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家带口探了国内N所国际学校,我为什么最后哪家都没选?

又到择校季,很多家长开始焦虑寝食不安,作为过来人,我特别理解那种“被放油锅里慢火煎”的感觉。

跟大多数父母一样,我曾经觉得自己儿子天赋异禀,必须找最好的小学,在最高的平台托上最顶的云端。

所以儿子在幼儿园中班我就开始找小学,参加北京天津的各种“学校展会”,然后对感兴趣的学校挨个进行实地考察,海选出几个比较有兴趣的再拉着先生进行“回头看”二次三次考察,没少花心思,6年后的今天,我还清晰地记得我们最后锁定的三家:北京的京西,天津惠灵顿和高村黑利博瑞,拖先生带娃儿去参观了好几次。

最后哪家都没有选。

文 | 索菲亚 图|豆瓣电影


1. 学校离家近真香

“小学的孩子充足的睡眠和家长陪伴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不是太差就好。” 2006年圣诞节爷爷奶奶来小住,看我为择校焦头烂额,觉得特不可思议,不咸不淡地说。

也就是这一句让我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当时我们工作手忙脚乱,家里完全靠我嫂子和妈妈俩人全职打理,平时陪孩子时间已经弥足珍贵,再浪费时间在路上不是得不偿失,简直就是犯傻啊!

现在想起来爷奶真是无比睿智,简简单单一句话就帮我们做了最明智的选择,给了儿子一个完美的童年。

2007年3月,朋友让我陪她去参加离我家走路15分钟的一个私立学校开放日,我毫不犹豫就去了,结果是她没看中,我两周后报名缴费。

当年8月,7岁的哥哥成了一名光荣的小学生,给我长达一年多艰难择校旅程画上了句号。

我没有选择任何一所我花费一年多时间心力,一而再再而三拜访的学校,而是就近入学到了原本没有特别印象的私立小学。

后来,当我悠然地拉着儿女的手,走在回家路上,看着因高峰被堵的家长心烦气躁按喇叭的时候,总是心情特好(幸灾乐祸)地拐进甜品店,吃个雪糕甜甜圈庆幸当年我们正确的选择。

小学和幼儿园需要家长参与的事情其实都不少,每个季度结课家长展示日、中秋团员日、秋季绘画写生日、年末戏剧表演…俩妹妹幼儿园也就近在家门口。

所以三个孩子的学校活动、家长会等,先生和我一次都没缺席过。我还参与了幼儿园六一运动会和春节家庭舞蹈,虽然女儿怕羞不动,我还坚持了本色演出,绝对是出勤率最高的家长。

因为开车10分钟我们就能从公司到学校或幼儿园,先生和我总能安排出一个人能出席,幸运的时候俩人还能同时参加。

我觉得小学基本是性格习惯培养阶段,纯学术东西并不多,所以才会出现许多10来岁孩子完成高中大学甚至读研读博的情况。

那不因为他们是天才,而是牺牲了其他成长过程只“捞干货”的结果,有些孩子在1-2个月内都可以把小学全年课本学完,所以大可不必太在意小学校的学术分数排名情况。

距离近带来的好处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密切互动深度参与孩子成长不仅让亲子关系升华,孩子们因为被看见、被重视,而变得自信平和容易沟通。

我们也因为愿意承担家长责任,及时跟进老师的反馈而得到学校老师认可,让家校沟通更顺畅。

2. 给孩子选学校,就像给孩子“选对象”

设想一下,给孩子找学校,对于家长而言,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跟给孩子“找对象”也差不多——合适不合适的,得先过家长的法眼才可以。什么是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呢?双方文化、价值观的契合度。

我觉得其实家庭也好,学校也好,双方文化理念的契合度高很重要,即有益于日常沟通,也会让孩子们清楚自己的方向,不会因为学校教育和家长期待差异大而不知所措。

学校的校训,基本能反映其理念是否适合自己,同时在学校开放日的时候,认真观察在校学生的言谈举止状态,也能看出是否跟自己的家庭文化契合。

当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所私立小学,就是因为开放日参观的时候,第一眼看到学校理念“在本校,发现你自己”, 仿佛一下子说出我心里话,因为我一直坚信只有做真正自己,将来才能有更大机率感受幸福;

有些学生被安排来引导家长,我问了一个大概8-9岁的围着条幅的小女孩洗手间在哪里,她站得笔直面带微笑自信而大方:“您沿着这里往前直行100米左右,洗手间就在右边,女洗手间在后边,就是那栋粉色的房子。”

到了洗手间我忍不住回头看,那个小女孩也在看着我,还微笑着挥挥手表示放心。

那一刻我觉得如果我的孩子也能这样大方得体,就足够了。整个参观我的心情都很舒适,感觉气场很合,我还是比较相信直觉的,所以毫不犹豫给哥哥报了名。

3. 课业这个问题,大多数家长爱莫能助

2020年2月,哥哥小学三年级寒假期间,我们在泰国休假,然后被疫情滞留无法回国,焦虑等待国门开放航班恢复一阵子后,我们索性彻底放弃,开始游历世界,经过泰国、丹麦、哥伦比亚、多米尼加来到墨西哥。

2021年9月开学季,孩子被当地美国学校录取,在离开校园1年9个月后,开始了与国内不同的国际学校生活。

国外的国际学校课程主要以课题方式出现,比较倾向于实用,作业质量靠学生自觉。

比如5年级的哥哥,和2年级的姐姐,很多课题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年龄原因,涉及深度和广度有差别,所以常常是哥哥彻夜不眠查找资料,姐姐写了三两句话就安然上床入睡。

他们也从来没有“背单词,写句子”之类的重复或硬性作业,单词都是在读书和写文章的过程中学的。

家长辅导孩子的难度也增加。

比如哥哥现在一个课题是跟同学成立公司,要设计产品设立公司愿景计划、合计成本以及回收期限盈利目标等等,然后要在由老师和家长组成的股东面前展示拉资金,这个项目就是成人做起来也有一定难度,所以大部分家长很难帮到孩子(好事)。

因为没有黑纸白字的考试卷,更没有具体分数,如果家长传统保守,这些会让他们没有安全感甚至焦虑,这种情绪最终都会转嫁到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困扰。

所以国际学校并不适合所有家庭和孩子。

4. 国内的国际学校,是我见过最贵的

在丹麦,王子就读的寄宿贵族学校一年也不过7-8万,而国内一沾到国际或双语的学校,基本20万起步。

当年我放弃国内国际学校一个没说出口的原因,就是囊中羞涩,一年25万起,三个娃儿近百万,就是把我们累倒吐血也难维持。

贵的原因不仅因为学术,更因为:要在中国设立一个原滋原味外国校园,不但很多硬件标准高,师资甚至管理人员也基本全进口。

例如在丹麦,一个收银员的月工资2万人民币,你要把她请到中国来,不但工资要高于本国标准,还要提供他们全家住房、交通、医疗和孩子们国际学校费用,这成本增加的可能不止十倍二十倍,如果是有经验专业教师,那又是多少钱呢?

所以如果一个家庭需要“费尽洪荒之力”支付学费就应该三思,毕竟一个家庭除了孩子上学还需要很多其他生活费用的,把全家消费重心放到孩子身上容易对孩子产生过高期待,一旦孩子达不到就容易产生矛盾甚至怨恨:“花了这么多钱你却不争气…““都是为了你…”

Jordan peterson 在他的《人生12法则》中第五条:不要让孩子做会让你讨厌他们的事情。(好书推荐《人生12法则,混世解药》)。

如果你能预料到某件事情有可能将来让你讨厌,甚至怨恨自己的孩子,现在就不要给这种可能发生的机会,包括每天开车两小时接送,包括把家庭大部分收入花在孩子学费上,而把他们推动成为“吞金兽”……

哥哥非常喜欢我们为他选的学校,先生和我也因为花费比预期少很多,而松了口气,对孩子越看越顺眼,只要有时间,周末全家就去北京天津的博物馆科学馆开阔眼界,秋季去各地看枫叶体验祖国大好河山,还觉得怎么花都花不完省下的学费,好像孩子上了小学赚钱了似的。

因为, “省下的,就是赚到的。”

5.家长是否有“主动权”,取决于学校是否开明

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不容易,因为没有任何一所学校是完美的。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自己孩子很了解,并有比较清晰的规划,不完全放手于学校,那学校是否有相对开明的态度,愿意倾听家长心声就很重要。

起码孩子班主任应该容易沟通,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所谓的不完美。

哥哥入读的是寄宿学校,走读生每天晚上20:00才下晚自习,也许有家长很高兴孩子由老师带着完成作业,不用陪读,可我们并不喜欢这么小的孩子花这么长时间在学校。

更希望他能跟我们一起吃晚饭,有自由时间发呆,或打球、下围棋,发展自己的爱好。

于是我就跟老师沟通,可以每周三不上晚自习;

周末的时候,哥哥要去北京练球,有时候参加比赛,作业就成了巨大的压力,有阵子,我很可怜劳累了一天的孩子到家还要写作业到深夜,就替他写。

很快班主任找我谈话,说有困难可以提出来,代写作业会对孩子产生不好影响,让我很羞愧,也意识到这样做更是对老师劳动的不尊重,后来跟老师沟通我们的想法:

只要孩子养成认真听讲用心思考的习惯,我们不希望他在小学阶段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在死记硬背和刷题上,最后老师欣然同意:如果孩子平时上课都学会了、考试成绩不下降,周末作业可以不做。

这样一来哥哥积极性立增,上课更认真,还学会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效率大大提升,以至于后来的周末都能敞开心扉畅玩,没写过作业。

所以,跟老师勤沟通,坦诚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理解和帮助,会让孩子的就学之路更顺利。

毕竟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真心希望孩子好,跟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几乎没有什么问题是平等真诚沟通解决不了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进入好的学校,好的大学并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尤其是那些可能真的不善于学习书本的孩子,与其费尽心力财力推着他拼命去挤明知上不去的独木桥,牺牲了本该一起成长美妙亲子时光,不如多给些留白,让他们从容成长,发现其他的兴趣爱好,成为一个充实而完整的人。

我的大儿子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从小就是学渣,大家对他的要求基本就是别捣乱就行,熬到高中毕业就开始工作,调咖啡做披萨,然后又做到厨师,做得一手好西餐、甜点,从来不愁找不到工作,薪水也超过同龄办公室小白领,离校几年反而找到了自己兴趣所在,一有空就捧着厚厚的烹饪书看,还开始计划着攒钱到法国或意大利餐饮学校继续进修。

谁能说他的人生就比读过大学,甚至出国留学的人差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