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教育世家,我是如何为孩子择校的

How Did I Make the School Choice for My Child

文:颖予   编:Daisy

不同于饱受择校焦虑煎熬的父母们的经历,我家从一开始就是目标清晰的——只选择国际学校。没有反复的比较、思考、纠结,对我们而言,做决定的并非一瞬间,而是出身教育世家的我们对传统教育和国际教育长达20年的观察和思考的顺理成章。

家族中人投身公立教育的热情和坚持,让我们透彻地了解其中的好,当然也更深刻地看到了传统教育中的不足。自身留学以及兼修幼儿教育的经历,也让我们能有机会客观地看待东西方教育的各自利弊。

朋友中的同一批新手父母在平日淡定聊天和逼至眼前不得不面对的择校大战中,经常都会有观念冲突的时候。就我身边的朋友而言,有坚定不移选择公立幼儿园、公立小学入读的,希望能给孩子打下一个坚实的中文、数学计算能力的基础;有选择双语学校的,希望能在刻板教育体制和宽松式西方教育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让孩子能够兼顾中英文和保留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有原本就洒脱不羁的父母希望尝试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为孩子挑选了小众学校的;也有犹豫不决,今天决定送国际、明天改要送公立的……不得不说,现在的时代,我们有太多选择,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在我看来,这种“不幸”、这种选择焦虑,其实也是一种幸运。毕竟我们还有那么多选择,脚下的路,再也不是一座独木桥。

只说自己的选择吧。

首先,作为父母,最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我任讲师的正面管教家长课堂上,每当问到家长们,如果18年后,你已然长大成人的孩子回家来,听到敲门声、打开大门前,你希望看到的那个孩子是什么样的?几乎所有家长的面容都呈现出一种圣洁的庄严,让我深深为之感动;而他们的答案都大体雷同:健康快乐、善良正直、有责任感、拥有爱人及被爱的能力…… 看,我们对孩子最初的想象并没有那么多的附加:学霸、社会精英、成功人士…… 我们只是单纯地希望孩子拥有健康快乐、善良正直的最本真人生。

而我和先生在拥有了一个美好的小小生命时,曾经反复、认真地沟通过我们对这个孩子的希冀。我们希望他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视野广阔、积极开放,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生活充满好奇和热情、理想和勇气的挑战者。听起来似乎有点虚,但这是我们真正的想法,因为我们深知,只有具备了这样特点的孩子才有可能找到未来可以持续地热情投入的那个位置。

想要收获这样的孩子,除了家庭教育的熏陶之外,最重要的一定是学校教育了。所以,择校也随着孩子长大成为了我们家的话题。

传统教育这些年虽屡屡试做创新,却在各种压力下越来越为人诟病。“教而不育”,重“教授知识”而轻“人格培育”,在日复一日的课本知识灌输和反复刷题中抑制孩子的创造力、批判性思考和主动探索能力,疯狂补课超前教学、因轻视体育美育暗中取消体育音乐美术课、还有紧张的家校关系,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始终认为,不止是构建科学思维模式的主动学习比囫囵吞枣的被动学习更符合一个人的成长规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人格教养远比知识灌输更重要。真正的教育,应该从小开始。而好的教育,起到的是一个引路的作用,引导孩子们认知自己、认知世界,将他们引至一段宽阔天地,然后放手目送他们去创造自己的人生。

国际学校的主动式教育,提供更广阔的视野给孩子,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独立解决问题但懂得尊重和关爱自己和他人的未来的世界公民。以孩子的不同基础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程,让孩子的潜能能被充分挖掘。这样的孩子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他的内心是充盈而自信的,未来面对生活的选择更自由,但往往自律性更强。这是我们所看重和希冀的。

确认了这个目标,我们要做的功课就变得非常简单了:选择最合适我们、与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契合的那一所学校。

接下来,就是身体力行地逐一走访探究。

第一步:先找信息。感谢《菁Kids》这6年在国际学校领域的深耕细作,让我非常顺利地找到了国际学校京城分布地图,还有各个国际学校的招生信息,帮助我们省了不少力气。

在还无法在“距离”和“学校优选”中选出谁是心中的第一顺位前,我圈定了顺义区、朝阳区、东城区内的5-6所国际学校准备走访,有大名鼎鼎的高大上,也有市区内的中小型。无论如何,先看一圈,有些实际感受比较重要。

第二步:逐一走访。

电话或邮件预约,若赶上了开放日可以看得比较全面,若没赶上开放日、单独与学校招生部约参观,也有可以就感兴趣的点仔细观察和询问的便利。

这个工作,我们是从9月就开始的,这样可以给自己1-2个月时间参观、判断、考量。到11、12月提交入学申请时就比较从容了。现在的入学申请第一波在前一年的10-12月就可以提交了,而不是以前的3、4月了。

从9月到10月的两个月期间,我们参观了备选的6所国际学校,对各自利弊渐渐清晰。

顺义区的国际学校比较集中,学校大多规模大且声名卓著。在一所硬件设施高大上、师资和教学也足以让人引以为豪的学校,方向感极好的我迷路了……据说有不少学生刚入学时也经历过迷路,因此学校将幼、小部与中学部完全分隔开,以便小朋友们不至于误入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巨人国”而惊慌。这一点也是考虑非常周到贴心了。

市区内的几所国际学校,受土地面积限制一般规模较小,设施也难以有发挥的空间,比如没有空气膜体育馆,但是全校建筑内新风系统都有保证。而且,学校小有小的好处,校园小巧而精致,各年级老师和家长们彼此熟悉,孩子们在校内犹如在熟悉的家里,这一点特别打动我。

第三步:做选择。

全部走访下来,心中的答案越来越清晰。

这几所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质量、学生人格培育上都各有优势,大都契合了我们对国际化教育的期待。

考虑到我们家住市区,需要兼顾先生工作和孩子读书需求,而且在幼儿园K2-4这三年里孩子尚幼,“距离”这个要素渐渐浮现出来成为第一顺位。

锁定了市区的两三所国际学校后,我又做了一个现场采访工作:下午3:00在校外等候放学的学生和家长,以明朗的笑容和问候化解人家的防备后,了解一些在校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真实感受,前后持续了一周的时间,搜集到不少真材实料。

现在,可以坐下来做最后的抉择了。

把这几所学校的利弊做了非常清晰的一个对比后,我们选择了其中一所,在网上提交了入学申请。这个过程看起来非常理性了,但其实打动我的还是一个感性的理由。

在申请开放日参观前,我曾经发邮件询问是否可以带着小孩一起去,要知道当时才不到3岁的小孩走到哪里都是需要额外分心照顾的。有学校委婉拒绝表示不方便照顾、希望家长独自前来,而我们最终选择的这所学校给我们的回复非常暖心:“当然热情欢迎!小朋友来看看、熟悉他可能就读的学校太好了!我们都盼望着接待这位小绅士。”

当天跟着我们前去的这位“小绅士”表现得一点都不绅士,在被允许进入幼儿园时,初入这么新奇、好玩的环境,小朋友兴奋得无法自抑,在走廊和大厅里尖叫、来回跑跳。在我想走过去示意他之前,一位老师已经带着完全理解的微笑地走向他,并蹲下来跟他说话,请他放低声音放缓动作,牵着他的小手带他去选择自己想玩的水池、粘土、沙坑,小朋友立即兴高采烈地穿上老师递给他的雨衣兴致勃勃地玩起了在家里很难被允许的水池游戏。

我站在不远处看着,心中充满感触,我想我找到理想的学校了。它不是最高大上、最牛的,却是最温暖、最懂得孩子的。幸运的是,它离家还近。

更幸运的是,在我的小孩就读的三年里,他的老师们始终以爱、理解和尊重对待他,如今他外溢的自信和快乐让我感叹,真的不负期望!


颖予(Cecilia)

海外留学、工作游历数年,回归北京。文科跨界、商科硕士,新闻奖获奖人,也曾任外资咨询公司高级咨询师。一个6岁男孩的母亲,在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成为正面管教讲师、鼓励咨询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