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推人、打人,你看懂他的“求救信号”了吗?

作为小龄孩子的父母,您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尴尬处境:
孩子跟其他的小朋友总是不能和睦相处,直接上手抢东西、推人、拍打别人是“家常便饭”,其他家长投来厌弃的目光,您不得不陪着笑脸跟对方赔不是;
跟孩子一起看了无数情绪控制的绘本,道理说破了嘴皮,现实中他依旧我行我素;
孩子在幼儿园里总是独来独往,不跟其他小朋友玩,连老师都拿他没有办法……
这些行为的出现,不能简单归因于先天,也未必会像大人们所以为的“长大了就好了”。孩子向父母发出的“求救信号”,你们真的看懂了吗?
 
为此,菁kids采访了专门针对情绪、社交方面遇到困扰的2-8岁儿童家庭提供一对一家庭支持的“光合作用教育”创始人张涓涓,她为我们提供了几个行之有效的游戏化方案,希望能为有这类困扰的父母们排忧解难。

文/张涓涓
编/Daisy
图/受访者提供、pexels

7岁男孩乐宝的妈妈最近有些心烦,甚至有些精神紧绷,一看到学校的号码打来电话,心里就“咯噔”一下。

一天,乐宝带着自己的挖沙工具下楼,在小区的沙坑里玩。玩了一会儿想去滑滑梯,就把挖沙工具放在沙坑里了。滑完滑梯回来接着挖沙,看见一个小女孩正拿着他的挖沙铲在玩,乐宝飞快地冲了过去,妈妈还没来得及拦住他,他已经一下子把小女孩推倒在沙坑里,小女孩摔得满头满脸全是沙子。

当时,女孩的爸爸就在旁边,他一边帮女孩掸落头上的沙子,脸上的表情已经流露出明显的不悦。乐宝妈妈赶紧上前道歉,关心女孩沙子进没进眼睛。一旁的乐宝居然去捡了一根大树枝朝女孩爸爸冲过来,女孩爸爸更不高兴了:“你这孩子怎么回事?还要跟我动手?”

乐宝不是第一次这样了,前一阵子他在学校也被投诉过。他带了一些贴纸去学校,课间休息时拿出贴纸来摆弄,旁边的同学只是扭头看了一眼他的贴纸,他伸手就把人家脸上抓了一道子。

乐宝妈妈已经跟乐宝反反复复谈了很多次,能讲的道理全讲了,该批评也批评,还带着他在家里练习过什么情况该怎么做,他练的时候都懂,可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控制不住。乐宝妈妈担心,再这样下去,乐宝很容易成为被排斥的对象,到底该怎么办?

像乐宝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常见的表现是:总是容易冲动,行动快于语言,直接上手抢东西、推人、拍打别人,很容易被幼儿园或学校的其他家长投诉。

家长一定反复和孩子讲过不能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后果,应该怎么做。孩子在平静的时候很明白事理,甚至在别人做得不对的时候,还指出来他为什么做得不对,但事到临头自己还是会这样做,道理明白但自己做不到。

他们并不是特殊儿童,不需要找专门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机构去干预,但他们也没有办法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或是小学的生活。

给孩子一遍一遍的重复讲该怎么做显然是没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道理,而是自我控制能力。孩子需要的不是“请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我明白该这样做,但我控制不住我自己,请帮帮我”。

对于大龄的孩子,脑发育更加成熟,可以从认知入手帮助孩子。对于8岁以下的孩子,游戏治疗是最有优势也是最主流的心理干预方式。张涓涓说,她们曾经尝试过仅对孩子进行游戏化心理支持,实践过程中发现家长有很强烈的意愿为了孩子的成长去学习、去改变,家长的“合力”无疑会让工作更有效。因此,在五年前,将模式确定为“家庭支持”,针对孩子与家长同时做工作,深度帮助家庭摆脱困扰。

“孩子所面临的情绪上的困扰,假如我们不在小龄阶段解决它的话,其实这件事会一直持续地困扰他。帮助孩子把心理上感受不好的干扰因素去掉,孩子就可以更健康地成长。几乎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有它先天的因素,也跟后天的养育有关。先天因素提供可能性,后天的养育把这个可能性变成现实。”张涓涓表示。

学龄前孩子通常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自控力训练,增强自控力最好的方法是大量的玩耍,这里指的不是玩电子游戏,也不是搭乐高,而是人际之间的游戏玩耍,特别是玩打闹游戏。

张涓涓系统地学习了美国的游戏治疗技术,“光合作用”的课程中除了经典的游戏治疗技术,还融入了大量的打闹游戏。

 

据张涓涓透露,最新的研究呈现出打闹游戏的积极意义(可参考美国东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Jeffery Burgdorf的相关研究),“光合作用”帮助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困扰的根本原因在于情绪。

孩子是如何玩打闹游戏的?孩子们不需要事先说好怎么玩而是直接开始,打闹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在高频的练习适应变化,持续的识别他人情绪状态,调控自己的行为,打闹游戏提供了最佳的情绪学习环境。

一些自控类的小游戏非常简单易操作,家长和孩子在家就能做,比如以下这几个:

穿越红外线

1、先把绳子的一头固定在椅子上,然后把绳子依次缠绕在各个地方,比如:门 把手、桌腿等,缠绕形成交错的“红外线网”。

2、在“红外线”的一端,放着被“红外啵啵”偷走的“宝物”,家长来扮演“红 外啵啵”守在“宝物”旁睡觉,孩子趁机穿越过去取回“宝物”。

看你笑不笑

两个人面对面注视对方,可以用各种方式逗对方笑,先笑的一方就输了。

慢动作

慢动作是指把游戏放慢来玩,表情和肢体动作要夸张。如果孩子看过《疯狂动物城》,一定会记得里面那只慢吞吞的树懒“闪电”,可以告诉孩子我们来用“闪电”的方式玩游戏。打闹游戏,比如:枕头大战,都可以用慢动作的方式来玩,只要表情和肢体动作足够夸张,会很有意思。

如果孩子已经6岁了,可以和孩子多玩一些策略类游戏,比如棋类游戏、卡牌游戏(两个人玩推荐SPOT IT,三个人及以上玩推荐德国心脏病,UNO)。大脑运用策略的能力与自我调控能力紧密相连,多玩策略游戏对于孩子增强自我控调能力有直接帮助。游戏过程中不需要指导孩子该怎么做,持续被指导会带来负面感受,孩子就不愿意继续玩了。

父母在玩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策略说出来,比如:“我真希望这时抽到2,这样我就能…”,或者“我得做个双3,双3能赢”,只说关于自己的,就像自言自语一样,通过这个过程,孩子就能够学习到如何运用策略。

游戏要让孩子多赢。孩子怕输是特别普遍的,如果孩子输了会情绪崩溃,多输并不会帮助孩子不怕输,而是需要拆分步骤,使孩子持续处于学习区,才能逐步解决怕输的问题。家长们要明确,当前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增强自控力,希望孩子更多地玩这类游戏,在游戏中多练习,就要尽量让孩子赢。

棋牌类游戏都有自己的规则,需要增强自控力的孩子往往是比较冲动的,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问孩子斗兽棋会不会玩?孩子张口就说,“会玩”!但玩着玩着发现孩子不清楚规则。

如果家长觉得不熟悉规则会影响游戏继续,可以这样做:“我好久没玩了,有点记不清这个怎么玩儿了,我得看看说明”,边看边念,就像念给自己听一样,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帮助孩子熟悉了规则。

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在生活中很容易冲动犯错,影响到他人,会受到更多的批评,有的还会被环境排斥。一定不要为了追求短期行为上的改变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如果形成了低自尊,随着年龄增长,即使冲动的行为减少了,但低自尊会伴随一生,这才是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和避免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