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高达40万、脱产补习,升学备考产业链是利是弊?|菁观察

​备考有必要,科学备考更有必要。
花上40万让孩子脱产补习,这是极端个例。整个备考产业链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国际化教育的认知偏差。国际化教育,不是择优教育;国际化教育,不是国际化学校特权;国际化教育,是全人教育;中国的国际化教育,最最重要的是中文母语教育。

文 | 念念   编 | 饶清   图 | Px 

 

开学了,意味着新一轮的升学择校也即将启动。

升学择校打怪路上,为了通过学校的入学考试,“备考”是一个常见且引人注目的话题。

“某某牛娃裸考,并在大几百人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顺利升入知名中学国际部”。这样的“旧闻”发生在四五年前,还算大有人在,如今这样的成功案例却越来越少,当然,这也跟大家都不敢轻易去裸考有关。

如今的备考新闻,更多的是“学校门口数家备考机构争相发传单招揽考生”,更有甚者,备考机构打包出售的课程中既包含了备考刷题,也包含进入学校之后的“跟进”辅导和培训,可谓是服务齐全的“备考产业链”。

除了备考机构,部分家长的备考选择也走向极端,除了少则四五万,多则四五十万的备考费用,还有家长为了考进名校让孩子脱产备考的情形,可谓是“用力过猛”。

往往备考服务,多为从公立转轨到私立的学生提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备考这件事?

先亮出本文的基本态度,备考有必要。只不过当我们在备考时,往往会因为太过注重考试本身,而忘记了考试的最终目的——让孩子接受真正的国际化教育,让孩子真正受益于国际化教育。

如果我们只看到了考试本身,只是想以考试的思维去获取、衡量国际化教育,这必然就是一场对于国际化教育的误读。

备考有必要吗?都在考什么?

从市面上提供的备考服务来看,主要是为三种入学考试提供培训:

最常见也最通用是MAPCAT4测试

MAP(Measures of Academic Progress)是美国西北测评协会(NWEA)根据美国教学大纲CCSS标准制定的,显示孩子同比全球同年级学生的学术水平。

MAP考试分为语言运用、阅读、数学和科学4大科目考试适用于K-12年级,全球有146个国家和地区会使用MAP测评体系来检测学生的学术能力,这其中既包括美国的绝大多数学校,也包括国内使用IB、AP课程的国际学校、国际化学校。

CAT4(Cognitive Abilities Test 4th Edition,认知能力测试第四版)由英国的GL Assessment公司开发,是英国教育中常用的认知能力测试,更偏重推理,即文字推理能力、数字推理能力、图形推理能力、空间推理能力。通过CAT4测试显示的学术水平可以成为一种参考,去预测英式高中课程IGCSE和A Level的某些科目成绩。

除了以上常见的两种,还有一类入学考试会采用自主命题的形式。考试会侧重于英语和数学能力。数学测试偏难,比学龄高一到两个年级的难度,甚至会出现大学数学水平的试题。

在过往的文章中我们提到过,在深圳,小升初以及初升高是转轨的高峰期。想要转轨的家长和学生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学校的笔试内容都与他们在公立体系中获得知识大相径庭。

首先,无论是偏重美式教育的学校采用的MAP学术水平测评,还是偏英式教育学校所采用的CAT4认知能力测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英语能力是完成测试的基本能力。

这里的英语能力不止是英语语言的考试(词汇、语法),毕竟在公立学校中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必修课,这里的英语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英语看得懂并解得出数学题、科学题、图形推理题、逻辑推理题等上述两项学业测试内容。

虽然公立学校也教授英语,但仍然是把英语本身当成一门学科在学习语言知识,而运用英语完成其他学科的测试,这是对出身公立学校考生的最大挑战。

其次,因公立、国际两种教育模式不同而产生的挑战还远不止如此。

在小升初阶段,公立小学五年级(或六年级)的学生去申请国际化学校初中(一般是六年级)的学位时,他们可能会面临“科学”(即生物、物理、化学)这个科目的考试,这对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科学教育的公立学生来说,对科学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这是临时突然增加的巨大挑战,于是只能在短时间内高强度补习。

从这些方面来看,对于择优录取的国际化学校而言,从公立转轨国际,备考(无论是通过个人还是机构)都有其必要性。

无论是根据MAP或者CAT4测试成绩,对具体科目进行辅导,还是找到自主命题学校的往年真题进行备考,这些准备势必会让学生的考试分数有所提升。

“备考产业链”背后,

对国际化教育的误读

备考有必要,科学备考更有必要。

不过当备考成为一个“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上如果从业者对国际化教育存在认知偏差,再利用家长的名校情结,那必然就失去了科学备考之初心,就会出现如开篇提及的高达四十万元、让孩子脱产备考的极端案例。

备考产业链,从提供升学建议,到为考生测试成绩,并根据成绩进行不同科目的辅导,再到笔试通过之后的面试指导,后续为考入名校高中的学生继续提供不同科目的课外辅导的“一条龙”服务。

这样的备考服务不止在深圳,北京、上海也有K12升学择校机构在提供备考服务。

那么,“备考产业链”对国际化教育有什么认知偏差呢?

 

1)国际化教育就是“越英文越国际”?

从上文对MAP和CAT4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这两种测试本来是为母语为英语的学生而设计的学业水平测试,被应用到中国的国际化学校中,则是将英语作为衡量标准去测评一个母语为中文的学生。

这样的倾向导致英语成为绝对被重视和强调的学习能力,这种绝对化的重视进而将中文的学习挤压到边缘。

与这种现象相一致的,还有我所了解和咨询到的非常具有深圳特色的备考建议和“指导”。对于中国籍学生来说,机构顾问认为他们能选择的国际(化)学校是分三六九等的。

“上上策”可以是换一个小国家的国籍,毫无压力地进入某些外籍学校——这意味着与中文教育彻底绝缘;

居中的策略则是选一个在双语教育中更偏重英文教育的国际化学校;

”最不好“的那类,则是中英文并重的“双语学校”。

当问到为什么双语学校不在优先考虑范围内,我们只得到一个非常含糊的回答——双语学校的教育不太国际。

我们也把疑惑直率地抛给一家长:为何要在孩子中文学习不好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偏重英文的国际化学校而不是双语学校。该家长也认为国际化教育中,英文就是比中文更重要。

“双语学校”在深圳地区的尴尬地位,与北京、上海双语学校势头正盛、一位难求的趋势恰好相反。

国际化教育与英文教育绝对等同吗?

越重视英文就越“国际”吗?

这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2)国际化教育是换条赛道继续考试?

备考的重点是什么?

对许多家长和学生来说,不仅“要考”,还要“考得上”,而且考进去之后重点还是“继续考”。

为了让孩子考上,家长接受了备考机构以“服务包”的形式提供的“一条龙”服务。服务包以至少五十次课程(每次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不等)打包出售,对于提前一年准备考试的孩子来说,他们至少在一年中每周都要接受辅导,如果准备时间更短,那备考压力将会更繁重。

以备考为重心,准备考国际化高中的初中学生,从初一开始准备,初二便去参加考试摸底,考得上正好节省一年时间,直接升高中,考不上回来之后再有重点地接受辅导。对备考的盲目热心让一些家长甚至忘记了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在与深圳某国际化学校招生官的交谈中,他曾提到这样一个极端案例,为了让孩子考进深圳的某所名校国际化高中,一家长先把初中在读的孩子的学位转到惠州一学校,然后又让孩子接受备考机构的培训,在家完全脱产备考深圳的学校。

为了考进高中而牺牲了初中的学校教育,万一考不上呢?

我们身边的确就有家长提起这样的真实案例,教育不可逆,这种对孩子和整个家庭带来的伤害巨大而无法弥补。

而即使孩子考进了知名国际高中,不少家长依然选择了备考机构提供的入校后续课外辅导服务。为什么?因为在高手如云的名校高中,如果孩子不补课就会被“落下”。在好不容易考进的名校高中里,为了通过国际课程考试,学校仍然是一周一考的高强度的“洋高考”筹备模式。

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教育?

备考机构的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只是不应该利用家长的名校情结,传播错误的观念。

另外,家长的名校情结也乃人之常情。考入名校,从来打的是有备之战,需要科学规划。如何辨别机构的备考服务,那自然是考验家长的理念和价值观。

所以,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国际化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是什么?

国际化教育,不是“择优教育”

如果我们把国际化教育放在一个狭隘的语境下,即提供国际课程学习的国际化学校,那么从国际学校历史发端,是为境外人士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国际化教育绝不是以考试择优的教育理念,更不会以成绩来评判“优生”或“差生”。

国际化教育,不是国际化学校特权

我们似乎习惯了一提到国际化教育,就觉得是西方国家外来的教育,或者是需要高价购买的国际化学校教育。其实我们的公立教育,在教学模式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就拿上海来举例,上海的基础教育水平一度排在世界第一,并被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所瞩目。

所以,国际化教育并不是国际化学校的特权,国际化学校里也有“应试”和“洋高考”,公立学校里也有全人教育和素质教育。

国际化教育,是全人教育

我们也可以说,国际化教育不是只强调一方面的教育,而是强调全面的全人教育;不是单纯追求“学术”或“英语”等学科能力,而是强调学术、艺术、运动的全面发展。

国际化教育,最重要的是母语教育

在北京和上海,双语学校备受家长推崇和追捧,反应的是家长希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孩子既能“走出去”,又能“回得来”。在前文中,提及深圳的双语被认为不够“国际化”,反映的则是对国际化教育的认知偏差。

我在跟很多旅居国外的友人聊起这个,都会给到同样的反馈:用外国人能听懂的语言和逻辑,传播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走出国门,无论国籍如何改变,不变的是中国人的脸,是一个行走在民间的中国文化大使。

所以国际化教育,一定不是英文好、能出国、考名校。换言之,国际化教育最重要的是反而是母语教育。

而这也就是目前大多数双语学校努力的方向,强调中英双语背后的中西方文化、两种语言思维,以及作为中国人立足世界、具备全球视野的同时,也有中华文化的涵养及认同。

正所谓“无问西东”,才是中国的国际化教育的本质。

以上也只是对国际化教育的内涵做简单总结,业界有很多类似探讨。

家长作为备考机构的买方,先理解国际化教育的本质,再去辨别备考机构提供的服务,做到有的放矢,才不至于被“名校情结”挟持,成为备考产业链下的教育牺牲品;而机构作为备考服务提供方,同样需要理解国际化教育的本质,保持住初心,为家长和孩子提供真正有帮助的备考服务。

 

-En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