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留学,选公立还是私立?看完这3个家庭的真实经历再决定

今天,一个朋友突然问我关于申请国内国际学校的事情。但是,对话的第一句问的却是:“去哪个国家读大学好”。

绕了半天,我才明白他的意图——孩子上初三,家长突然想送他去国外念大学,觉得应该先上个国际学校,可是对国际学校、非体制教育又一片空白,一点点概念也没有。

而初三这个时间点,最早申请明年入读10年级,对他这样完全没准备的家长来说,真的太晚了。这也太想当然、太没有准备了。

教育与择校,最怕的就是打没有准备之仗。

文、采 | Beth   编 | Daisy 图 | Pexels

来到加拿大之后,我最近接触了三个家庭,听到了三个完全不同的关于教育的故事,很有意思。

家庭一:

六年前,爸爸以留学生的身份来到加拿大读master,妻子和两个孩子一起跟了过来,哥哥三岁,妹妹刚出生。读书、拿身份都还算顺利,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在加拿大定居下来了。先生一人工作,妻子做起了全职妈妈。

夫妻二人很传统,很想让孩子多学习中国文化、对中国多一些认同感,但是又舍不得每年暑假加拿大舒适宜人的气候,便放弃了很多移民家庭暑假带孩子回国“补文化、补中文”这一环节。

一转眼,妹妹也上小学了。两个孩子都在本地的公立小学读书,课程轻松,学校注重全人教育。在外人看来,这日子已经不错了。

可偏偏赶上了疫情,本就对加拿大“玩中学”的方式有些“水土不服”的夫妻俩开始不满意了。不满意网课更加缓慢的教学节奏,觉得孩子学不到真材实料的知识。夫妻俩对疫情又格外紧张,疫情缓和后,依然不肯送孩子回学校上课,这网课一上就是一年多。

两个人沉不住气了!突然念起了国内公立教育的好——抓得紧,学得扎实,可以补上缺失的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数学也要好好学扎实才好。再说,国内疫情管控得好,安全,不用再提心吊胆地不敢出门。

一旦放开了心思开始憧憬,加拿大的日子完全没法过了。

国内是遍地外卖,而加国是做不完的一日三餐,苦不堪言,偏偏又怎么也吃不惯汉堡、三明治;国内人人努力奋斗、积极向上,不加个班都觉得愧对人生,而在加国,只有悠哉游哉的慢生活。

思前想后,夫妻俩终于决定打道回府了。

在那么多留学生奔赴海外寻求更好的教育时,这对夫妻可谓是逆流而行。

家庭二:

这也是一个移民家庭。一家三口定居在加拿大之前,女儿在国内念到公立小学4年级。到了加拿大,进入公立学校念5年级。先生是做生意的,中国、加拿大两头跑。

由于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孩子到了加拿大后,一直觉得公立学校教育进度缓慢,吃不饱。

父母在教育上是很用心的人,于是研究加拿大的顶级私立学校,研究公立学校的精英班,研究IB体系的学校,但依然觉得不满意——所教授的知识太少、太慢,用一个词形容——“空”,空得让人焦虑。

再快乐的教育也解决不了内容“空”这个问题。于是这对父母顶着疫情,毅然把女儿送去了寄宿美高。

家庭三:

夫妻二人早在九几年就双双奔赴美国读书,曾在美国好几个城市工作过,最终在加拿大扎下了根,生下了一儿一女——纯正的二代移民。儿子今年10年级,女儿8年级,均就读于公立学校。

在和这对夫妻聊天时,能感觉到他们对本地的公立教育特别的淡定。不知是不是因为在北美生活的时间久了,再加上夫妻俩自己就是北美教育体系的过来人,更加理解这边的教育风格。亦或者,拼搏了这么多年后,选择定居在加拿大,本就没有过多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当然,他们并不是完全的放养。读高中的哥哥每周有很多的课外活动,给低年级的孩子辅导英语,周末专门跑到多伦多市中心去参加职业体验活动,其他常规的体育活动自不用说。算下来,日程也是满满的。

加拿大的公立教育即使被很多新移民诟病,嫌学得慢(主要的参考内容多集中在数理化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总体水平还是很不错的。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为孩子提供他们需要的额外支持,只要肯努力,上个本地的好大学(通常是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麦吉尔大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对夫妻在教育这件事上想得非常透彻。

父母要做的就是根据安全性、生活便利性、族裔构成选择合适的居住城市(这对夫妻就经历了好几次搬迁),然后挑选心仪的社区(主要是看家庭的工作性质与平均收入水平),孩子就在这个社区的公立学校一路成长起来。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当问到这对双职工二人组,平时除了工作都做些什么?他们立刻打开了话匣子:夏天去看三文鱼洄游,约上朋友去湖边的度假小屋,秋天看红叶,冬天去滑冰滑雪。平日里,在后院种种菜,虽然收成马马虎虎,但有点收获就会很开心。周末全家去参加教会活动,他们都已经“受洗”过了。

这里的生活虽然慢,但是很充实。

听了他们的故事,我突然觉得,身在异乡的他们,已不再是异乡客,而是从容地生活在这个第二故乡。

听完这三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觉吗?单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把日子过顺了,不焦虑生活的父母,也不大可能去焦虑孩子的教育。

来加拿大之前,我就一直听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说法是,加拿大公立教育的好是公认的,大学升学率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培养得好。另一种说法是,加拿大公立教育远远不够,公立教育不是以上大学为目标,而是培养出素质合格的公民。想考好大学,必须要进顶级私校,抓得紧、学得多。

对于一开始只关注于从国内申请加拿大私校的大多数家长来说,自是没有此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困惑。那些从国内公立转到加拿大公立的孩子的家长们,因为满足于两种公立体系之间质的飞跃,大多也不会去关注加拿大公校私校云里雾里的各种说法。

然而不幸同时听到两种声音的我,简直被截然相反的信息折磨得不知所措。毕竟我给孩子选择了这里的公立学校,而她又是从国内的国际学校出来的。

当见到不同的家庭,了解到他们对教育、尤其是加拿大公立教育的不同态度时,我隐隐地感觉到:所谓教育的不适应,更多的是生活上、观念上还没有融入加拿大这个对大家来说“全新”的社会。

第一个家庭的夫妻俩虽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六年,但是观念完全没有转变过来。人在加拿大,心里却总惦记国内的种种好。疫情当下,也没有想着如何在疫情中把日子过得尽量正常、稳定,总是怀抱着不行就撤的想法。脑袋里自然也就总拿他们的第二故乡和祖国比。这比来比去,终归事事都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好。

第二个家庭的孩子感觉和经历与很多国内过来的留学生比较相似,从国内短平快、稳准狠的教育模式中切换到加拿大看似散漫的公民教育模式中,不适应是非常正常的感受。

大家经常爱吐槽数学,几年级了还在学那么简单的知识。不光国内公立学校过来的学生有这种感觉与抱怨,连我女儿这样从国内国际学校转过来的都会说,他们的数学课还在学她小学学过的东西。

但是大家通常不太说的是那些软技能,比如阅读、写作、表达等等。因为很难衡量,无法比较,或者家长压根就没关心过。

这种情况下,可不就只有奔着主打学术牌的私立学校吗!

但是,就此多补充一句,除了第二个家庭中的父母,我确实也听到另有家长吐槽顶级私立学校,嫌那里的数学教得依然很慢!

我身边有个孩子在英国读顶级私立中学的妈妈,看她日常晒出来的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其实上课、学习成绩少之又少,更多精彩的是孩子在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来到加拿大这些日子,我也渐渐意识到老外对“活动”或者说运动的热爱。不论谁见到女儿,都会随口问一句,你喜欢什么运动?

对他们来说,学知识只是学校的一部分,和同龄人一起参加活动,看起来似乎才是更重要的事。而我们的同胞家长们,则比较喜欢只拿学业来评判学校或者教育的好坏。

那自然水土不服,和当地的价值观无法吻合上了。

第三个家庭一看就是融入得很好的一个家庭。夫妻二人对加拿大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非常熟悉,从衣食住行,到四时度假休闲,甚至如何处理交通罚单,上法庭和法官理论减免罚单。

把自己真正当成社会的一份子,安心生活,自然也就欣然接受政府提供给孩子的标准教育。事情本就是这样运作的,还去琢磨什么额外的教育资源呢?

父母淡定,孩子踏踏实实,认真自律,谁也没什么可焦虑的。反正努力就有大学读(加拿大没有高考,据说进大学压力真的不大),实在不愿意念书,读个college反而更容易找工作。

这话不光出自当地移民之口,有从国内公立转到加拿大公立学校的家长也这么说过。

当然,不可否认,经济因素也是在公立私立之间做出选择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地孩子读公立学校是全免费的,私立则至少三万加币起步。投入产出比这笔账大家都会算。

听完了这几个家庭的故事,你支持公立还是私立?反正我的心里已经大致有答案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