定是否长期留学。

1 没有夏校,但可短期试读

上海的家长暑假送孩子去英美的夏校还是挺多的,这一点欧陆国家跟英美挺不一样。他们不太会组织夏校,更多的是带孩子做夏令营,就是去玩,比如漂流、营地,跟学校的环境没太大关系。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现在会跟学校直接派遣交换生,学生可以进入课堂去试课,时间大概是三周到六周的样子,能更加直观地进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

2 丰富多元,去精英化的平价教育

现在英美国家的留学还处在一个排名精英化的体系下,这样的结构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学校的排名会直接影响到招生,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

欧洲的教育观念,其实有一个去精英化的社会共识,大家都不太希望教育产生太多的不公平。我感觉他们的开放性、多元性跟英美还是不一样。如果要去欧洲留学,家长要想一想,能不能接受把孩子送往非精英教育的学校,或者说融入更均等的社会。

我会关注欧洲学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们的价格相对是国内中产家长能够接受的水平。我们会推荐家长去他们非首都的城市,生活成本较低,绿化率更高,人口没有那么密集。

例如我们这次去的是比利时的根特,一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一个城市;德国的亚琛,一个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开放的大学城;拉脱维亚去的是他们的首都里加,一个新兴的旅游城市。

如果家庭去的话,每月预算大概在一万人民币以内,是能租到一套公寓的;如果选择寄宿家庭,一年的费用大概在一万欧左右,也就相当于八九万人民币;如果选择寄宿制国际学校,去了之后就是纯英语教学,学费一年在20万人民币左右。

另外,现在欧盟基金还有一个叫ERASMUS的项目,支持在欧洲读书的学生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学生到了本科阶段可以去很多国家学习,有很多机会去看世界。看世界的钱由项目出,学生可以申请,这个项目带动了全欧洲的教育的开放与流动。

3 德国的“双元制”和大学的宽进严出

之前有一段时间,网络上一直在讲现代大学制度,说现代教育制度是从德国学过来的,就觉得德国的教育也是这样的。其实德国人是相当会反思的,所有人都在“批判”自己。今天,他们的教育制度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学生的选择是非常多的。

我这次去是住在一个朋友家里,他的孩子在读高中,十年级,每天只上半天课。可能只有一天下午是有课的,其他时间都是游泳、练手球、朋友聚会、俱乐部。我当时很震惊,因为在我想象中十年级课业压力是很重的。他们就可以这样,他成绩还是不错的。

但是上大学之后立刻会有紧张的感觉。他们家姐姐去了慕尼黑工大,算是德国排名第一的学校。压力很大,要写论文,要提出创新观点。我这个朋友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家,他也觉得到了大学压力很大。基础教育阶段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培养自己的兴趣、交朋友,到大学的时候,他们认为你就该有压力了。大学宽进严出,进大学不是很难,但你要毕业却没那么容易。

从数据上看,去德国的中国留学生辍学的不少,主要是因为德国的教授六亲不认,结果就是很难毕业。大多数德国的学生也会申请欧洲其他国家的大学,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国内的大学很难毕业。

前面提到的德国双元制,我以前在德国公司上班的时候,公司里就有一些双元制的学生。他一边上大学,一边在公司工作,会签一个协议,规定公司会帮他付一些教育相关的费用,他要在公司服务多少年。服务完成后,公司得到了好处,学生也得到了很丰富的经验,毕业再去别的地方找工作轻而易举,后面再去换工作也非常容易。

4 在欧洲大陆读完高中后,去哪儿上大学?

首先,如果你将来想要在英美国家读大学,那最好是去英美国家读高中,或者说直接进入它的考试体系。如果你觉得孩子将来可以上欧洲的大学,那欧洲的高中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不管是比利时,德国还是拉脱维亚,都可以申请欧洲境内的所有大学。如果有欧洲高中的成绩单,就跟欧洲的学生、本国的学生录取条件一致,不会再被当作国际生。

以上就是我这次去欧洲的全部分享信息,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升学路径上拥有更加丰富多元的出口。

— END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