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和国际学校的学生如何学古文?

文 | Christine   图 | 网络

常常有双语和国际学校的家长对孩子的语文积累感到担忧。这两类学校的学生大多规划体制外升学路线,孩子在小学阶段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在英语上。

语言的学习都需要日积月累,双语、国际学校的学生如何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学好语文,尤其是能有意愿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古文呢?(注:本文所说的古文泛指一切非现代中文。)

我也不是一个有什么成功经验的虎妈,只是用心体验带娃学习古文、不断修正自己,有一些感受回顾和总结出来,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更多专业人士的指点、反馈。

 

「01」

我是不是该等一等?


近几年诗词大会的火爆,既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魅力,也让我们有机会一睹优秀选手们的风采。2017年,上海女孩武亦姝成为第二届诗词大会冠军,后被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录取,一时传为佳话,也让更多新手父母们跃跃欲试。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才华横溢呢?大概从我女儿Dora两岁多能说全话开始,我就偶尔跟她一起背诗了,从李白、白居易的诗中选一些简单直白、画面感强的教给孩子。开始只让她接最后一个字,然后背整首诗。

一开始,Dora表现得还是挺配合的,几十首下来吧,她就没什么兴趣了……

我想可能是我讲得不好?那我就找诗词大会冠军跟某思合作的课程视频来给她看,她还是不感冒……

写到小白板上,她也不怎么看,倒是在周边继续画自己的画……

我又买来市面上各种带图画的诗词绘本给她看,她还是不为所动。这个过程持续了一两年吧,我的“武亦姝梦”可以放一放了。

静待花开时,花信迟迟地来了。我发现Dora听故事喜欢反复听、反复听,听到《封神榜》时,竟然听了近一年,反复了N遍。

我们俩经常讨论封神榜,比如我问,如果你是比干,你会投奔武王还是被纣王杀害?她说她会逃跑,因为纣王是坏人。我跟她聊什么是“忠君”,以及后来被大思想家孔子演化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成为过去两千多年统摄中国的主流伦理体系。她接着问,孔子是谁?我赶紧掏出手机给她搜图,建立形象联系。

为了巩固记忆,我特意加了一句,他还是我老乡呢。从姥姥家开车两个小时就能到孔子故里曲阜,等你放假时带你去玩。

接着,我们母女俩就兴致勃勃地学了《论语》中的部分句子: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句话节奏感和画面感都超强,表面意思又很浅显。讲完,还跟她一起画了这个画面,顺便让她思考如何把“快乐”的情绪表现在画面上。

看她兴趣正浓,第二天,我又挑了一篇简单的刘禹锡的《陋室铭》跟她一起聊,并且给她展示了一下我为数不多的背诵功力,重点还是要让她感受一下节奏、韵律之美。古文嘛,要读出来才有意思。

我并没有要求她背,既然“不打算”参加诗词大会了嘛,放下偶像包袱,就当是跟古圣先贤隔空偶遇一下吧。从此,我也多了些松弛感,不规划、不考核,见机行事,顺其自然。

其实,并没有哪本经典是非读不可的,至少不是非此刻读不可的。

 

「02」

让古文流动起来,浸润我们当下的心


我们学习古文,从文化的角度看,既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小环境的影响。大环境是指整个社会的节奏、流行文化甚至是表达语境;小环境指我们的家庭、人际交往的礼节、群体活动、氛围等。

记得看《文学回忆录》时,木心提到唐传奇是大成,“精美、奇妙、纯正、技巧一下子就达到极高的程度,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等西方短篇小说家若能读中文,一定吃醋。”木心又提到小时候看京剧《红线盗盒》,“大着迷,那刀马旦的行头,紧俏好看。”

参照很多木心对古代文学的描述,能感受到他幼年生活的时代,跟“古代”还有很多相似,京剧还是流行文化,体验得多,体验得懂。

我们现在要带孩子偶尔看一次京剧或者越剧之类,大概率除了新奇,难以领略到更多了。无论故事题材还是表现形式,从大环境上都有了很大的距离感、陌生感。

大环境难度大,小环境难度也相应变大。今天很少有家庭、朋友聚会要写诗咏词了吧。家庭要刻意提供更多的氛围和制造机遇去“遇到”谈及古文的时机。

时间的有限和环境的有限,更让我们不禁要思考:今天的孩子学习古文的意义是什么?

每个人的答案可以不同,我个人的看法有实用主义的成分: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学是为了“用”。所以,我想试试看,每次谈及古文,我们都从过去联系到现代、联系到自己、联系到未来。

比如,周末带女儿Dora在河边徒步。正巧河边这段时间在搞河道景观建设。Dora问,为什么这边本来就挺好,还要拆了重新建啊?

她这一问,我想到了《红楼梦》兴建大观园期间,贾蔷为了拿到一些工程的活儿,想方设法买来冰片、麝香等名贵礼品孝敬王熙凤。就把这个小故事讲给了Dora, 并且问她:“你觉得王熙凤为什么最后给了贾蔷一些工作?”

引导出贾蔷说话办事比较得体,体现出来了高情商。进而再回到现代,现代很多工程耗资巨大,一些建筑公司、老板为了拿到工程也是各显神通,如果像贾蔷一样送贵重的礼品,就属于商业贿赂了。所以,情商的发挥,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

Dora 进而问,《红楼梦》是讲什么的啊?

孩子很容易问:他是谁?他做了什么?这本书是讲什么的?这类问题非常关键,答得好,就给孩子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

果然,我又有机会给她讲了春天的时候,大观园的少女们过饯花节,芒种过后,花神退位,姑娘们要给花神饯行,她们自己一大早起来,先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再用彩线啊、纱罗呀去系在树上、枝上,还有彩蝶翩翩……

顺便提一提薛宝钗如何嫁祸林黛玉,林黛玉如何伤感葬花,古时女子的一生大体有几种类型的命运;秋天的时候大观园里成立了海棠诗社,吃螃蟹、赏花、作诗——顺便摸出诗来读一读(现在方便,即便讲的时候手边没有纸质书,也可以用手机搜索出来读);孩子想当班干部的时候给她讲讲探春管理大观园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有它在当下的timing, 如果时机不对,我也学会了放弃和继续等待。低幼阶段的孩子,可能以点来讨论、锻炼更加多元化、多角度的灵活思维,比一上来就要结构化、框架化更容易。

我的选择是,比起“准确”记忆字义、词义甚至文章本来的主题思想,更注重孩子能了解这是古人在他们那个时代环境下的想法,不必一定继承或者认同,可以有距离感地辩证看待。

 

「03」

父母如触角,孩子如头脑


前面提到家庭作为小环境要创造机遇,“遇到”古文。我在走路、开车、做家务时经常会一边听些东西,听播客、听书、听优质的朗诵类节目。

有一天我在听《汉文帝赐南越王赵佗书》, Dora 跑过来问这是什么。我想了想这篇文章略复杂,先不推荐了,不如告诉她,我听的这个节目里有一些声音非常好听的人讲故事、唱歌。

然后我选了一首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朗诵给她听,听完我问她,好听吗?她说,好听的。我说这是“词”,古人的流行歌曲,就像你们现在唱《孤勇者》一样,在当时很流行,不过这首词特别厉害,现在也很多人都会唱。我搜给你听啊。于是给她搜了王菲唱的《但愿人长久》,她很喜欢,自己就唱会了。

但她也会有自己的喜好和主观选择,比如现在给孩子讲故事的主播也很多,她经常不同系列的故事会选中不同的主播。虽然她并不知道按照主播声音、背景音乐、故事编排等层面去分析,但她说出的理由大概是这几类,我都会尊重她自己的感受。

我会跟她说,在你的道路上,妈妈只是触角,我找到好玩的东西就分享给你,你要自己去判断,自己做选择,你是你自己的头脑。

最后,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个限制,都对应着一个自由。

双语和国际学校的孩子学习古文的时间虽然少了,但没有标准答案的限制也是一大自由。我们家长可以发挥的空间更大,把我们自己的社会经验、认知能力融入到对古文的辩证理解中去,让孩子在一开始就以开放的姿态、辩证的立场去畅游古文。

另一大优势是,孩子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他们天然就可以进行对比,体验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思维模式、社会伦理等,最终我们落脚点在孩子思维和人格的养成,而不是一城一池的多寡。

— END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