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鼓励孩子像作家一样阅读?

文|三生
编|齐琰
图|三生、pixabay.com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刚进入小学的孩子识字量都不少,但能读的多,读懂的少,腹有诗书,气却未自华。

书籍是孩子的写作素材,不间断地阅读,是寻求写作灵感的方式之一。要想写出美而有趣的文章,不如换个视角,从写作者的角度出发,看看作家们是如何选书、读书的?通过研究他们的阅读和构思方式,能学到更多文字创作的方式。

 

『 01 作家阅读的三种形式 

泛读——提高阅读储备

庞大的阅读储备能够帮助作家辨别作品的好坏。孩子大量阅读,会打开更广阔的视野,形成更成熟的思想,做出更独特的审美判断。

女儿小时候,我为她读书不局限于作家和建议年龄,只要她听得入神就继续读。有时她会过来看看文字和插图,有时她一边做事一边听。名著的文字和逻辑,咀嚼起来更有意味,而有些泛泛推荐的书目有潜在的逻辑问题,或者修辞和观点并不高级,慢慢的,接触的书多了,她选书的眼光也就上去了,自然便有了取舍。

电子书和实体图书馆是泛读的首选,不仅能自由选择心仪的主题作品,还能学会如何选书。读书急不来,等孩子培养起了阅读趣味,再引导她进一步思考也不迟。

 

“生命的意义不在乎长度,而在乎宽度。”

“成长就是从依赖他人,变成依靠自己。”

——《夏洛的网》

 

文学经典能够将孩子尚不丰富的阅历和狭小的生活范围不断放大,使其进一步感知世界,让思辨性思维和创意写作成为可能,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学素养。

每个孩子在阅读中关注的点都不同,比如我女儿就很少关注作者。她了解的第一个作家——Grace Hansen,是从非虚构书籍(non-fiction)阅读中留意到的。

我想如果不是这位作者恰好与她同名,她也不会注意。这正好是一个能够唤起她对作家好奇心的由头,我便找出这个作者的其他书籍推荐给女儿读,积累得多了,便感觉像与老朋友聊天一样,能够专注于这个作家的创作轨迹,感受她的写作风格。

 

精读——参透书中的一切

精读,是与书籍的作者对话,并一起完成“文学创作”的过程。如果要让孩子走进作品之中,一定要多读几遍。

第一遍:孩子作为读者,选择自己喜欢、愿意读的书。若一部作品让孩子爱不释手,并能有所感悟,就读第二遍。

第二、三遍:让孩子用作者的身份去读,一边读一边引导孩子思考:

  • 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对自己吸引力最大的章节有哪些?
  • 如果你是作者,哪里需要修改?
  • 这本书是如何创作的?

如果是低年级的孩子,主动思考这些问题是有难度的,家长可采取讨论的形式。比如:

  • 作者是如何设置矛盾、又是如何化解冲突的?
  • 你又有什么其他的解决办法?
  • 体会人物的情绪,你是否有过同样的感受?
  • 预测事态发展,假设作品中的人物走进你的生活,后面的故事会如何进行?

同时,引导孩子注意作家的语言技巧,如断句、运用意象、语序及搭配;注意人物的安排,如人物特点刻画的目的和作用;标记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鼓励孩子仿写一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诀窍。

女儿现在美国的小学读一年级,她仿写的“The Book of Fish”被刊登在了校报上

 

重读——对经典之作的推陈出新

成长中的孩子,在不同的时间段反复阅读同一本书,可能得到可遇不可求的新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重读使之前触动内心的部分继续深化,或者萌生新的认识,那些之前似懂非懂的部分也显得丰满起来。重读的感受也因人而异,可以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独立精神和批判思维。

女儿在环境方面的心得,得益于一些书籍,其中她烂读于心的当属DK出品的“How to Make a Better World”。后来学校鼓励孩子参与校园森林保护,或许是实践中得真知,她还给校长写信提了建议。

女儿写的有关环保主题的信

在重读中把之前模糊的情节思想再重新理解,立体化再造。

女儿颇爱《西游记》,我给她读过,自己也看过,不同的版本,来来回回差不多有五六遍,其中最喜爱的是彭凡改写的青少年版。她很喜欢复述里面的故事,有些精彩的句子都背了下来,后来还写了两章《西游记后传》读给我听,并邀请我跟她一起续写。

 

『 02 从读到写 』

作家写作的本质是对文字的再造过程,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一、鼓励说出来。创作也有章可循,父母发问,提供一些思考路径,或是依照孩子的提问来讨论,一边思考一边读。

聊到什么就写下来,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不求成稿成文。这个过程就是口头作文,就是孩子对书的理解。如果孩子能将文章内容与自身结合着思考,不仅能提高分析型阅读(Analytical Reading)的能力,更是积累了上等的写作素材。

女儿喜欢读关于人体的科学书,我在她书桌里发现的小字条

二、鼓励画出来。读到开心时,可以画张画抒发一下情感,最后建议孩子再用文字描述画的是什么。在我看来,鼓励孩子画或者写出来,就是鼓励他们将文本内化,内化需要思考的过程,思考就是“添油加醋”的联想。

时间久了,写出来的比读的要多。女儿读《独一无二的伊凡》(Only One Iven)”,她愿意沉浸于那个大猩猩的视角去观察周围,书中描述的笼中生活已不再是作者勾画的世界,她已将自己置于书中,并用文字记录看到的一切。

 

尊重读写“癖好”

像狄更斯、大仲马等一些作家一样,孩子也有自己的写作习惯。

或许是一个能带来灵感的舒适、安全的“空间”;或者是创作“程序”,比如先说再写、先画再写、先读再写;甚至有时在“写作时间、室内温度、桌面设计,纸张颜色”上,都有自己的小癖好。

有些书孩子会反复读,甚至背下来也要反复翻阅;有些书孩子只是在看完封面后,抚摸几次再也不会提起;有些书孩子只看插图并不读;有些书他们读得步履维艰,却经常谈论;有的时候一些失败的阅读经历(识字量不够、读书速度慢、理解不透彻等),反而让孩子开启新的视角,比如他们变得更会倾听,更加善辩,或者更能说服别人。

 

发掘写作“喜好”

从清晰的阅读喜好慢慢地过渡到写作喜好,孩子可以从读的那些书里找到写作的大致方向。读哪位作家的书,作品就会显露出其语言风格;选择哪种主题的书,既与自身经历有关,又影响写作题材。

女儿钟爱阅读非虚构主题书籍,但却喜欢写童话。仔细观察会发现,她写的故事里往往借助非虚构事实,用合理的逻辑叙述童话的原委。

阅读感兴趣的主题,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写作“喜好”。主题阅读是丰富的写作素材,也提供了千姿百态的文字风格,将事物多视角地呈现在孩子面前。

比如,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以四季为主题的几篇课文,家长可以配合一些课外读物,了解花草树木的变换、昆虫繁殖迁徙的更迭,再加入孩子自己喜爱的人物动物,任由孩子描绘自己眼中的自然,或创造童话般的郊野。

 

阅读拓宽写作视角

帮助孩子在阅读中汲取思考的乐趣。像作家一样,在阅读中借鉴更加深刻的东西——丰富的生活视角和思维方式。

个人经历限制写作维度,但从别人的文章中,借助其观点,哪怕是错的,也可以丰富写作视角。读书就是与智者谈话,一番观点的交锋过后,引导孩子记录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和思考。

对于作家来说,阅读和写作从不分家。

总之,写作是对阅读的整理,是思考的沉淀。用阅读激发写作,写作促进阅读。

—END—


菁kids上海
国际教育 | 家庭生活 | 社区活动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