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内向的孩子,你会怎么办?

There Are Introverted Children

只喜欢宅在家里,不爱运动;上课不爱举手,被老师批评发言不积极;缺乏竞争意识,与人无争,甚至退缩;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甚至在社交活动中总是显得有点不自在……

如果你的家中赶巧有一个这种类型的孩子,作为家长,你可曾焦虑?可曾有过无力感?可曾尝试过各种方法希望他能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外向一些?

我不说想必你也早已意识到了,你生了一个天生内向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呢?要不要帮助他们改变性格?或者说,他们的性格到底能不能改变?

文 | Beth    图 | pixabay、unsplash    编 | Jolie Wu


其实,这个世界上超过1/3的人都是内向性格者——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内向者安静爱思考,外向者热情有活力,两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彩的人际社会环境。孰优孰劣本不该成为一个假设。但是,当教育的目标是希望能够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有团队合作意识、乐于融入社交群体、有竞争向上的意识的人时,内向者突然变成了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一群人。内向的孩子突然成了学校里的“问题儿童”。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曾经有美国教育学学者提出,很多学校都是为外向者而建的。我们采用大型班级授课或者大型小组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并不是因为这些是最佳的学习方式,而是因为它经济高效。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的每一天,在内向的孩子眼里是什么样的呢?

早上,伴着拥挤嘈杂的人群走进学校,如果是公立学校,课上老师会让他站起来发言,如果是小班教学的私立学校,课堂通常以小组讨论为主。然后,要在嘈杂而喧闹的餐厅吃午饭,想要找一张有空位的桌子也不容易。最糟糕的是,一整天都没有什么安静的时刻可以思考或者创造。每一天都像是要耗尽他能量。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描述有些极端。没关系,我们只是希望内向孩子的家长们能够借此了解,内向与外向的孩子感受事物的不同之处。

外向者靠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互动获取能量。想想我们身边的那些外向者,他们喜欢加入集体活动、参加各种社交派对、喜欢和朋友们一起海阔天空的扯闲篇;他们喜欢小组讨论式,喜欢在讨论中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喜欢当众发言,甚至出风头,成为众人的焦点所在。所有这些活动都像快速充电器一样,滋养着外向者,让他们拥有源源不断的能量来源。

内向者则完全相反。他们更喜欢安静的环境,喜欢独处,思考些他们认为感兴趣、有意思的事情(也许很多家长不这么认为);他们也喜欢和朋友在一起,但是人数不要太多,一两个、最多两三个足矣;他们喜欢和朋友聊些共同感兴趣的的话题,而不是海阔天空的扯闲篇。安静的环境能够为他们充电,而人多、嘈杂的环境则会迅速耗光他们的能量。所以,不要看到孩子宅在家里,看似无所事事,就总是想着把他“轰出去”或者试图填满他的时间,其实他们那是在给自己充电、积攒能量。

了解了这些不同之处,我们就懂得了,在学校的每一天对一个内向的孩子来说都没有那么轻松。光是一整天跟那么多同学待在同一间教室里里,就很容易让他们就觉得疲倦了。更别提还要应付那么多集体活动和课后补习班。

我曾经见过一个生性安静的孩子,有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却总是给人一种怯生生的感觉。父母对他的要求很高,每天放学后都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课后班,总是忙忙碌碌的。在那个孩子的脸上,我始终没有见过孩童本该有的灿烂笑容。我想原因大概就在于,他体内的能量早已被日复一日的忙碌耗尽了,没有独处和安静思考的时间,没有给自己积攒能量的机会。

反观那些外向的孩子,他们虽然也奔波于各种课后活动,但是那样的环境和忙碌的节奏不会很快的消耗掉他们的能量。因此,外向的孩子给人的感觉是更加适应复杂的学习环境。

我们应该因此就得出结论,内向的孩子都应该做出转变,都应该变得更加外向吗?想必很多内向孩子的家长都为此付出过极大的努力,成功的又有几个呢?

家长心里所有的疑问,在《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发挥你的本来优势》这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书的封页上赫然写道“内向不是缺陷,无需改变,同样可以创造非凡!”

无需改变?

有一种说法叫做顺应天性的教育。指的是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特征来制定不同的教养方式。大部分内向性格的孩子在社交、群体协作性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劣势(请记住,劣势不等于有问题或无能)。与其将其放大,与之较劲,不如多花点心思去观察这些孩子们的优势——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在哪些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把精力花费在帮助内向的孩子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强项,远比逼迫他们改变天生的性格特征更能帮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就如一个喜欢创意写作的孩子,如果非要让他去参加需要团队合作的篮球队,结果会怎样呢?我们都喜欢说取长补短,那么首先,我们该如何帮助内向的孩子们发扬他的长处之所在?作为家长,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优势了吗?

书中也在提醒着我们,“多留意身边那些内向的孩子,因为他们的才能可能会被扼杀,无论是在家里,在学校里,还是在操场上“。相比较于外向性格,内向的孩子普遍专注,爱思考,富有创造力,对事物的感知更加敏感,善于独立完成任务。如果家中有同样内向性格的成员,不妨问问他,是不是真的如书中多述那般,他一定欣慰的点头称是。

当我们在不假思索的宣扬外向性格时,经常会忽略掉,很多伟大的思想、艺术,还有发明,从进化论,到凡高的《向日葵》,肖邦的《夜曲》,再到个人电脑,甚至《哈里波特》系列,都出自安静而理智的内向者,他们知道如何与自己灵魂深处的思想交流,在那个安静的世界里发现宝藏。

这样看来,我们该更加珍视身边性格内向的孩子。

当我们意识到了内向性格的这些优势,作为家长,无论本身是外向还是内向性格,只有勇敢的抛开以外向为标准的”默认“准则偏见,我们才能更有效的去养育一个内向的孩子,最大程度的去发挥他本身的优势。

外向的家长可以尝试着从自己的喜好中后退一步,怀着好奇心去理解他们沉闷的孩子眼中的世界。在书中,作者承认这并不容易,每个家长,尤其是外向性格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更像自己,能够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像自己一样的性格,因为他们自己所拥有的是被公认的、更加适应社会、适应生存的性格。

那些经历过不被认可的内向性格家长,对自己内向的孩子更应该多些感同身受,而非把自己性格未能转变过来这个课题延续到下一代身上。同时,内向的家长更无需把孩子性格内向这个事实怪罪在自己的教育方法上,坦然自信的接受自己的性格特点,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正向影响,才能让孩子懂得,性格内向并不意味着不如别人。

可以改变?

当我们说不去强行改变孩子的天性时,我们不是要教导家长对内向的孩子不喜欢社交这一事实听之任之。我们不去刻意扭转,但是毕竟,我们还是生活在一个外向性格主导的社会里,从小帮他们培养一些适合他们的社交技巧,告诉他们可以偶尔戴上外向的面具,对孩子的成长及今后的生活还是有帮助的。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胆小的孩子

孩子的胆小表现只是一种内心里的矛盾,告诉他,这是他的风格,每个人都不一样。小心的保护好他的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指责或者逼迫只会让他们更加胆小、更加不自信。

内向的孩子不只会对陌生人有所反应,也会对新鲜的环境和事件(进入幼儿园,转学,升学,第一次参加夏令营)有所反应。所以,不要错把孩子对于新环境的谨慎当成与他人交往的无能。他的畏缩源于新事物或过度刺激(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接收到的刺激程度不同是由大脑结构决定的),而不是惧怕同他人的接触。

如果孩子对马上进入新的学校感到紧张,那就事先安排一次校园参观,熟悉一下环境,帮助孩子减少心中的胆怯。如果孩子害怕当众演讲或者发言,帮助他安排一些小范围的讨论,在熟悉的朋友面前一点一点的锻炼他的发言能力。

不愿尝试新事物的孩子

他们只是更加敏感。与其把他们推出舒适区,逼着他们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的感受,在确保他们不会被吓到的前提下(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陪在他们身边给予指导。帮助他们体验到快乐和成功的感觉。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参加各种运动,尝试新的食物,参加家庭聚会,如果孩子不喜欢这些新鲜的经历,没关系,尊重他的想法,不要过于勉强他。和他分享你对某件事情的观点(内向的家长甚至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在聚会中的不自在感受,以此来告诉孩子他的感受是正常的),给他一点时间,直到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点想要参加的意愿。

慢慢的,孩子就会发现,打破他为自己筑起的保护墙,他会在另一端发现乐趣。

不爱社交的孩子

喜欢一个人做事情,喜欢一对一的社交,并不能说明孩子有什么问题。他只是凑巧不适应主流的形式而已。如果一个内向的孩子真的需要社交技巧方面的帮助,一定要在课后教她(就如同上课后班一样),或者给他一些建议。同时,别忘了鼓励他。

家长还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兴趣所在,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并帮助他们找到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如果学校里没有,就去兴趣班里找一找)。儿童发展专家告诉我们,孩子们有一两个亲密的好朋友,对于他们的情绪社交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受不受欢迎其实并不重要。很多内向的孩子,长大之后都有很出色的社交技能,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各种团体之中——投入其中之前也许需要一段时间的预热,或者只在聚会中呆很短的一段时间。这些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们需要孩子获得的是社交技能,而不是变成学校里最活跃的分子。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参与到规模稍大些的社交环境中,可以邀请些孩子熟悉的伙伴们来家里做客,并确保孩子的社交经历是愉快的。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在大规模的社交场合,他可以选择某几个愿意交谈和玩耍的对象,而不一定要和大多数人混在一起。需要时,也可以一个人躲出去安静一小会儿。

暂时的改变?

内向性格的人有时候也可以自然的表现出外向性

我们天生的因素与文化赋予了我们某些性格特征,比如内向,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些”个人核心“项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即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而表现出外向者的一面。在一段时间内忘了自己是谁。比如一个爱打篮球的内向的孩子,在篮球比赛中就有可能会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毫不怯场。一名热爱讲课的教授可以站在讲台上风趣幽默的侃侃而谈,表现得像个彻头彻尾的外向者。

但是千万不要误以为这是性格的改变。在表现出一段外向者性格之后,内向者依然需要一定的恢复空间,做回他们自己。这对他们十分重要。

在适当的时候戴上外向者的面具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在需要、且愿意的时候可以适当带上外向者的面具,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尽力表现得适应环境或者客观需要。这就像跟自己做个交易,这个时段我挑战了自我,去做了某一件事(比如,去参加一场辩论比赛,或者为一场慈善活动做宣传),作为交换,接下来,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做回自己,安安静静的宅在家里了。

养育内向的孩子看似需要家长多花费一些心思。但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出自信、有特点的孩子。顺应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强求、不压制,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于孩子长远的发展与成长才是有益的,岂可图一时之易?

为了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逼孩子和不喜欢或不熟悉的孩子一起玩,只因为这样看来,他是处在群体里了;为了让孩子更加外向,就不停的指出孩子太腼腆,给他贴上腼腆的标签,以为这样就能让孩子知耻而后勇;看见别的孩子热衷于学这学那,怕自己的孩子落后就为他排出满满的日程安排,以为这样他就不会落后于人了,却完全不顾孩子抵触的真实感受;因为学校鼓励积极发言、公开演讲或表演的行为,就逼迫孩子站出来、走上舞台,岂不知他心里的恐惧越来越深。

当家长以普世的外向者眼光和标准去要求内向的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先想一想,做这件事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他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挑战?这样做是会激发出更好的他,还是会导致他的退缩?这样做是在取长还是补短?最重要的,家长一定要自问,我是在用养育内向性格孩子的方法在养育我的孩子吗?

面对内向的孩子,多试着去了解他们的特性吧。读一读这本《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发挥你的本来优势》或者其他相关的书籍,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终极目标吗?

别忘了书的封页上那句话,“内向不是缺陷,无需改变,同样可以创造非凡!”


刘莹(Beth)    

皇城根下长大的北京人,在职场摸爬滚打近20年后,回归家庭陪伴女儿共同成长。爱读书、爱学习,更爱研究各种教育理念,崇尚自由平和的养育方式,目前是一名美国正面管教认证家长讲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