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国际学校“迁徙”加拿大,我成为了一名陪读妈妈

每年的开学季,也是很多家庭和孩子们大迁徙的季节。离开国内选择出国留学的,从一个国家换到另一个国家的,还有在国内不同学校之间、体系之间切换的。每个家庭都在奔着更好的教育。

可到底什么是更好的教育呢?哪里的教育才是更好的?

文 | Beth 编 | Yuan
图 | 网络

日历悄悄地翻到十月,我与女儿来到加拿大已经一个月了。我们放弃了北京优质的国际学校,来到了加拿大安省大多伦多地区,选择了这里的一所的公立学校,还住进了学区房。

女儿的好几个同学今年都选择了去英国读寄宿学校,有顶级男校,也有优秀女校。看着英国古老的城堡似的校园建筑,心里很是羡慕,毕竟,文化底蕴深厚的英国是我当初给孩子选择留学目的地时的首选。

我在加拿大的朋友,放着当地优质的公立学校不念,嫌太轻松,送孩子去了美国读寄宿高中。看着他们满满一后备箱的行李,我突然在想,他们这到底是图的什么呢?

还有从国内公立学校到美国私立学校读了一年的孩子,因为父母觉得私立学校小留学生太多,校风不好,又从私立杀回美国公立学校。

一位已经定居加拿大多年的朋友,心心念念地只想回国,就为了给孩子更扎实的基础教育,用她的话说,这边的快乐教育实在是接受不了。

想起女儿以前就读的学校,新加入的家长自我介绍“大家好,我们已经在北京换过三所学校了……”

我身边还有很多家庭,正在规划转学、留学的路上。

感觉整个养育孩子的朋友圈都在乾坤大挪移。

Part 1  准备留学

到底该去哪儿?

我的孩子从小就读于北京某国际学校。从小学起,每年身边都有同学陆陆续续出国读书,从五升六开始,留学离开的孩子越来越多。

我们选择七升八时出国读书,也同大多数父母的想法一致,尽早让孩子到国外接触纯正的国外文化与生活,早适应以便为大学更好的融入做好铺垫。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心里也都明白,自己出国读书,只是早晚的事。

直到真正开始着手留学规划才发现,做这道选择题真的不可能不心慌、不手抖。

不把自己扔进信息的海洋努力挣扎求生一番,简直就不好意思说自己研究过留学,如果没经历过内心的纠结与彷徨,那就庆幸自己是个想得开(没心没肺)的家长吧。

一旦开始研究留学,一大串的问题就扑面而来——什么时候去?去哪个国家?寄宿还是走读?公立还是私立?选择城市还是郊区?要不要继续选择跟目前体系一样的学校?

而最考验家长心跳的则是这个终极问题——你做出的是正确的选择吗?

什么时候去?

每个国家的年级划分、学制阶段划分都不一样,这就意味着以阶段切换为入学点的时间也不一样。

美国高中从9年级开始,初中两年或者三年。八年级的入学名额通常会比较少,申请7年级会相对容易一些。

英国的学制比较复杂,通常留学入学的大三节点分别是:

  • 中学阶段lower secondary的第一年Year 7,相当于美制的6年级,中国小学6年级,11岁
  • 中学阶段lower secondary的最后一年Year 9,相当于美制的8年级,中国初二,13岁
  • 英国A-level起始的前一年Year 11或前两年,相当于美制的10年级,中国高一,16岁

加拿大西海岸BC省高中从8年级开始,而东部如安大略省高中则从9年级开始,通常提早一年两年申请小学也没问题。

去哪个国家?

这个应该是整个留学决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美国的高等教育及中学教育不仅选择众多,教育水平也一直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尤其是想让孩子爬藤的父母们,怎么可能不选择美国高中呢,可惜这几年政策对留学生不太友好。

英国无论是中学的GCSE还是最后两年的A-level(也称sixth form)都非常强调学生的学术成绩。强调规则与秩序,重视礼节与仪式也一直是英国教育的特色。

颜值控的父母们,光是看看那些城堡一样的教学楼就已经爱的不行不行的了,那简直就是哈利波特里霍格沃兹的翻版啊!

偏外向的美国和偏保守的英国无法直接评价优劣,只能看哪个环境更加适合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的性格吻合度比较高,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环境。

加拿大整体教育水平都很不错,资源分配也比较平均,给人感觉孩子们学的轻轻松松,然后大学升学率也不低。

寄宿还是走读?

身边去国外留学的孩子,几乎90%以上都选择寄宿学校。

在英国,年龄超过12岁的留学生只能选择私立寄宿学校;在美国,绝大多数读美初、美高的留学生会选择在学校寄宿或者选择寄宿家庭;在加拿大,虽然私立高中有走读和寄宿两种选项,但是绝大多数留学生家庭会选择让孩子在学校寄宿。

归根结底,寄宿制学校的种种好处越来越多的被宣扬。

如锻炼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全天候的浸润在学校的“社会”环境中能够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更多的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寄宿学校有专业的老师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理。

最后一点,也是最吸引人的,家长虽然免不了操心与惦念,但是基本可以踏踏实实的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放手不管了)直到大学。

我承认,当听到寄宿学校这些好处时,我也很动心。但是冷静下来后,隐隐感觉到心里丝丝的不舍,还有一份愧疚与不安。

《不可思议的青少年大脑》一书通过神经学的角度,剖析了青少年的大脑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一再强调,这一时期,家长作为青少年的主要养育者与陪伴者,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家长与青少年的亲密关系、沟通方式与技巧都将影响青少年成年后的行为举止,和对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方式。

这么重要的时期,家长怎么能够缺席呢?

不是说寄宿学校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很多孩子表示,自己在寄宿学校过的非常开心,挑战自己的同时找到了自己的爱好与方向,有着非常充实的社交生活,参与到了各种丰富的课外活动,交到了很好的朋友。

然而,BBC跨越33年拍摄的纪录片《寄宿学校:从男孩到男人》却偏偏剑走偏锋,向人们展示了英国顶级寄宿学校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虽然每个寄宿学生都很独立,但是内心深处,很多人渴望来自家人的亲密关系。很多学生通过交朋友来填补自己的情感缺失,但同时,他们也会让自己更具戒备心,小心翼翼的隐藏自己的弱点。

过分的独立与竞争并未让所有人收获快乐。反倒是家庭亲密关系的缺失给某些学生带来了长久的心理阴影,他们选择了不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菁kids 2021年的毕业生论坛上有一位毕业生代表曾经说到,她在高中最后一年课业最繁忙的时候,很少亲自下厨的妈妈专门为她做的可口饭菜给了她无限的温暖。

身边一位工作非常繁忙的妈妈曾经说,舍不得女儿们过早的离家出国求学,百忙中也要腾出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去了解她们学习的每一个点滴。她为了孩子,同步学习了SSAT词汇,就为了能亲身体会到,女儿到底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还有一位送了两个孩子去英国读寄宿学校的妈妈,凭着自己仅能停留半年的旅游签证,坚持留在英国,每周末把孩子们从学校接出来团聚。她说,只要有办法,就尽量待在英国多陪孩子们。

还有些家庭,为了让孩子既能接受到国外的良好教育,又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干脆早早做好移民规划,一家人在一起不离不弃。

所以,留学选择中的这么多问题,到底哪一个是每个家庭优先考虑的?答案只有自己最清楚。

当初我在给女儿做留学规划时,研究完这前三个问题之后,就已经有了基本的大方向了——我希望做个陪读妈妈,陪伴女儿一起走过大学前的日子。

我不要她现在就变得那么坚强,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只身一人奔赴异国他乡,一个人面对未知的学习与生活。

当然了,做出这样的决定是需要前提条件的。首先,妈妈要有时间,能陪得起,其次,孩子的性格是很大的决定因素。

有些外向的孩子很小就巴不得天天去别人家sleepover,找个夏令营也一定要全程住宿,不彻底放飞绝不罢休。这样的孩子在寄宿学校会适应的很快,通常也会非常喜欢寄宿学校。

有些家庭,父母工作都很繁忙,有自己追逐的事业,孩子从小便独立性很强,不过分依赖父母。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适应性强,父母不具备陪读的条件,或者说更倾向选择寄宿学校。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全家需要达成共识。毕竟,很多家庭因为陪读,从此夫妻天各一方,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

就这样,我选择了加拿大,因为有专门的陪读签证。找一所既可以走读又可以住宿的私立学校,把今后的选择权留在自己手里,想着就圆满。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