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每年二三十万的学费,这是学了个啥?”

文 | 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图 | Pexels

Amy妈妈是我的好朋友,最近很焦虑。

焦虑的重点是,自己家孩子现在都三年级了,语文数学水平仅限课本,稍微有点难度的数学和课本上没见过的字词都写不出来。

虽不说要多么鸡娃吧,但是这个水平,都三年级了,这真的可以吗?而且Amy每天回家好像也没什么作业。这么一想,有点慌啊!

每年二三十万的学费,这是学了个啥啊?

要不要转学?往哪里转?现在转到公立这个水平能跟上吗?

虽然离申请大学还很远,但如果目标是美国藤校和英国G5,现在这个样子,感觉美国三本都够呛啊!

于是,Amy妈妈想要转学。

但其实想找什么样的,自己也没有头绪。转了一圈下来,感觉每个学校都挺好,但每个学校也跟自己现在上的差不多。这让Amy妈妈更焦虑了。

在国际学校上学,到底在学什么?老师真的教的很少很浅吗?

为什么提到国际学校的学习,总会觉得孩子好像学啥都学不扎实?

这么下去,K12阶段就得花几百万,不冲个前30,自己能接受吗?

其实,Amy妈妈的问题并不少见,孩子们各个学校之间来回转学,小学六年每年都有转走的,也有转来的。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国际学校如鱼得水,哪门都是学霸,但有的孩子感觉啥都没学到?

为什么千挑万选的学校,入学之后发现这那不好,总是想转学,但转学后好像又有了新问题?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其实主要是落地的学习模式:

了解国际教育的学习模式很重要

既然选择了国际教育,那么了解国际教育的学习模式是首当其冲的第一件事。而在我看来,国际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引导+探索”的学习模式。

简单说,上课老师该讲的都讲了,该说的都说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想进一步探索和学习也是自己的事情,老师并不做任何要求。作业有,但并不检查,大多是开放型作业,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分享交流,博采众长。

其实现在很多国际教育也好,新型教育模式也好,核心的底层的学习模式都是如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探索中找到学习规律和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自驱力。

因此你会发现,国际学校里非常优秀的大学霸,都是自驱力极强的孩子。他们不仅能非常有兴趣的做好很多事情,而且都是时间精力管理的高手。

我们当初择校时看到这些理念都非常兴奋,觉得超级棒。但真正在日常学习中,看不到老师像自己小时候一样布置作业,追着孩子写作业,家长就开始发慌了。总觉的XX学校就有作业,为啥咱们就没有,这能学好吗?

事实上,国际学校不是真的没作业,相反,国际学校真正的作业是让孩子在课后的探索中自己给自己找事儿干,了解自己的薄弱部分自主学习与探索。


比如我朋友的孩子是国际学校学霸,典型的自驱力极强的孩子。每天下午3点多放学后先去打两小时网球训练,回家后给自己找很多事情要去做,在不断探索中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即使出去旅游也带着各种学习资料学习,各种比赛都获奖。

她妈妈最大的感触就是:认同孩子的开心和热爱,培养孩子的自驱力。只要孩子愿意学习爱学习,就是最好的结果。

当然,这对小龄的孩子可能有难度,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也就是所谓的家校配合。

千万别说你不想管学习。一眼都不想看孩子学习的话,上什么学校都学不好,这是大实话。

选择家长熟悉和认同的学习模式很重要

什么叫家长熟悉和认同的学习模式?

就比如前文中Amy的妈妈,当初选择这所国际学校的时候,觉得孩子很喜欢,且学校的教育理念很适合自己。

但这家学校的学习模式是典型的国际教育模式,知识老师上课都会讲,但并不会留什么作业。即使有作业,也都是开放式的,没有好与不好的评价,更没有标准答案。

Amy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没什么压力,而且挺自信的,觉得自己什么都很好。

Amy妈妈并不认同这样的学习模式,她希望孩子能像自己小时候一样,有老师手把手教,布置一些作业让孩子多做练习,多做卷子。换句话说,看到卷子上的分数,自己才踏实。

Amy妈妈的想法有什么错么?没有,只是不她不太熟悉现在学校的学习模式,毕竟很多软实力的培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这在国际学校中并不少见,也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

在择校的时候看学校理念,觉得特别好。但上着上着,在与身边不同家长的比较中才慢慢发现,自己好像并不太了解和认同目前的学习模式,不知道孩子每天在学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学的更好。

但说实话,说起国际教育,其实我们大多数中国家长在最初都不熟悉,有人为了快乐学习,有人因为孩子性格过于活泼,感觉国际教育更能包容。

但事实上,国际教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习模式,值得我们认真去研究和学习,不是单纯的哈哈哈快乐就好,也不是宠溺孩子啥都能包容。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样的学习模式和未来走向,是否适合自己孩子以及自己的家庭的希望。

我邻居Z姐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从孩子上国际学校第一天起,我觉得她做的这几点特别让人钦佩:

No.1 与学校各科老师保持高度沟通

认真分析孩子的好与不好,而不是只听老师说“Excellent”就信以为真了。把鼓励留给孩子,把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留给自己去思考。
No.2 每天与孩子的沟通学校学了什么,做了哪些事情

在这些事情里孩子有什么感受和成长。这样的沟通,就能清晰的看到孩子的进步,不仅仅是成绩,更有思想上的进步和全方位的成长,也就能更进一步的了解学校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是如何落地执行的。
No.3 家校合作,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目标

Z姐说,孩子小时候她一直做生意也没管孩子,也是觉得开心就好,到孩子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发现差的不是一丁半点,连二年级课本的字词都忘光了也不知道。
那时候她开始着手抓孩子的学习。她跟孩子一起做下来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制定学习计划,认真准备每一次活动和比赛,帮助孩子一点点重拾信心。现在孩子不仅仅学习跟上来了,还参加了不少国际比赛获奖。
这一路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家校合作,不能把学习全部扔给学校家长啥都不管,相反,应该配合学校带孩子进一步精进。

与孩子一起进步的过程中,Z姐自己也成为学习方面的“专家”,提到什么都非常懂,说的头头是道。Z姐说,做一个懂学习的家长,而不是做一个只吐槽学校好不好的家长。没有学校是完美的,只有家长与学校配合,让孩子成长的更好的。

比天比地啥都想要,选择初心变了吗?

小D 的妈妈最近经常跟我抱怨,天啊,这语文学的太差了,比公立的孩子差太远了!天啊,这英语太不行了,比美国差远了!再一看同事在公立上学的孩子自学的数学难度,又倒吸一口凉气。

虽然小D妈妈打算让孩子走国际路线将来出国,但这么横向一比,内心无法接受这样的“差距”,立刻买一堆教辅教材让孩子放学回家就猛攻,翻出来压箱底的自己小时候的小学奥数教材再给孩子补一补,再把美国孩子看的杂志啊书啊买回来学一学。

小D妈妈说,希望孩子能两条腿走路,什么都学好,什么都别落下,这样以后在选择或者想要换一条路的时候,就会更容易些吧。

你看,择校的时候,看着各种教育理念就种草的不行,什么找到“孩子的天赋所在”,什么“慢慢来比较快”。但学起来比天比地的,与太阳比高,比高山比长,生怕耽误了孩子成为“六边形战士”。

但事实上,同样一份时间,在有目标的路上可以走的更远,但如果什么都想要,每条路都走几步,反而走不了太远。

现在的国际学校或者说私立学校并非全部都是出国的,即使出国也有不同方向,比如有些擅长英国,有些擅长美国,有些擅长加拿大澳洲,也有学校是高考路线,或者有高考路线可以选择的。

即使是不同的教育体制,比如AP、A-level和IB也都有不同擅长的学校。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开始做出选择的时候,就要明白自己选择的初心,到底是什么,不要随意的切换方向,更不要AP、A-level和IB的教育体制上随意切换。有时候家长一句话,一个选择,一个判断,孩子就要辛苦很久,甚至全盘重来。

在一条目标明确的路上全方位的助力孩子,对应自己的目标,做好相应的长远的坚持不懈的规划,而不是东看看西看看,这里比一下慌了,那里比一下差了,各种学,各种补,哪都觉得学不好,想要好几条腿走路,结果一条都没走太远,才是真正的“耽误”。

同时,成长不只有分数,了解孩子也并不只想着学习。

孩子的圈子和安全舒适圈,孩子擅长与不擅长,孩子自己想要发展和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孩子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事,有时候跟孩子聊起来才发现,即使每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我们也并不真的全都了解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蓬勃成长。

家长是助力,让他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而不是否定掉一切他们与自己不同的地方。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