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高口碑黑马学校,何以吸引博士高知家庭、海外回流、公立转轨纷纷转学?

从见证创校至今,我们渐渐发现,昆山狄邦华曜学校(原上海华二昆山)可谓一匹“黑马”——

创校三年,通过家长圈的好口碑,从全国各地汇集了一大批高知家庭。他们有的从海外回国,有的毕业于国内顶尖名校;有的孩子从美高回流,有的从体制内学校毅然转轨,最终相聚在此。

最近,我们也认识了两组高知家庭。他们接受过国内一流教育、也在顶尖公司工作,孩子却从体制内学校“出走”,选择了一条全新教育路径与课程体系。

其中——

从温州北大新世纪附属学校转学的Peter,父母皆出自复旦大学。孩子在这里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爱与学习体验,人生轨迹因此改变。

从复旦二附中9年级转学的Moyan,父母亦是复旦校友,早早定下教育路径的他们,有让我们看到了目标坚定、不再焦虑的孩子应有的样貌。

他们是如何选择的?从公立学校转到国际化学校,狄邦华曜对学生的过渡期提供了哪些帮助?带着种种好奇,我们与这两组家庭,以及狄邦华曜的初中部校长,展开了一场深度交流。

 

1

“在这里感受到的温暖和爱,  会照亮他前进的路”


与Peter妈妈对话的过程,让我们所有人都红了眼眶。

首先聊起为什么会跳出体制内教育,从温州远赴昆山,来到这么一所国际化新校。

Peter妈妈毫不避讳地说:“Peter其实有轻微的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公立学校高强度的学习节奏与教学方式,并不是Peter爸妈的满意选择。

Peter爸妈是复旦大学的校友,在他们的认知中,教育应当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焰,充满他们,而绝非灌输。

一次机缘巧合,经由一位剑桥大学毕业好友的介绍,Peter妈妈第一次知道了狄邦华曜。

“学校的硬件首先是最有说服力的。”Peter妈妈回忆:“其次是被当时接待我的招生老师所打动,她所传达的真诚态度,与这所学校的气质是一致的。”

那么入学之后,学校是否满足了Peter妈妈的期待?

事实上,Peter妈妈回忆,开学初期还是有些顾虑的。比如之前在公立学校,书本、作业都是统一可见的,但在国际学校,课件、教材大多在电脑上呈现,看不着教材。另外,Peter的语言能力、计算机操作水平等各方面都不禁让她有些担心。

而谈及Peter的“特殊情况”,在新学校是否能够完全适应,Peter妈妈的回答也是让我们感触颇深。

Peter有一位学霸姐姐,以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专业最佳毕业生的身份毕业,现任职于美国范德堡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对ADHD的治疗颇有研究。

姐姐的帮助,为Peter妈妈注入一些底气。“Peter属于比较沉静的孩子。入学后,我就将他的情况邮件向学校的学习帮助办公室说明,希望学校会给他一些帮助和支持。”

后来的结果证明,在狄邦华曜,家长的担心与困惑是可解的。

“记得Peter之前的数学老师,来自加拿大的马老师,在任教之后给每一位孩子的家长都发了邮件。介绍自己的学历、背景等信息,还附上了这学期的教学大纲。”

Peter妈妈说起这件事,声音还是透着惊喜,“今年新任教的张老师也非常好,在课外亦给予了Peter很大的帮助。课余Peter请教问题,她从不敷衍,总是循循善诱,耐心讲解”

让Peter妈妈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个星光璀璨的夜晚~老师和Peter完成课后辅导后,相伴走出校门。他们开心地笑着,聊着,走着…。

Peter妈妈说她霎那间便湿了眼眶,“爱是没有任何界限的。如果他能拥抱全世界,即使拥抱的姿势笨拙一些又有什么关系?”

在狄邦华曜,老师们真正做到了和孩子们亦师亦友,共同成长,实属难得。

更让我们感动的是Peter妈妈分享的一则细节——

每年我们都会问孩子说:“你有什么梦想吗?”、“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想要从事什么工作”,Peter都会说“我还没想好,我再想想”。

但今年,Peter非常肯定地告诉我:“我想清楚了,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数学老师,像我的老师帮助我一样去帮助其他孩子”。

学校综合楼,很多特色课程(包括陶艺课、对外汉语课等等)会在此进行

所谓人世间“大的不朽”和“小的不朽”,我们一般人很难做到前者,但后者便是多年以后还有人牵挂你、想念你、想长大以后成为你的模样。所以,我真的是很感激狄邦华曜的老师们。

这样的一番话,是对老师的最高评价,也是对狄邦华曜的最大肯定。Peter妈妈对学校的认可通过她回忆的细节向我们传达,也通过语言感染到了我们。

“我们真的是对狄邦华曜的未来充满信心!Peter在这里感受到的温暖和爱,一定会照亮他前进的路。”

 

2

“当同龄孩子还在提分,  他已经开始探索未来的职业方向”


无独有偶,上学期新转来的Moyan,爸妈也是复旦校友。

而与Moyan妈妈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目标明晰、路线明确的家庭,可以有多不焦虑。

Moyan是在9年级转学的,在此之前,他就读于复旦二附中,也算是上海的老牌强校了。

为什么选择在初三转轨?Moyan妈妈说,“我们很早就决定让他走美高路线。之前让他在公立学校念书,主要是把基础知识的框架搭好、搭牢,然后9年级恰好对应美高的高一,所以转学的时机就在今年了。”

Moyan妈妈是典型的高知家长,在复旦大学硕博连读后,赴美担任约翰霍普金斯研究学者。她的教育理念极具前瞻性,也值得各位家长借鉴了解。

关于择校,Moyan妈妈把着三道关:

  • 办学资质
  • 校园设施
  • 课程体系

对Moyan妈妈来说,孩子能够在接下来的高中阶段享受完整、丰富的校园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她之前的探校过程中,发现上海有不少国际学校只有高中部,也就意味着办学规模小,校园设施也相对简陋,有些甚至只有培训机构资质。

从课程体系来说,Moyan妈妈早早定下了AP方向。于是三种因素一结合,拥有K-12学制、能够在学籍上做到无缝衔接的狄邦华曜学校便成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完美选项。

那么,狄邦华曜是否满足了她的要求与期待?Moyan妈妈对我们说:“Moyan很喜欢狄邦华曜的体验式学习与灵活的考核方式,转学以来,没花多久就已经适应。最重要的是,他变得自信、快乐了许多。”

Moyan是一个非常喜欢踢足球的孩子,但因为疫情与学业的压力,导致他根本没有时间运动。

来到狄邦华曜之后,丰富的学校社团以及纳入课表内的Life Block等课外活动设置,不但让Moyan恢复了每周踢足球的状态,还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更多不同的活动。

另一方面,让Moyan妈妈感到欣慰的是,孩子的目标感更强了。狄邦华曜的校内升学指导体系从学生7年级就开始介入,从早期职业探索开始启迪学生,并帮助衔接初高中的过渡。

“Moyan在这里实际上是获得了一个更好的平台,有了更清晰的路径规划。”Moyan妈妈对我们说,“当同龄的孩子还在想着要如何将成绩提高几分,把名次往前靠几名时,Moyan已经开始在规划未来想要修读的专业了。”

14岁的Moyan,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正在考量经济和其他理工科专业。

学校晚自习(19:00-21:00)的学习氛围,学者们围着老师答疑解惑

作为国内一流学府培养出来的人才,Moyan妈妈对于孩子的教育初心便是身心健康。

“之前在复旦念书、任教,看到过太多学生迷茫甚至抑郁的状态了。大学时的心理问题爆发,其实都是源于初高中阶段的长期压抑。”

这就对应了Moyan妈妈在择校中对于校园体验这一项的重视。她认为,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度过高中生活,不以学习作为生活的全部,是未来正常学习生活的基础所在。

其次,便是不随波逐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国际化教育建立全球化视野。所以,现在的Moyan,正在这条健康的教育路线上稳步前进着。

 

3

充分体验、精准分层、硬核师资,狄邦华曜的个性化“组合拳”


为了多一重视角,我们也与狄邦华曜的初中部校长黄茂法先生聊了聊。

黄校长自己就是中美教育的亲历者,从事教学及管理工作24 年,曾先后在温州中学、温州外国语学校、温州肯恩大学、美国肯恩大学等担任教学管理职务。

对应Peter和Moyan妈妈的讲述,黄校长与我们分享了学校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

No experience, no experiences.

不充分经历,哪来的经验积累?

“我们今年其实从上海不少第一梯队国际学校转来的学生,他们告诉我,不想让自己高中最美好的时光局限在一栋教学楼里。”黄校长说,“只有当孩子在体验中学习与成长,才有可能探索并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就好比每个职业领域当中都有细分,想往美术发展的孩子,也要探索自己到底是想学漫画、国画,还是其他。”

所以,狄邦华曜给予孩子充分空间去体验各式各样的学科、项目、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渐缩小范围,从而集中在自己擅长、感兴趣的领域。

一方面是校园体验,另一方面——也是家长格外关心的部分——学校如何保障从不同教育体系转来的学生,都能够适应这里的学习?

在此前的专题中,我们曾经介绍过狄邦华曜细致的学术分层体系。据黄校长介绍,在这学期开始,又有了进一步的升级——

“今年初中部在学术分层上一共分了四层——CP、CPA、ECP和ECPI,比去年多一层。目前采用学术分层的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不同学科分层的标准不同,且会根据老师的课堂观察、评价以及学生的成绩表现表现在一学年中进行两次大调整,以及一些微调。”

就拿英语学科来说, CP和CPA层级的班级会以ESL课程为主,当孩子掌握了CPA所有的知识之后,就需要开始学习英语母语者的学习内容。因此,在ECP层级的学习则主要聚焦英语文学,ECPI则要求更高。

学期调整时,学校主要会从学生和老师两方的角度考量层级的调整。从学生的角度,学生需要提供考试成绩、课堂展示等项目,如果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层级确实“吃不饱”了,则可以往更高阶的调整。

而在老师的角度,则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者的结合。形成性评价指的是老师日常的课堂教学以及孩子们做的项目。孩子在每个学期至少会完成20-30个不同程度的作业,包括一些简单的习题、难度大一些的项目或是测试等;终结性评价则包括期终项目作业、期末考试卷,约占总成绩比例的10-15%。

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也难怪无论是体制内教育、国际学校,还是美高回流的学生,都能够更容易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

不光体系完备,“硬件”也是狄邦华曜的强项。——对于CP和CPA的课程班级,学校采取一位导师搭配一位助教的双师课堂教学方式。助教方面,也都是以学科背景为基础要求,且多是海外名校留学背景的“硬核团队”。

毫不夸张地说,能拥有如此灵活的学科分层体系、如此强大的资源配套,不仅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甚至都有点“奢侈”了。也难怪黄校长说,来到狄邦华曜的孩子一定会有适应期,但最后都能快速适应。

“未来是一个VUCA的世界——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学校就是要找到教育的无限可能性,来帮助孩子应对这样的未来。”采访的最后,黄校长说。

这也恰好呼应了狄邦华曜的愿景与使命——成就每一位学子,由非凡而卓越。我们相信,在这样的一所真正的校园当中,每一位学生都会像Peter、Moyan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发展道路。

 

狄邦华曜校园开放日

4月15日,狄邦华曜校园开放日

深入了解学术&育人体系

一贯制校园介绍

分站式学部讲解

学者代表零距离交流

感兴趣的家长欢迎报名,实地探访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