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追溯了7个成年人的择业动机,原来都藏在常被忽略的童年细节里!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句俗语生动地表现出了父母对于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而对于孩子职业上的启蒙,最早都是从家庭开始的。

 
德国从事儿童职业发展研究的学者舒伦伯格(SchlenbergJ.S)曾经指出,家庭环境在儿童成长早期就以一种可见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家庭职业意识的教育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受家庭具体职业环境的影响。家长,作为儿童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第一个窗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为了讨论职业教育这个话题,我们采访了身边来自不同国家的、现已为人父母的同事们,让他们回忆一下自己如今的职业选择是否与父母当时从事的职业有关,又有哪些童年的记忆影响了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除此之外,这些父母身上的故事,对我们抚养下一代又具备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呢?

文/晓潼
编/Daisy
图/pexels、unsplash

这篇文章中的采访对象们的家庭职业故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派系”:

“子承父业”系

 
妈妈是金牌销售,现在我也走上了销售的道路
(Sharon, 客户经理,中国人)
 
我的父母都是非机关单位的个体户,在我小时候一直做生意,爸爸总是出差,基本上都是妈妈把我一手带大。妈妈在大型家居卖场做销售,从民用家具到办公家具她都是名副其实的销售冠军。
这使得我从小就对销售这个职业充满敬畏,在那时,我就觉得销售是一个虽然高薪但又很辛苦的工作,既需要动脑沟通,又要牺牲私人时间,能力要求全面,同时又充满挑战的职业。
 
虽然我从没有想过长大之后要做销售,但我也并不畏惧从事这项职业。直到我现在走上了销售的道路,感觉一切像是冥冥中注定一般。
 
 
从小看妈妈记账的我,后来做了财务
(Judy,财务总监,中国人)
 
我母亲对我影响比较大。我从小看着我妈记账,她的账本兼具日记与回忆录功能。每次我妈翻着几十年前的账本,看着上面记录的账目都能回忆出当时的故事。
虽然她做的都是些家庭账本,但我妈在收支、预算、现金流、资产盘点、投资等方面一点也不含糊,可以说是无师自通。我家当时只有我爸一个人赚钱,但因为妈妈的合理规划,我和我姐从来没有觉得生活紧巴巴。
于我而言,我也喜欢记账算账,每天给自己复盘做一些总结。现在的我从事财务工作,也算是发挥所长了。
 
 

“另辟蹊径”系

家人都在做与数字打交道的工作,而我选择了HR
(思玉,人事经理,中国人)
 
我的家人都在做财务和统计相关的工作,每天跟数字打交道。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最想选的生物、有机化学这些我感兴趣且擅长的专业都被家人否了,最后他们让我选了财务管理专业。
虽然后来我的专业课成绩不差,但我真的对天天和数字账目打交道的工作没有兴趣,最终我还是“背叛”了我的专业,选择做了HR。可以肯定的是,懂点财务总归会对工作有所帮助。
 
工厂大院长大的我,不要做一辈子看到头的工作
(园园,新媒体编辑,中国人)
 
我从小在工厂大院长大,身边有很多人家里世代都是同一个工厂的员工。我也有很多同学毕业后都继承了父母的岗位。在我所在的社区,大家都彼此相互熟识。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我就更加坚定了不要做这种一辈子看得到头的工作,我要逃离这种熟人社会。
 
 

“言传身教”系

跟着女强人妈妈到处飞,我的童年像“企业管培生”
(Mina, 英文主编,中国出生,美国长大)
 
我在单亲家庭长大,父母分开后我与妈妈一同生活。妈妈拥有自己的公司,记忆里她总是很忙,而我则跟着她工作,出差,全世界到处飞。这样的状态贯穿了我整个成长过程,所以我对职场环境习以为常。
 
妈妈有时在会议结束后会跟我brief一下整个过程,也会简单跟我解释一下发生了什么,还会分享针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和解决办法。现在想来,这样的耳濡目染让我在心智上变得更加成熟,也更早地了解到了一些人情事故,懂得如何察言观色,增添了一些“职商”。跟着女强人妈妈长大,所见所闻跟企业管培生也差不多了。
 
父母的一身正气,让我从小不喜欢溜须拍马那一套
(Vic, 市场总监,中国人)
 
我的爸爸曾是教育局局长,也当过我们学校的校长。妈妈是公务员。两个人是大学同学,之后又一起上山下乡。因为父母的工作性质,导致我从小就不喜欢溜须拍马那一套。他们教育我做人要正直善良,认真努力,我也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他们的言传身教对我价值观的塑造很有影响。

 “圆梦”系

父母曾是剧场志愿者,我在大学选择了戏剧专业
(Cindy,英文编辑,美国人)
 
小时候,我们总是去爸爸工作的图书馆,或是在暑假的时候跑到妈妈做数据录入的工作单位。在我5岁到10岁的这段时间里,爸妈在社区发起组织了一个公益剧院。我继承了他们对于剧场的热爱,念大学时选择了戏剧专业。
 
还记得爸爸跟我一起到我最喜欢的纽约大学参观,他告诉我他很后悔没有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去纽约从事他热爱的戏剧写作,这对他来讲是个遗憾。所以我的父母全力支持我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由以上事例可见,很多人的童年对于父母职业的观感,多少影响了她们成年后对于职业的选择——有的人耳濡目染爱上了与父母相同的职业,有的人则是立志打破一成不变的局面。除此之外,对于父母职业行为的感受,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们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社会化能力”。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继承父母的专业,也有人发誓绝不重复家长的老路呢?有学者认为,这更多取决于家长对于自身职业的“冷热反馈”。

怎样与孩子聊工作?

家庭的职业环境可以是孩子们的职业启蒙,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孩子们的职业体验。如果爸爸妈妈在孩子面前对待工作总是积极向上,充满热情,孩子自然会对相关职业怀有正面的印象;相反,如果父母对于自身工作没有激情,或是极少谈论起自己的工作,孩子也会对相关职业提不起兴趣。
 
讲到这里,或许会有很多娃爸娃妈们有一大堆的问题:道理都知道,但是谁能保证自己每天对工作都充满激情?如果工作着实无聊,要怎么才能跟孩子讲出“花”来?孩子那么小,我噼里啪啦讲一堆,TA真正理解的又有多少?如果是一个全职妈妈,没去过办公室的我又该怎么办?
 
或许,我们对职业启蒙的理解还太过“狭隘”。跟孩子聊什么,怎么聊,这里面大有学问。
从小事出发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从小事出发,每天跟TA聊一聊工作中都发生了什么。有这样一个故事:妈妈早上要去上班,但是孩子哭着闹着不让自己出门。
 
孩子:“妈妈,妈妈,再待十分钟再走。”
妈妈:“妈妈再不走就要迟到了。”
孩子:“迟到又不会有人发现。”
妈妈:“妈妈公司是要刷脸打卡的,会有记录。而且妈妈的同事们都已经开始工作了,但是妈妈还没有到公司,也不开始工作。这对他人不公平,不专业也不职业。”
。。。。。。
 
简单的几句对话,透露的信息着实不少。这段对话不仅向孩子传达了迟到是不职业的,还藏着如”刷脸”、“打卡”这样的职场行话。
 
做妈妈的大可以趁着这个机会简单地跟孩子聊上几句,多说一些职场场景中的细节画面,待到有机会接触到真实情景的时候,让TA亲身参与一些职场的小操作,这样孩子的职场意识就会丰富深刻很多(当然了,前提还是抓紧时间,不要迟到。)。
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职业倦怠感”,多多增进参与感
有学者曾经做过研究,十年前,中国的父母的一般生育年龄为25.1岁(其中城市为27岁),如果按照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发展的3岁阶段算起,那时的父母一般是在28岁-40岁的年龄阶段。现在看来这样的年龄怕是还要延后。
 
这段时期的爸爸妈妈,不是正值事业的初始建立阶段,就是在巩固、打拼事业的黄金期。如果年龄延后,则更是在职场大展拳脚之际。这两个职业阶段的父母往往忙于打拼,无暇给予以孩子相应的职业反馈;而40岁之后的职场父母,职业生涯渐渐趋于稳定,例行的事情越来越多,极易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感。
 
职业启蒙教育的有利条件是,父母已经获得了稳定的职业,并能够将体验到的职业幸福感传递给孩子。为人父母的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还是要多多注重自身调节,也要不断保持自己的学习状态,避免把消极的倦怠感传递给子女,造成不好的职业印象。
 
另外,当孩子对于我们的工作感到好奇的时候,也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如果只让孩子感受到了工作带来的光鲜一面,而对背后所付出的艰辛知之甚少,极容易让孩子产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职业价值观。
 
最好的职业启蒙,就是“言传身教”。身为父母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将自己的职业作为孩子职场体验的第一站。把孩子带到自己的工作场所,为TA创造全方位观察真实职场的机会(现在很多大型公司都会举办“家庭日”或“亲子参观日”);还可以让孩子力所能及的从事一些简单的职业性劳动,比如分发资料,摆放物品等等。身为家庭主妇的母亲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到日常的工作中来,成为自己的“小帮手”,这些亲身的体验,会在孩子们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孩子面前妥善表达配偶的职业描述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身为家长,我们还应妥善处理与配偶之间的关系,不要忽略这方面因素对孩子职业观的影响。
 
在采访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听到了这么一个故事:
 
“我的爸爸是一名外科医生。在我小的时候他总是跟我讲一些他工作中的‘高光时刻’。那些工作中的不愉快他从不提及,直到我成人之后他才会慢慢地说一些。其实小的时候我还是对医学医药方面非常感兴趣的。不过自打我父母分开,我与母亲一同生活之后,从事医药行业基本上就不太可能了。因为我妈会觉得我想要成为我爸那样的人。”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的接纳对于其早期形成自我认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单亲家庭来说,孩子往往为了得到父母一方的肯定而被迫“站队”。在职业意识的培养中,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尽量客观呈现更为全面的家庭职业环境,为孩子提供更多元的职场视角,避免长大后对于职业产生片面理解。
不过,这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全面的视角,也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最起码我们可以做到当孩子问起另一方的职业细节时,可以提供一些客观的描述,就很棒了。这点无论是单亲还是双亲家庭,都适用。
 
其实,职业启蒙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我们大可以从每天的一件小事开始,多跟孩子讲一讲今天爸爸妈妈在公司发生了什么,多怀有耐心地解答一些孩子们关于自己职业的一些好奇,甚至也可以什么都不说,默默地坚持着自己的职业精神。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们的一些小小职业种子,就在这种悄无声息中,慢慢发芽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