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熊孩子的秘笈:一本教父母如何对小小孩说话的指导手册

前阵子带着孩子在爷爷奶奶家小住了半个月,密集目睹了老人家“随意化”的带娃方式,他们说的话非常有意思,总结下来很简单,就是:“这个不可以,那个也不可以,你闹?哦哦哦,都可以、什么都可以!”

文 | Sumin  图 | pinterest


前阵子带着孩子在爷爷奶奶家小住了半个月,密集目睹了老人家“随意化”的带娃方式,他们说的话非常有意思,总结下来很简单,就是:“这个不可以,那个也不可以,你闹?哦哦哦,都可以、什么都可以!”

看看周围,日常在公园、商场,也可以注意到各色的对“娃”弹琴:奶奶说要回家了,孙子就是扒着游乐设施不肯走;妈妈给孩子喂食物,“恐吓”拒吃的孩子说,再不吃下次不带你出来了……不一而足。这些场景虽然习以为常,但稍加细想就知道是不对劲儿的。

都说育儿也是育己,面对复杂程度不断升级的小人儿,大人该如何装备自己呢?语言是尤为重要的一环,那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重要媒介。如何使用这一工具,才能事半功倍,而不是给自己挖坑呢?

中国读者可能对《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How to Talk So Kids Will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下称“如何说”)不陌生,而《如何说宝贝才会听:与2至7岁孩子的相处和沟通之道》(How to Talk so Little KidsWill Listen: A Survival Guide to Life with Children Ages 2-7,下称“How to Talk”)一书的中文版才刚面世,我看的还是kindle的英文版本。

《如何说宝贝才会听:与2至7岁孩子的相处和沟通之道》

How to Talk so Little KidsWill Listen: 

A Survival Guide to Life with Children Ages 2-7

作者:[美]乔安娜·法伯 [美]茱莉·金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译者:王茜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如何说》是美国家庭教育十大畅销书之一,长居《纽约时报》亲子类畅销书排行榜,出版20多年长销不衰,已经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开花。《How to Talk》则是专注在与2-7岁小年龄段孩子的沟通上。

Terrible Two已经是育儿界家喻户晓的概念了,作者还提到:truculent(好斗的)three-year-olds, ferocious four-year-olds, foolhardy five-year-olds,self-centered six-year-olds, and the occasional semi-civilized seven-year-olds……每个形容词都很触目惊心哪。中国人也常说“三岁四岁讨人嫌,五岁六岁万人烦,七岁八岁狗都嫌”。

看来,不论中外,如何对待2-7岁的“熊孩子”绝对是个严肃命题。在他们还未完全懂得、理解并遵行社会通行规则的年纪,父母的“嘴上功夫”无疑需要修炼。

(▲两位作者小时候的照片)

“How to Talk”一书共有Joanna Faber和Julie King两位作者,而Joanna Faber正是《如何说》作者Adele Faber的女儿。从Adele为女儿Joanna的书所写的前言中得知,她是看着女儿和Julie长大的。从她们分别只有六个月和十个月大时,Julie和Joanna就相互认识了,现在分别都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住在美国东西海岸两边。Julie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后来又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拿了法学博士学位。不过,她从1995年以来就一直从事和父母有关的工作了。她主持研讨会,并向学校、非营利组织和家长团体提供家长教育(parent education)。Joanna是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硕士。她在一线教书十年,为Adele的《如何说》一书贡献了她在课堂上的宝贵经验。Joanna在全国各地讲授沟通技巧,并根据她妈妈的工作和自己作为家长和教育者的经验开展讲习班。

来看这本书的家长,最想知道的答案就是:我要怎样,孩子才会听话照做?这也是全书两大部分中,第二部分所直接回答的。作者选取了2-7岁孩子最容易“搞事”的15种情况,比如吃饭大战、撒谎、整理玩具等,一一分析给出答案。

而更大篇幅的第一部分,基本都是在帮助父母学习如何处理孩子们的复杂感受。虽然第二部分看起来更加直接、实用,但当我耐心看完第一部分,发现它更新了我对管教孩子的很多认知,可以说是做好第二部分的基础。

处理小情绪的N种方式

首先学到的一点,也是我认为本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孩子们的情绪。扪心自问,接纳孩子积极正面的感受固然毫无难度,但反之,对他们的负面感受就没那么容易接纳了,我们本能上想要纠正孩子,甚至恨不得这些麻烦的情绪马上消失。所以,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要和自己的第一反应角力的事情。

工具箱对此,作者提供了一个工具箱:分别是,用语言、用写下来的办法、用艺术、用想象力、用安静的关心——来承认和接纳小孩子的情绪。

01 使用语言

让我最受益匪浅的,是关于使用语言这一工具。

还是用一个书中的小例子。

当孩子说:“我讨厌Jimmy,我再也不要跟他一起玩了!”

爸爸妈妈请不要再说:“你肯定还是会跟他一起玩的呀。Jimmy可是你最好的朋友啦。我们不要用‘讨厌’这么严重的词了!”

试试看这么说:“喔,看起来你现在很生Jimmy的气呀。”或是:“Jimmy做的事实在惹你生气了。”

其实很多爸妈已经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了。而我从书里新学到的,是我们这么做的深层意义。

用语言接纳孩子的情绪,避免他们情绪的崩溃或反弹,当然是最直接的效用。此外,要知道,小小孩不同于成年人,甚至不同于那些上小学的孩子们,他们几乎还没怎么被社会化,也不太懂得成人世界的逻辑。大人在用语言肯定他们情绪的同时,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教他们为不同的情绪命名了。慢慢地,你就给孩子建造起一个重要的词汇库,里头都是各色各样描述感受的词语,孩子自然会练习使用。当ta可以喊出“我很烦”,而不是用咬人、踢凳子、或打人的方式来表达,你绝对会感受到成功的巨大喜悦。

02 运用想象力

 除了语言,我觉得最好玩的工具是运用想象力。

如果你正在开车,孩子却哭闹着要吃糖,车上也并没有糖。但孩子不肯接受现实,通常父母就会开始讲述吃糖对牙齿怎么不好的大道理,孩子怎么会听?哭得更厉害,甚至捂住耳朵不要听说教。

是啊,糖多好吃呀,比米饭好吃多了,甜滋滋的,能天天吃糖该多好!所谓的想象力工具,就是开始和孩子一起幻想吃糖吧!把那夸张的场景描述出来,可以是一个糖果屋,甚至一整个糖果世界,你们可以尽情地享用……

03 写下来

另一款超实用工具,则是“写下来”。

都遇到过在商场、超市,孩子“消地光”,大哭大闹“要挟”大人为ta购买某件物品这种丢人的时刻吧?和孩子一起把这件物品写在愿望清单上,很可能就有效避免一次灾难,同时也不至于到溺爱小孩的程度。

当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点,比如:虽然有时候我们也很想接纳孩子的情绪,却还是忍不住要补一句“可是”,一说“可是”,基本也就破功了,孩子可以很敏感地get到:“可是”代表爸爸妈妈没有真心地接纳他们。怎么办呢?可以试试以“问题是…”的说法来取而代之。

 

如何避免只有反效果的唠叨、命令、威胁?

我们做父母的,面对自己无止尽的提醒、唠叨、劝诱、要求,也难免觉得腻烦和无趣。反过来看看孩子,他们生活的真相是:整天都在被父母告知要做这个、做那个。他们会有什么感觉呢?毫无疑问,只会诱发逆反心理。

工具箱对此,作者给出的工具箱是:来点好玩儿的、提供选择、让孩子主导、提供必要信息、用一个词或一个动作来表达、描述你看到了什么、描述你感受到什么、写张便条、不带侮辱性质地直接采取行动。

这些都很值得学习,也蛮让人眼花缭乱。挑几个我觉得新颖的说说。

01 提供选项

所谓的提供选项,举个例子:

当你想让孩子上车,但ta并不配合,与其很凶地说“上车!”不如试试:“你想带玩具,还是带点儿零食在路上啊?”只是需要注意,不要把选择变成威胁,确保两个选项都是开心的事。“你可以现在跟我走,或是选择一个人留在这里被野狗咬。你自己选吧!”不是这个意思。

02 让孩子主导

让孩子主导也很了不起。作为家长,可以决定孩子要做的事,但至于怎么做,则可以让孩子决定细节。

作者举了个例子,以前她常常为了穿不穿外套和孩子争论不休。

与五岁儿子的日常:

“天很冷,你得穿外套。”

“不要,不冷。”

“冷的!”

后来想到什么办法呢?就是画一张温度计的图,标识出不同温度对应的服装,比如温度多少的时候,需要外套,多少的时候,需要手套,几度穿T恤……她当时花了一小时来画这张图,但非常值得!至此以后,儿子就是weathermaster了,不用再要求他穿这个穿那个,反而每次都会问他,去看看我们画的温度计,让他来告诉妈妈该穿什么。孩子非常乐在其中。

03 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动作

至于用一个词语(必须是名词,因为动词就很像是生硬的命令了)或一个动作,看似简单,背后也有道理。

假设在教室上课现场,面对凌乱的椅子,你可能很想说:“你们又没有把椅子归位,说了多少遍了?我们可没有请仆人帮我们。”这其实含有“孩子们很懒,不考虑别人”的暗示。而当你只说“椅子”二字,则只是指出了问题,孩子们会很愿意去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这已经不只是一个工具了,而是一整个不同的态度。

关于惩戒

书中也谈到用更和平、有效的方式来取代惩罚,让我对“管教”一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当孩子淘气、闯祸,我们通常觉得要给他们一点教训。现代的家长不常直接用“惩罚”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natural consequences”或是“logical consequences”。

真正的natural consequences不是我们“给”孩子的。至于logical consequences,logic这个词本身很主观。假设我一贯强调上课不能迟到,但你还是迟到,我可能觉得把你锁在教室外面很符合逻辑,或者更好一点的做法是,迟到几分钟,锁在外面几分钟。

对孩子来说,得到所谓的“consequences”或“punishments”,只不过是同一件事情的两张皮。总之就是让孩子不好受,以期达到下次不再犯的目的。——本书将一切这类行为称为惩罚。

当作者询问在场的父母:你们还记得自己作为孩子被惩罚时的感受吗?惩罚措施会帮助你改变坏行为吗?

一位家长的反馈是:不会的!做坏事太有趣了,被揍完全值得!另一位家长则说:我因为想去朋友家sleepover撒了谎,我学到的是:下次撒谎撒得更加天衣无缝——我非常狡猾!还有一位preschool的老师说:被关在角落time-out的孩子,每周都是他们几张面孔。他们不会因此改变态度的。

作者总结:虽然惩罚可能在当下颇有成效,但同时导致许多陷阱,比如:

·如果你决定用惩罚解决一个问题,而惩罚力度不够严酷,那你就等于把自己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需要不断使用越来越严厉的惩罚方式。

·惩罚本身不直指核心问题。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因为不太懂得怎么与同伴交往而咬人,然后受到惩罚,但惩罚之后,他还是没有获得良好的社交能力。

·即便惩罚措施的确能制止错误行为,但这个胜利可能带来一个很高昂的代价。被严厉惩罚的孩子会发展出其他的问题,比如,对其他孩子恐惧、胆怯或是带有侵略性。

·最后,我们施与的惩罚,也会成为孩子们将来处理生活中冲突的样板。我们必须问自己,我们是否愿意看到他们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的手足或是同侪?

等等。

对于孩子的管教,现在还支持体罚的父母已经很少了,但其他形式的惩罚措施仍随处可见。这本书让我看到,原来惩罚的背后有那么多潜在的威胁,选择教训的方式,有那么多维度可以思考。

工具箱既然不要惩罚,那什么才是更和平有效的办法?第一,强烈地表达你的感受。第二,告诉孩子弥补错误的办法。第三,提供选项。

第四,不带侮辱地采取行动。

第五,想解决办法。暴风雨当下过去之后,邀请你的孩子和你一起坐下来。首先,肯定他的情绪,接纳之。然后,描述问题所在。再者,询问他有什么点子。然后,决定哪个点子是你们双方都喜欢的。最后,尝试。行不通怎么办?回去想更多的点子!

我的几点感触

通过无数场的父母、教师工作坊,以及本身的理论知识,作者们收获了许多颇具创意的真知灼见,是我很难在一篇文章中穷尽的,这里就不做更多剧透了。下面谈谈我读完这本书的几点感触。

 

第一,正如本书一开始所引用的一句话所言:“A person’s a person, nomatter how small!”( Horton the Elephant (Dr. Seuss) )虽然这是写给父母如何与小小孩“斗智斗勇”的一本手册,但处处体现出尊重孩子的精神。大人说这样的话,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只有设身处地才能体会到,很多时候,孩子并非“无理取闹”。

小孩子对事物的感受特别敏锐,完全不亚于大人,但不同于我们,他们词汇匮乏,表达能力很弱。要知道,语言的表达本身就是很成人化和社会化的一件事。理解了这一点,很多方法就自然跳出来了。Ta不会说,你帮ta说,ta的“心结”一下子就解开了,情绪也就不成为一个问题。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地真正长大成人,成为懂得了解自己为何人、懂得自己如何感受的成年人。

 

第二,这是一本将爱与界限结合得很不错的书。在育儿大类的书中,很容易立场先行,进而分化成鲜明的两派,似乎爱与规则,自由与界限,是天生不能融合的。

浏览全书的目录,“tools”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了。有时候会觉得工具多到眼花缭乱,实际操作中,也不太可能在一团混乱中取出书本或kindle,翻阅查找答案再对症下药。哪有那个时间?是的,这是现实。

但我看到的是,作者尽可能地呈现那么多实用工具,并没有期望我们每一次都能以幽默、好玩、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拆弹、卸雷。作者往往在穷尽各种工具之后来一句“take action without insult”——如果试了你能想到的办法,还是没什么用,那还是得采取必要的行动。

假设孩子在公园里就是一直扔小石头不肯停下来,你已经尝试了多种“工具”,那么你最后可以说:“我要带你回家了。我不希望任何人别石头砸到,哪怕是一块小小的石头。”

孩子总要通过这样的时刻,明白规则、明白底线。

 

第三,作者有着未来的视角,不只是立足于解决2-7岁小娃娃的吵闹问题,她们的“工具”影响深远。

比如在谈到“采取行动”这一终极工具时,作者剖析:这并不是一种惩罚,它的出发点恰恰是出于保护。还是上面第二点讲到的例子,如果不把孩子带离公园,他可能被石头所伤,或是伤到别人,这和为了让他难受以下次不再犯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作者说,如果将来孩子的朋友总是借钱、借东西却不按时归还,甚至不还,我们希望孩子怎么应对呢?当然不希望他满脑袋都是一些以牙还牙的惩罚措施,比如拿走对方值钱的东西;而是希望他能够想办法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也能保护好自己。“车子还回来总有问题,我觉得这样让我很不舒服,我不能再借给你车了,我刚修好呢。如果你能付修车的钱我会很赞赏的。”

能说出这样的话,是需要从小练习的,爸妈就是他们重要的学习对象。

 

第四,本书对读者没有不切实际的要求,我们不是完美的父母,但作者鼓励我们坚持,因为就如上文提到的,看这本书很容易觉得:花样经太多,记不住。

 

作者说:养孩子就好比一个闹哄哄的大马戏团,孩子的确是很耗大人精力的,小小孩更是格外让人精疲力尽。但是,如果我们最终很累却很高兴,总比大家都很累但各个都易怒急躁,要强得多。这些工具确实会有帮助,并且让事情变得更为简单。

除了当下有帮助,让事情变简单之外,等到孩子大了,他们会越来越能自控,尤其是他们在更幼小的时候就练习过自己做决定、自己为行为负责等等“招数”,就更是如此。

 

第五,书中有专门的章节讲到对自闭症患儿和有感统问题孩子冲突的处理方式,对家有特殊宝贝的家长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小宝库。

附本书目录

Part I: The Essential ToolboxChapter One: Tools for Handling Emotions…What’s All the Fuss about Feelings? – When kids don’t feel right, they can’tbehave rightChapter Two: Tools for Engaging Cooperation…Feelings Schmeelings, She Has to Brush Her Teeth – Getting kids to do what theyhave to doChapter Three: Tools for Resolving Conflict…Avoiding Combat on the Home Front – Replacing punishment with more peaceful,effective solutionsChapter Four: Tools for Praise andAppreciation… Not All Odes Are Equal – Ways to praise that will help, nothinder

Chapter Five: Tools for Kids Who AreDifferently Wired… Will This Work with My Kid? – Modifications for kids withautism and sensory issues

Chapter Five and a Quarter: The Basics… YouCan’t Talk Your Way Out of These –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tools won’t work

 

Part II: The Tools in Action

1: Food Fights – The Battle at the KitchenTable

2: Morning Madness – Escaping the IntenseGravitational Pull of Your Home

3: Sibling Rivalry – Give the Baby Back!

4: Shopping with Children – Mayhem at theMarket

5: Lies – Kids and the CreativeInterpretation of Reality

6: Parents Have Feelings, Too

7: Tattling – Snitches and Whistle-Blowers

8: Cleanup – The Dirtiest Word

9: Doctor’s Orders – Medicine, Shots, BloodDraws, and Other Horrors

10: Shy Kids – Fear of Friendly Folks

11: Little Runaways – Kids Who Take Off inthe Parking Lot and Other Public Places

12: Hitting, Pinching, Poking, Punching,Pushing – I Barely Touched Him!

13: Sleep – The Holy Grail

14: When Parents Get Angry!

15: Troubleshooting – When the Tools Don’t Work

更多精彩内容,建议阅读原书。

 

Sumin
六年媒体从业经验,新上任的全职妈妈。和女儿搭伴,探索小家庭的新模式,期待转换轨道的自己能活出无束缚的精彩。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