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为什么坐不住?

文|菁kids上海编辑部
部分图|pixabay.com

相信所有的老母亲都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娃怎么总是闲不下来?纵使你扯着嗓门喊“别跑啦”、“别跳啦”,孩子们却充耳不闻,根本停不下来。给娃读故事吧,他就开始东倒西歪,甚至倒挂在床上……每当这个时候,内心总有个小声音在嘀咕“我家的娃该不会有多动症吧”?

《运动塑造孩子的大脑》这本书的译者方菁表示,这样的焦虑其实大可不必。

「观点」

打破 “坐不住” 的偏见


要理解孩子为什么“坐不住”,先从理解人的“控制系统”——大脑的发展规律开始。

研究表明,我们与生俱来的神经元只占总数的很小一部分,一般而言,正常人的大脑有着将近2000亿个神经元(神经细胞),其中发育飞速的阶段在0-6岁,6岁时孩子的大脑重量可达成人大脑重量的95%。

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孩子大脑内神经元连接的可塑性是最强的。大脑的神经元连接越多,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速度就越快,人的反应也就越灵敏、更聪明。

那么重要的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让孩子的大脑产生丰富的神经元呢?答案让人出乎意料,那就是各位老母亲担心的“坐不住”!

孩子们需要与环境互动,通过看、听、摸、嗅、尝才能刺激大脑形成神经元。所以孩子动得多,学得就多,当求知欲被打开,他们会想要了解更多东西,从而就会动得更加多,这可以说是一个良性循环。

所以,孩子“坐不住”真的不是一件“坏事”。

 

大脑发展金字塔图展现了大脑的构成比例,每个部分分工明确,大脑的发展顺序是从低到高,只有低级功能的实现,才能向上一层发展。

在孩子们幼年时期,大脑主要集中发展脑干和中脑,以保证生命最初的生存、感官体验和肢体需要。

只有先实现了“动作的自动化”(即大脑不需要参与身体就自动能做出动作),孩子才能进行更高级的思维活动,也就是“坐得住”。

例如,当我们想要让宝宝阅读时会发现,他们喜欢先拍书、翻书,因为“翻书”这个动作需要实现自动化以后,他们才会对需要理解、想象的故事感兴趣。尽早让孩子完成“动作的自动化”,就意味着释放了占用的内存,让大脑有更多空间处理更为复杂的高级运算活动。

菁沙龙现场

仔细思考一下,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孩子“坐不住”的焦虑不是来自于我们自己,而是来自于这个社会,城里长大的孩子不仅早早被要求“坐得住”,还要“坐得长”。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要被送进各种各样的学习机构,中班的孩子在机构连续上一个半小时的课是普遍现象。如果在课上孩子很好动的话,老师会立刻提醒家长——“你家的孩子上课不专心啊”。

在这些机构甚至某些幼儿园老师们眼中,“坐得住”等同于“注意力”,这是极其不科学的。事实上,学龄前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本身就不长,小班只有10到15分钟,中班也才能达到20分钟,大班则是半个小时,过早要求孩子长时间“绑住手脚坐端正”,事实上是对他们的一种“伤害”,也切断了他们自我探索这个世界的自由。

 

「感知」

学习,从来不是静止的


0-6岁儿童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感知觉到建立概念的过程。他们借助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去观察、体验,最终在成人的帮助下,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孩子们需要“动”起来理解这个世界。比如要教孩子理解冷热,就需要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让孩子自己去感受,从而明白冷热的概念。孩子们感知得越多,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越多。所以学习从来就不是静止的。

在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这五种感知觉中,很多父母会忽略孩子触觉。方菁表示,生活在城市里的很多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工业制品之外的东西,孩子们摸到的都是光滑的、干净的东西。一些小朋友可能会有洁癖,不愿意玩沙子,怕脏。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及时进行调整,带孩子多体验触觉,刺激触觉发育。例如可以买一些干净的沙盘,在尊重孩子意愿的情况下,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去触摸、玩耍,并且尽可能接触不同的材质,刺激触觉这部分感知。

根据世界权威学前教育专家,西方运动圣经《A Moving Child is A Learning Child》作者GillConnell的研究,大脑所需要的营养如同膳食金字塔一样,也需要不同的动作族群。他设计出了一套能够满足幼儿所需的动觉模型,包含——

  • 开启宝宝学习的感官类动作
  • 培养专注力的平衡感动作
  • 训练自我认知的直觉类动作
  • 锻炼大肌肉的力量类动作
  • 锻炼精细动作的控制力动作
  • 训练左右脑的协调性动作

孩子动得越多就学得越多,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平衡地让孩子感知这个世界。

 

「发育」

想让孩子专注,得先让他们动


前庭系统位于人的内耳,孩子的空间感知能力、平衡感和运动能力都是前庭系统在起着关键作用。除了保证孩子的运动能力,前庭系统还负责接收脸部正前方视、听、嗅、味、触的信息并作出过滤,再传入大脑,使得大脑不至于太忙碌,才能集中注意力,选择更重要的信息做回应。前庭系统对信息的接受影响最大,被称为是大脑的门槛。

然而如此重要的前庭系统是在运动中发展的,因此如果你想让孩子长大后可以静下来好好学习,那么在他小的时候就必须让他多动。有很多动作可以刺激前庭系统发育,比如旋转、摇摆、转圈、倒挂等等,这些动作也都是孩子们喜欢做的,有的小朋友很喜欢转圈圈,这就表示他的大脑渴望前庭刺激。

在幼儿园,有一些孩子总喜欢坐在最后面,他们不能很安静地坐着,喜欢扭来扭去,这并不代表他们对课上发生的事情不感兴趣,事实上,他们正在努力集中注意力,坐立不安就是他们想要专注某件事情的信号。所以在学龄前,父母对于孩子在课上“不守纪律”的表现不用过于焦虑,只要他还能说出课上发生了什么,就表示他还是专心的。

学龄前喜欢动来动去的小孩,他们看起来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缺乏毅力,更有可能是肌肉缺乏耐力造成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带他们做一些“气喘吁吁”的运动。

方菁老师就自己设计了一个“超级飞侠送货物”的活动,让孩子站在跳袋里面跳着送货,小朋友很喜欢这样重复的“送快递”,这个活动既释放孩子的精力,又锻炼耐挫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设计类似的游戏,让他们一边玩一边“锻炼”,从而刺激前庭系统,越动越聪明。

 

「方法」

如何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运动


以上对于孩子“好动”的原因和必要性的解释可以给家长带来很多启发,在为孩子挑选合适的运动时更加有的放矢。

好的运动和游戏项目就像弹钢琴,需要用到孩子的每一块肌肉,我们要培养通用体质的孩子。如果让小朋友过度专注于某一项技能的提升,可能会忽略其他重要能力的充分锻炼,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每天的活动都尽可能丰富多彩。

第一 、家长要考虑孩子的发展阶段,让活动适应孩子,而不是削足适履,让孩子去适应活动。

比如,三岁左右的孩子最显著的特征是喜欢推动边界。他们还没有准备好细致优雅地进行某项运动,所以这时候让他们去学习一项体育项目并不合适,他们需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疯玩。

多给这个时期的宝宝以机会让他们做全身运动,并且有多一点儿空间进行跑、跳这样的运动,高耗能的大空间活动能够帮助宝宝建立自信心,从而完成幅度更大的全身运动。

第二 、结合孩子的能力,制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动作需求和目标。

这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在他的能力范围内提出挑战,并留给孩子充足的完成“动作自动化”所需的时间。我们可以用金发姑娘原则来评估这个活动是否适合孩子,让孩子处于“刚刚好!有挑战且有意思”的状态可以让他们不断进步并坚持下去。

金发姑娘原则图

 

第三 、帮助孩子保持运动兴趣和习惯十分重要。

在活动或者体育运动中,孩子很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们一开始不能急功近利追求名次。不同形式、不同领域中的努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宝贵的经历。

比如,有的孩子第一次尝试就完成了目标,有的则需要尝试三次,还有的甚至要尝试三十三次才能成功,这其中,每一次尝试都是宝贵的,有意义的。

明确了以上三点,我们就可以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了。方菁表示,比起跟风报名一些运动类兴趣班,她更关注运动中的“副产品”。

首先,在运动中,教练的方式是否游戏化,孩子是否能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次,这项运动是否具有社会性,即是否可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团队协作、以及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的能力。运动在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工具,有良好社交作用的运动可以帮助孩子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最后,关注这项运动是否能让孩子处理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在运动中培养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好奇、坚持、专注和秩序感等品质。方菁为孩子选择了柔道和橄榄球,当然足球、篮球、跆拳道等等运动也都是很好的选择,然而最重要的判断标准还是孩子的那句“妈妈,我还想去”

— END —


菁kids上海
国际教育 | 家庭生活 | 社区活动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