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启蒙:我们为什么要让“小不点”有“大视界”?

带着孩子看剧是很多家庭都会选择的亲子活动之一,在我们之前刊发的《魔都带娃看剧指北》中,作者就曾为儿童剧质量的参差不齐而苦恼。

本文从剧场启蒙的角度采访了小不点大视界亲子微剧场的创始人Forrina。她是如何挑剧的?对她而言,怎样的儿童剧才能称之为优秀?观看戏剧到底能带给孩子什么?在本文中,她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

文 | Joe   图 | unsplash、受访者提供


观看戏剧演出、逛展览、听音乐会……这些与审美相关的艺术活动向来不乏拥趸。而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上述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启蒙可能在孩子三五岁的时候就早早开始了——只要活动本身没有年龄或身高的限制。

如果说这几年有不少上海小孩的剧场启蒙是在一个叫“小不点大视界”的亲子剧场完成的,恐怕并不为过。“从国外引进优质儿童剧”、“专为亲子打造的微型剧场”、“看完剧还有手工材料包可以带回家”等等特质,将它与别的儿童剧演出区分了开来。

这里不演经典童话改编剧、没有声光电色和直白说教——如果说通常的儿童剧是热闹的,那小不点的剧就是安静的;通常的儿童剧是把孩子当孩子来看,要“喂”给他们大人以为小孩喜欢的东西,小不点的剧就是把孩子当作一个小小的人儿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感知能力和他们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

正是这样的独特性,让我们在做戏剧教育专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小不点”,并和它的创始人Forrina陈忌谮有了一次长谈。

“给低龄孩子的戏天然地带有教育属性,所以要特别谨慎”

“我要谢谢我的女儿,是她让一直只看大人戏的我,接触到了可以纯净到把人融化的儿童剧。”在创办小不点之前,Forrina的工作是为上海国际艺术节做外联。从大二当志愿者开始一直到辞职,她每年都需要联络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也因此接触到了音乐、戏剧、舞蹈、装置等各个领域有世界水准的作品。十二年间,她看了不少戏,却不曾关注过儿童剧,直到女儿出生。

孩子两岁时,Forrina辞职做了半年的全职妈妈。因为自己喜欢看戏,她便试着找了一些儿童剧,带着孩子一起去看。“当你去看戏的时候你就晕倒了,完全是用给大人做戏的方式在给小孩做戏,完全不考虑孩子的眼睛、耳朵会不会受伤害。”Forrina回忆道。当时女儿经常中途离场,最夸张的一次只看了三十秒钟就说“妈妈我不要看了”。

作为一个资深戏迷,女儿这么“不爱看戏”让她有些着急,当然Forrina知道主要还是因为戏不够好。她开始向周边的朋友和国外的艺术家朋友求助——国内没有好戏,国外有没有呢?朋友们陆续向她推荐了各种儿童艺术节、儿童剧团、儿童剧场,她先后去了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英国,“也是参差不齐,但是好的真是挺多的。而且当真正好的作品出现时,不仅孩子会很投入,能从头到尾一动不动地看完,大人也很喜欢。”Forrina说,“有的人认为孩子最容易糊弄,音乐灯光热闹一些,故事好玩一点,孩子就会喜欢,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孩子的感知力、创造力、想象力、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特别强,所以大人在给予孩子东西的时候要特别谨慎,要怀着敬畏之心。”

“儿童剧是最高级的戏剧形式”

毕竟有着多年的选戏经验,自称“戏剧买手”的Forrina很快就搜寻到了世界各地的优秀儿童剧演出信息,开始了带女儿去国外看剧的旅行。一场场儿童剧,一次次难忘的亲子旅行,使Forrina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国外好的儿童剧引进国内呢?

2015年,在一位热心的妈妈观众的支持下,小不点大视界在大宁国际商业广场开设了亲子微剧场,不仅为国内的儿童剧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流,也开创了在商业地产中建剧场的先河。

这些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为孩子们献上了一出出精彩的戏:西班牙多媒体人偶物件剧《大脚小小鸟》、爱尔兰创意游戏踢踏舞剧《大浪之舞》、澳大利亚多媒体动画说书剧场《小岛漂流记》、荷兰色彩迷宫互动音乐剧《声临其境》……Forrina说自己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世界各地看戏,引进国内的20多部戏是从她看过的200多部戏中选出来的精华。她不相信视频,因为看视频看不出现场感,很多现场才有的感动会在这个过程中遗失。

当被问到什么是“好剧”时,Forrina沉吟片刻,给出了她选剧的几个标准:

首先,得既适合小孩看,也适合大人看。对孩子来说,不要说教,要有自由开放的空间,故事性不一定很强,只要一个戏够带劲,即便非常抽象,小孩也完全能从头到尾非常专心地看完。而从家长角度来说,这个戏要有不同的层次,小孩能看到小孩的东西,家长也能看到家长的东西。

其次,创作者要有很高的专业素养。Forrina说,国外是最好的艺术家在为小孩做戏,比如某位音乐家,可能是交响乐团的首席,专业素养足以支撑其在最好的音乐厅为成人演出,他来做儿童剧就能让剧目在音乐方面达到专业水准。而反观国内,很多时候是“大人戏做不来,那就去给小孩做吧”。其实为小孩做戏需要特别懂小孩,创作的时候可能就要到幼儿园去,把想表达的东西表达给孩子们看,看他们的反应。在她看来,没有足够的艺术素养,没有对孩子的尊重、敬畏是做不出好的儿童剧的,“儿童剧是最高级的戏剧形式”。

她回忆起自己看加拿大帐篷戏《海的眼睛》时的场景,“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先生,就是我们说的那种老戏骨,在一顶洁白无瑕的帐篷里,用极其纯净的目光迎接每一位观众,并目送他们一一落座。待所有观众坐定,他开始在这个纯白的小世界里,用极其温和的语调讲述大海的感觉。简单的道具、优美的音乐,所有的孩子都专注地听,好奇地看,大人看完以后也会有一种所有疲惫都消失了的感觉。”讲起当时的那一幕,Forrina至今仍很动情。之后,她便把《海的眼睛》引入了国内,还请来濮存昕为该剧配音。

小不点引进的最受欢迎的一部儿童剧是俄罗斯的《魔法师的白手套》,舞台极其简单,什么道具都没有,只有9名身着黑衣的演员用戴着白手套的9双手,巧妙地变幻出世间万物、环球风光、四季更替、艺术经典,而音乐又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俄罗斯古典名曲……孩子们被这种出神入化的创意深深吸引,家长们也看得心潮澎湃。这样的戏制作精良,老少咸宜,市场反馈就很好。

但也有一些小众剧,比如一出叫“Narrow”的比利时儿童剧,她自己很欣赏,但观众却反应平平,甚至觉得无聊。“其实它的故事层次很丰富,演出了夫妻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有磨合,有矛盾,有友好。大人看了很沉默,小孩看了很欢乐,他们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但票房非常不好,因为它太简单了,没有故事情节,就是很典型的比利时剧,很当代——‘我讲完了,你自己悟’,不讨人喜欢。”

Forrina再三强调,不好看和质量好不好是两码事。戏剧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评价,而且有讨论的空间。像“Narrow”那样的戏,喜欢的人会非常喜欢,会有大段大段的评论,而且角度都不同,非常专业。Forrina笑称自己的团队就是很“作”,哪怕是很抽象很挑战观众的戏,只要够独特,质量上乘,有业界口碑,对孩子有正面影响,他们就会继续引进。

“经常看戏的孩子会特别专注,有自己的审美”

作为亲子剧场的经营者,Forrina坦言,从市场角度看,他们的竞争者是所有“争夺”亲子时间的活动。为什么要花这一个小时来看戏,而不是去打球、逛公园、玩乐高?这也恰好引出了我们关心的另一个问题——观看戏剧到底能带给孩子什么?

Forrina自己的感受是,一个经常看戏的孩子和一个不太看戏的孩子一起坐在剧场,她能立刻分辨出来。“经常看戏的孩子坐在剧场里,常常两眼如炬,非常专注,因为他对艺术有敏锐的感知力,感官都调动了起来,这样的孩子倾听能力就非常出众。”经常看戏的小朋友还能跨年龄段看戏,比如4岁小朋友看7岁的戏,也能看得进去,他看的可能不是7岁小朋友能理解的程度,但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看。

她以讲大自然灵性的德国儿童剧《木精灵》为例,介绍了戏剧的另一个特别“功用”。该剧所有的道具、乐器都用木头做成,就靠一名演员和一位音乐家撑起了40分钟的戏。木头会“噔”一下变成活的,有角色定位,小孩立马就会发现,“哦,这是个老人,这是个胖子”,而大人反而没那么灵敏。最后的环节是艺术家用整个木堆开辟成很多小道,每个小朋友都非常有神圣感、有仪式感地慢慢走过去,就好像那些木头真的有生命一样。有时候,两个小孩会在中途相遇,他们需要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是往回倒还是稍微侧开来一点点。“这就是艺术家背后的设计,孩子可以有很多种选择,没有对错。我们的孩子现在太没有自由了,什么都是被大人设定好的,而在这个地方,他们有自由的空间去自己做决定。”Forrina说。

“经常看戏的孩子身上还有个特点,就是审美能力特别强,”她以自己的女儿为例:“她会很明确地说这件衣服好看,那件不好看,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审美,而这种审美是长大之后很难再滋养的。”

事实上,除了引进好剧,小不点也在研发一些实验性的艺术课程。他们与来自国外的教育艺术家(teaching artist)合作,为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开设数周的艺术主题课程。在Forrina看来,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培养艺术品位和对艺术的兴趣远比技艺的训练更重要,所以他们采用了孩子最熟悉的语言“玩”,来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而在这一过程中,融入了舞蹈、音乐、设计、视觉艺术、故事创作等几乎所有艺术门类的戏剧是最常用的载体。

“艺术不是我们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和方法,让孩子能够有一个出口去探索他自己,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爱什么。通过这些课程,我们希望能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审辨式思考的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说到现在大多数的戏剧教育最后都会以一场演出来作为教学成果的展示,Forrina坦言,与结果相比,他们更重视过程。准确地说,他们做的不是以舞台表演为目的的“戏剧教育”,而是“教育戏剧”,即在教学中引入戏剧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艺术家的推动下,实现他们天然生发出来的想法,从而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

无论是2015年开始做剧场,还是如今研发艺术课程,小不点一直在做非常精品化的、看起来不怎么赚钱的事情。在采访中,我们也向Forrina表达了这方面的疑虑。

Forrina说,三年来儿童剧的市场环境其实并没有变好。唱唱跳跳、娱乐性很强的大IP当道,固化了很多家长对儿童剧的认识,他们本来还挺愿意带孩子去剧场的,看过一次后就再也不愿意去了,这就推高了像小不点这样没有太多市场预算的内容供应商培养观众的成本。“我们需要花很多精力去跟家长沟通,告诉他们我们这个剧场是很安静的,塑料袋都不能带进来。冲着钱来做儿童剧的人越多,我们的处境就越困难。”

目前,小不点在上海、北京和杭州各有一个剧场,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也有余裕做一些原创剧和艺术课程方面的探索。当被问及未来是否会引入投资时,Forrina说除非投资人非常理解他们所做事情的价值,而不仅仅把它当作赚钱工具,“我的价值是让孩子有深度体验,陪伴他们成长。对我来说,只要生存下来,就成功了。”

而为了生存下来,他们一方面会继续保持作品的高水准,对于这一点,Forrina想得很清楚:“做内容供应商,最重要的就是要拒绝平庸,如果去迎合讨好观众,那就死掉了。我们不跟随市场,而是要引领市场、挑战观众。”另一方面,他们也会花更多心思帮作品找到对的观众,“作品卖得不好,不能怪作品不好,而是因为没有找到对的观众,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让这些高深的事变得跟观众有相关性。”

-END-


菁kids 2018 12月刊 《当孩子被剧场点燃》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发现”儿童

|封面故事|

剧场启蒙,让“小不点”有“大视界”

尔多儿童剧团:教孩子演戏,不能从形体和台词开始

国际学校里的戏剧教育

美高学生Joyce:我的戏剧之旅

华师大二附中话剧社:学霸们的“戏精”时刻

|父母社区|

如果你的孩子开了一个公众号

孩子的未来无法规划

戏剧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旅行与Pad之间的你死我活

|美食|

暖暖一碗,心中被爱充满:三款快手面条

|话题|拨开大学升学指导的迷雾

提前准备,避免匆忙草率

咨询升学指导老师是着手大学申请的最好方式

大学申请亦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菁沙龙|

比物质满足更深层的需求:依恋关系

|父子说|

戏如人生

|在读|

如何理解一个暴力逐渐减少的社会?

|看世界|

跟着女儿遛弯儿:记今夏欧洲之旅

本文原载菁 kids 12月刊《当孩子被剧场点燃》,印刷版于2018年12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微店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