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该拼“家庭教育力”了!|菁kids创始人对谈博士后爸爸精华

​整编 |  JESSIE   编辑 | 饶清   图 | PX

“双减”政策落地了,课外培训整顿、补课严打、学而思转课风波、好未来股价一路下挫,一夜之间家长、资本、培训机构都深刻感受到了“双减”的力度和决心,政策的连锁反应让所有人都不淡定了。

撇开这些纷扰的声音,冷静地审视,当你为孩子无缝链接补习班时,当你关心成绩大过于孩子本身时,你自以为的“教育”就真的是教育吗?

回到教育的本质,父母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持续一生的。也许父母需要做的恐怕不是盲目向外寻求教育,而是向内修炼一种“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力。

我们将父母这种能力界定为“家庭教育力”。如何才能习得这种能力呢?菁kids创始人Toni,在上周六远程连线了美国东海岸国际教育专家、理工科博士后爸爸程毅博士,一起探索了父母的“家庭教育力”。

上周六Toni和程博士的连麦活动, 持续两个半小时

Toni是菁kids创始人兼出版人,也是True Run Media联合创始人,她更是一个家有中美混血高中生的反焦虑创业妈妈。从事国际教育行业近20年,主持操办了数次年度菁kids国际学校博览会及不计其数的教育沙龙活动,与来自各行各业的对国际教育求知若渴的上万名家长密切接触,深聊择校观、教育观。

程毅是俩娃的爸爸,是美国东海岸的国际教育专家、跨国公司研发科学家、国际教育专栏作家,和她的太太刘晓博士在2016年开始通过“美国双博士爸妈”公众号自媒体撰文,自此笔耕不辍,这对双博士爸妈坚持输出优质教育观点和先进教育理念,就在今年出版了《家是另一个学校》一书,总结了12种家庭教育的能力,帮助忙碌而焦虑的家长们,静下心来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

 

下文我们将Toni和程博士持续两个半小时的连麦对谈精华,分享如下。

Q:养孩子和读博士究竟哪一个更难?

A:养娃难多了!

@程毅:

别看我是博士,但不论从工作量还是从周期上来看,我觉得都是养孩子更难。养孩子要养到他18岁上大学,读博士六年时间就可以读完。

比如我博士研究的都是一些没有生命的无机物材料,研究对象永远不会改变,但是养孩子不一样,孩子是一个有机体,而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发生变化,你需要不断地去调整自己跟孩子相处。

因为我太太是教育学博士,所以我以前在教育孩遇到问题的时候,我都会说老婆这个问题该怎么做。如果我太太说不知道,我会说你是教育博士,关于教育难道你不是应该无所不知吗。她说那可不是,很多东西对于她来说也是第一次。

所以我觉得教育很复杂,很多知识书本上学不到,特别是与人交往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Toni:

有一句话叫,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的力量。意思就是说,养育孩子是一件特别漫长又不容易的事。

 

Q:家长们如何做到从容和不焦虑?

A:成为“园丁型父母”,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

@程毅:

母亲往往是比较焦虑的那一个,爸爸可能比较忙,帮孩子做决定很多情况下是妈妈。如果孩子走得不顺利,母亲很容易把这种内疚放到自己身上。在美国华人圈很多成功人士认为父母不光自己要很成功,孩子也要很成功,我觉得这给孩子和父母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孩子的生活是孩子的,我的生活是我的。我能做到就是成为园丁型的父母,保证他成长的环境,给他提供基本的需求。他如果有能力的话,我给他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我认为做到这些就足够了。

@Toni:

如果我对孩子成长过程有了过多追求,就非常容易产生愧疚感。就好像你把孩子当成了一个项目去运作,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企图心、争胜心。我们在日常育儿中要非常小心这一点。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做这件事究竟是我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还是我认为孩子应该做的。

我对我的孩子并没有奢求,我没有名校情节,我不苛求孩子突然基因变异成一个天才,我更在意的是他有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而且更关注他是否到30岁的时候还是身心健康的,我更期待的是孩子知道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有好奇心有探索的能力。

我遇到过从藤校回来的实习生,他的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甚至比不上一个高中生。一个藤校学历,并不能让你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有面对这个世界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走得长远。

孩子的一生是否幸福是一个长久的事情,它不在于今天的成绩好不好,几年之后是否能上藤校,如果能把眼光放得长远的话,我觉得父母的焦虑就会变得很少。

 

Q: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A:家是另一个学校,家长和孩子共同进步。

@程毅:

成功的家庭教育,一个是教,还有一个是育。教,用英文来讲是 teaching,是从上而下私塾先生那种教的形式。而育,是cultivate,是做园丁型父母,但是现在大家更多地注重“教”,而不是“育”。

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种教育应该是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长,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的书取名《家是另外一个学校》。

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不过当我们在做父母的时候,已经做过一次孩子了,所以原生家庭中有很多东西让我们印象很深刻,你可以去试错,但是遇到事情先改变你自己,再帮助孩子开始他的改变。孩子遇到了问题也好、挑战也好都是一个成长的机会。

如果你愿意跟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话,你会成为更好的父母,也可以拥有较更好的亲子关系。

 

Q: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A:从小尊重,The connection is everything。

@Toni:

如果你从小尊重孩子,让他知道可以跟你无话不谈,那么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就不用担心了。我跟我的女儿可以做到无话不谈。比如今天我要直播,我会提前告诉她,她问你会谈到我吗?我说你介不介意我谈到你?她说我不介意。

为什么我会问这句话,因为在她上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郑重其事地说,妈妈你stop writing about me。我先生很厉害,他说我理解你有你的权利,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自己的故事,但是你也要理解跟你之间的关系也是妈妈的人生,她有权利写关于她的人生。在这个强大的逻辑下,她败下阵来说,OK,如果写的话你提前跟我交流。

如果你的孩子还小,学会从今天尊重他,跟他平等交流。如果你孩子已经到了青春期,学会从今天开始跟他平等交流,然后学会用他的眼睛看事情。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是天下最正常的事情,如果所有的孩子不叛逆,人类就不会向前发展了,所以你应该很高兴,我们都有一个叛逆的孩子。

@程毅:

青春期的孩子,会打游戏打通宵,有时候孩子还会非常情绪化,会做一些比较离谱的事情,对未来的预见性很差,因为孩子的脑前额叶皮质层还没有发育完全。但是我们家长的发育完全了,所以很多家长就认为你要听我的,孩子不一定愿意。

教育学家瑞塔. 皮尔森(Rita Pierson)说过,the connection is everything。

当一个好老师给一个学生上课时,这个老师如果不能跟学生建立这种connection,他是没有办法教好这个课的。学生如果不是打从心里面喜欢这个老师,也没有办法学得好,connection很重要,特别是从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可,所以爸爸妈妈要把脑前叶皮质层借给孩子用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要让他愿意借你的,而不是你一直唠唠叨叨。

 

Q:什么是好的国际教育?

A:学会用外国人能听得懂的语言和逻辑,传播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程毅:

国际教育从它的起源来看,其实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的孩子到了欠发达地区或者是殖民地上学问题而办的教育。

从历史来看,这本身很有价值,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西方教育一些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国际教育给了孩子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公民的精神,这点是非常好的。

因为在如今的趋势下,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跳出自己的思维圈,跳出自己固有的局限去看待问题,我觉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国际教育是不是适合大量的中国孩子要看不同国家的情况,也要看不同家庭对教育的诉求。

首先我觉得选择国际教育前,应该对它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期望值。国际化并不仅仅是外语好能出国,这些是表层的东西。

曾国俊老师曾经说过,你最终的目的是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和逻辑去讲自己的故事。那么国际化也是一样,最重要的是我们用外国人能够理解和听得懂的语言和逻辑,去传播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另外,我们说全球化的视野,对于孩子来说是什么呢?就是你要去知道世界上更多其他国家地方的事情。所以国际教育并不是高大上的词儿,反而是关注边缘,真正的国际化就是如此,边缘问题、边缘群体。

@Toni:

关于国际教育实质很多人有误解,认为国际教育是贵的教育,或者它就是西方的教育,真的不是这样,尤其在这些历史最悠久的国际学校,他更强调的是孩子是否真正能够成长为关心社会、关心整个人类发展的人。

我特别认同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一定会进一步融合这样的观点。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中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吸引到中国,这都是非常棒的现象,语言是一个起点,我更倾向于全球交流合作,特别是文化教育上的交流合作,我觉得是可以共赢的。

Q:海外留学能获得什么样的体验?

A:留学是加速成长的过程,也是兼容和融合多种文化的过程。

@程毅:

留学给我的人生带来很大改变,包括遇到我的另一半。我认为一个孩子离开了父母才能真正的成长,所以无非是离开地远一点还是近一点。

首先,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加速成长的过程。因为我一直相信孩子只有真正离开了父母,他才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其次,父母都希望孩子有更大平台、更多机会、更好发展,给孩子国际化体验,看不同的世界,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见世面”,这样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我觉得这很有意义。

再次,在留学过程中,在一个异国他乡的文化当中,语言生活上的融入可以让你学会从多角度多文化多层面看问题。兼听则明,你可以学会透过现象发挥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留学还有个益处,到了任何一个别的国家,你代表的就是中国,所以到了海外其实更有这种民族自豪感,因为你就成了一个行走的文化大使。当然东西方文化存在非常多的差异,就取决于我们怎么吸收,怎么兼容和融合。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