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透视镜 ——剖析儿童问题背后的家庭密码

Cracking the Code of Children’s Misbehavior

从降生的那一刻起,我们每个人便吸引着整个家庭的关注。不同个体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关系的集合呈现。幼年的孩子天然淳朴、足具智慧,他们往往能够细心观察父母的举止,察觉出父母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潜意识行为,并对此作出反应。通过孩子的成长状态,我们或多或少可以发现家庭关系中存在的隐性问题。如果你能够及早发现问题,也好提早“打针吃药”。

文|HIPPO  编|曹新星  特约模特|Coco一家  图|Uni You


孩子需要适当而必要的关注

9岁的亮亮(化名)刚刚开始三年级的生活,相比小学的前两年,他的课业压力有些增加,亮亮产生了明显的厌学情绪。即便是在奶奶的辅导下勉强完成作业,他也要拖延到很晚才睡觉,第二天便没有精神起床上学。随着学业难度的增加,奶奶能力有限,无法再继续辅导作业,亮亮就干脆拒绝完成作业,老师的批评和惩戒也无济于事。

面对这种局面,学校无计可施,只得请来亮亮的父母沟通情况。他的父亲是一家民营企业的高管,工作压力很大,经常去全国各地出差,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亮亮妈赋闲在家,随着孩子长大,她也逐渐开辟了事业第二春,开了一家童装店,专心经营几年后,生意越做越大。两人非常忙碌,学校和他们邀约了几次才得以见面。听到孩子的情况,亮亮的父母认为,这些问题是学校学业压力太大、作业太多导致的,他们反复跟校方强调,亮亮很聪明,从小听话又懂事,学习不会差。班主任老师则完全不认可这样的说法,双方渐渐产生分歧,一段时间之后,爸爸干脆给亮亮转了学。

本着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的目的,加之家庭的条件优渥,亮爸便为亮亮选择了一所私立寄宿学校,主打封闭化管理,学生住校,免去了家长接送的麻烦。父母本以为这样可以让亮亮在学校安心学习,不用每天堵车往返回家,会促进他学习成绩的提升。不料一段时间之后,老师又请了家长。原来,亮亮在新的学校不仅成绩依旧不理想,还经常借口生病,躺在宿舍里不肯上课。由于转学时间不长,亮亮在班级内也没有结交到小伙伴,他的性格也变得越发孤僻。

作者:Coco

本以为换环境会起到“妙手回春”的效果,谁想到亮亮的状态反而更加消沉。亮亮的父母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确定不是学校的问题后,他们开始反思,问题究竟是出在哪里?

经过这半年的“折腾”,亮亮的父母终于明白,亮亮之所以学习不好,实际上他是在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引起父母对他的关注。以前亮亮在家里生活,父母很晚才会回家,他的起居全部由奶奶照料。有时难得和爸爸妈妈聊上几句,很快就会被电话打断,甚至在周末父母也很少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亮亮在学校的事情也只能和奶奶分享。转学住校后,他更是和奶奶也见不着面,进入陌生的环境,亮亮顿时产生了不安全的感觉,更别说获得关注了。于是,他继续用这样的方式抗议,似乎只有自己学习不好、厌学、请家长,才能吸引到家长的关注,直到父母看清了问题所在。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实仍然需要父母及家庭给予必要的关注、适当且必须的陪伴,以及真诚和蔼的回应。但恰恰在这个阶段,正值中年的父母们也处在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努努力拼一把或许就能更上一层楼。父母这样做也是为了家庭的未来,强大的社会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努力拼搏。看似双方都没有错,但相比职场的未来,孩子的心理健康显然更为重要。

意识到亮亮的厌学问题之后,全家经过商议,亮亮妈将童装店出租他人,不再经营,也暂时取消了寄宿安排,改为每天接送亮亮上下学。亮亮的爸爸虽然还很忙碌,但他保证每个周末会推掉所有工作和家人在一起。除了日常的陪伴,爸爸妈妈也积极参与到亮亮的学习中,以往由奶奶代劳的听写工作也由妈妈承担起来,爸爸则在周末陪亮亮踢球和游泳,或全家一起爬山郊游。一个学期过去了,亮亮的成绩虽然依旧徘徊于班级末尾,但学习态度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他从不缺勤,上课听讲的专注度也有了明显提高。

可见,父母对孩子合理而必要的关注有着怎样的作用。从婴儿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对孩子的“关注”始终非常重要。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带有攻击性的孩子,他们有时会毫无来由地大声尖叫,让周围不明所以的人吓一大跳;有些孩子在面对冲突时会通过咬人、挠人等方式来暴力处理问题;有些孩子会在父母聊天或和他人说话时故意打断,或频繁地重复一段看似无聊的内容,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索取父母和他人对他们的关注。在幼儿或小学阶段,孩子无法每次都选用正确的方法,有时他们会用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方式获取关注,比如攻击他人等等。

夫妻关系是家中第一要务

七岁的萱萱(化名)刚上小学,在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眼里,梳着两根马尾辫的萱萱有些“不受欢迎”。在体育课上,老师带领小朋友们玩扔沙包的游戏,萱萱每次被打中,总会委屈地哭上一阵子,并对打中她的同学恶语相向。比赛跑步时,萱萱很卖力,总想得第一,但身材矮小的她暂时还没有这个实力,每次输了比赛,她总是指责别人抢跑,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加餐吃苹果的时候,萱萱又会以“我的苹果不够甜”为由,要老师换一个新的给她。两个月后,有点任性和娇气的萱萱渐渐被小伙伴们疏远,很难再加入大家的游戏了。

另一个叫阳阳的小朋友也总是形单影只。同学们愿意和阳阳一起玩儿,但他却不喜欢和大家在一块儿。课间时,他总是一个人坐在老师旁边,除了上厕所外几乎不离开教室。阳阳很腼腆,说话声音特别小,上课回答问题时也有些扭捏,很多问题他明明知道答案,却不敢说出来,举手投足间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常常脸红,常常躲在老师身后。

萱萱和阳阳的问题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形成的原因却相似——低龄儿童性格孤癖大多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出了问题。

萱萱的父母是大学同学,虽然就读于不同专业,但两人还是在学生时代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毕业几年后喜结连理。刚结婚的那几年,两个人一起努力工作。萱萱降生后,家庭一度幸福美满。萱萱爸爸从事工业设计工作,每天面对复杂的数据和图纸思前想后;萱萱妈妈则从事市场宣传工作,每天迎来送往,忙碌于人际交往。随着两人事业的发展,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小有成绩,钱包也越来越鼓。

然而,完全不同的工作领域改变了他们的性格,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日益忙碌的工作也冲淡了昔日的感情,情感的交集只有萱萱。爸爸经常给萱萱买高级的玩具、时髦的电子产品,却丝毫没有想过它们是否适合这么小的孩子;妈妈则关注萱萱的生活品质,名牌裙子买了一条又一条,还经常光顾高级餐厅。在他们看来,给孩子创造优质的物质条件是他们各自努力的目标,却没有意识到,他们一家三口已经很少一起去动物园了。

相比物质条件的丰厚,夫妻关系的淡漠对孩子的影响巨大。父母都把自己对这个家庭的“爱”投射到萱萱身上,宠爱渐渐变成了溺爱,萱萱上学后无法适应没人让着自己的集体,性格变得骄横自私。在萱萱眼里,她是家庭的“中心”,父母都围着她转,会满足她的每一个要求。但一年级二班的师生们却不认可她的“中心地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萱萱难以接受,只好用眼泪诉说委屈。

不要让亲子关系高于夫妻关系,对萱萱这样的家庭是一个挑战。我们习惯了将孩子置于家中最核心的位置,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在一个三口之家,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夫妻关系是否和睦,会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之路。

阳阳家中也有类似的问题,他的父母都在单位从事基层工作,多年来郁郁不得志,两人的关注点便落在了家里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经常为了买菜的贵贱相互指责。对待阳阳的教育,他们也有同样的问题,爸爸指责妈妈太早教阳阳认字,事倍功半;妈妈则指责爸爸经常纵容阳阳玩手机影响视力。总之,他们对于对方都有很多不满,都认为自己很爱阳阳,却不知阳阳早已被卷入了他们夫妻矛盾的漩涡之中。父母每次吵架阳阳都在旁边,尚且七岁的他并不明白父母因何发怒,却深深记住了父亲的怒吼、母亲的叫嚷。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是全能的,是世界的中心,当遇到父母争吵时,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过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会产生自责的想法,这些感受会在他们长大后内化为孤僻、冷漠的性格,甚至会导致自我封闭。

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师海灵格将孩子称为“家庭中的救世主”,因为孩子天生有一种保护家庭稳固的本能。当家庭出现问题时,阳阳会自然而然地制造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引发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夫妻关系的关注,从而改善现在的局面。不过,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

俄狄浦斯期,爸爸的角色很重要

五岁的壮壮(化名)即将开始幼儿园大班的生活,作为孩子的主要看护人,壮壮妈妈主动担负起了孩子吃喝拉撒等事务,壮壮爸爸平时工作很忙,少有时间照顾家庭,夫妻二人“男主外,女主内”的状态还算融洽。

周末的一天,爸爸陪壮壮下棋,三盘都是爸爸赢了,壮壮有些委屈,输到第三盘时,他“哇”地哭了起来。爸爸见状,有些嘲讽地笑了,壮壮哭得更加委屈了。这时,壮壮妈急忙从厨房走出来,边走边说:“你怎么又惹他哭了,你让着他点儿不行么?”爸爸说,“不就下棋输了嘛,这孩子让你惯得太娇气了,这么点小事都哭!”妈妈反击道,“你平时管过孩子吗?好不不容易在家待一天,不能好好陪孩子吗?瞧壮壮哭得多可怜!”说着抱起孩子好生劝慰,壮壮趴在妈妈的怀里擦着眼泪,偷偷地看着拂袖而去的爸爸。因为这件事情,夫妻间闹得有些不快,吃晚饭时,他俩又因为饭菜的咸淡吵了起来,壮壮显然和妈妈更加亲密,嚷嚷着说:“打爸爸!不要爸爸!”

相信这一幕在很多家庭中都会出现——爸爸每日忙碌在外,难得有一天在家,却发现儿子和妈妈早已结成了“统一战线”,自己完全不了解他们的游戏规则,无奈之下只好选择“退出”。殊不知,在儿童三至六岁的这段时间里,父亲的角色非常重要,对于男孩子来说尤为明显。

从婴儿降生到长到三岁,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绝对重要的角色,孩子会把自己和母亲视作一体,认为他和母亲是一个人。三岁开始,孩子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母亲是不同的,这个阶段也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孩子会意识到自己和母亲的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但却排斥同性家长,更喜欢和异性家长亲近,这是心理发展阶段中著名的“俄狄浦斯期”。作为男孩子,他希望“杀”掉父亲,迎娶自己的母亲,取代父亲的角色,也就是说,男孩从这个阶段开始,有意识要成为一个男人。

但在家庭中,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自理能力还比较差,母亲往往给予孩子过分的照顾,比如每天给孩子洗澡,陪孩子睡觉,甚至像壮壮妈那样为了让孩子不哭哄着、惯着孩子。在男孩心中,此时他本来就是“爱”妈妈的,妈妈和他的“一呼一应”恰巧迎合了他的期望,会让他觉得自己和妈妈才是一家人,而爸爸本来就很少见面,还是当做“外人”吧。这个阶段的男孩看到父母亲密地拥抱或亲吻时,都会跑过来阻止,他们不希望爸爸妈妈是亲密的,觉得应该是自己和妈妈亲密才对。

俄狄浦斯期对人的一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在这个阶段,男孩和妈妈“亲密过度”,那他长大后很可能会有“恋母情节”,女孩则容易形成“恋父情结”。社会上被各种调侃、指责的“妈宝男”就是这样诞生的。

由于男孩表现出的依恋会令妈妈感觉良好,甚至他和爸爸一起“争宠”会让妈妈有种备受关注的感觉,所以有些妈妈会变相鼓励男孩和爸爸竞争。尤其是在一些夫妻关系不和的家庭中,女性会把对丈夫的依赖和喜爱统统转嫁到孩子身上。这对孩子将来组建家庭是非常不利的,他的重要关系一辈子就系在妈妈身上,走不进新的夫妻关系。

要帮助男孩顺利渡过俄狄浦斯期,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合理“秀恩爱”,让孩子意识到,爸爸妈妈都爱他,但首先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妈妈要有序地“退出”孩子的生活,培养他的独立性,爸爸则要在这个阶段更多地参与家庭教育,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男性的力量和父亲的责任。慢慢地,孩子便会认清并模仿父亲的行为,意识到一个和谐的家庭应该是什么样的,他未来要如何演绎男人的角色。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家庭呈现的状态和问题也各不相同。通过以上这些家庭故事,你会发现,无论孩子出现什么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父母的关系有待改善。一个家庭中存在着很多关系,父子与母子关系、长辈与晚辈的隔代关系、子女之间的长幼关系等,在这之中,夫妻关系是所有关系的根基,重中之重。


HIPPO
80后北京人,深度自驾游爱好者,自由撰稿人;酷爱地理历史,热衷组织家人朋友一起看世界。深根北京及中华文化,也渴望看到世界的不同,认为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用一颗好奇的心看待苟且的生活,最期待的永远是下一趟旅程。

 


菁kids 2018年11月刊《扪“心”自问,我们健康吗?》更多菁彩内容:

|封面故事|

玩耍的魔力

关系透视镜——剖析儿童问题背后的家庭密码

孩子玩游戏上瘾,游戏业内人士怎么看

老爸的抑郁症诊断之路

|学无止境|

|父母社区|

|玩出花样|

金缮尽美——不完美的“完美”

|专栏|

懂点心理学,生活更轻松

还有32850天

“中国吼”与“中年心”

远距离与近距离

|全家出动|

普者黑,想说爱你不容易


本文原载于菁kids 2018年11月刊《扪“心”自问,我们健康吗?》,印刷版于2018年11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直接进入微店订阅杂志。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