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宝宝挑选玩具?主要看气质!

知识、习惯、思维方式,我们怎么给予孩子,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玩具以多种视角将世界呈现在孩子面前,你的孩子偏好那种视角,便是你要选择的玩具的“气质”。

文|孙珊珊 图|pixabay 编辑|齐琰


女儿5岁之前,我是个购置各式玩具的“狂人”妈妈,家里玩具堆成小山,我把国内外玩具品牌、性能和材质几乎研究了一个遍,希望给女儿足够快乐的童年时光。

我是应试教育下培养的一代,更偏好那些寓教于乐式的玩具,总想借助玩具教点知识,锻炼某项能力。当然,在玩具该由谁来挑选——“孩子还是我”这个矛盾点上,我也挣扎过,失落过,妥协过。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玩具占据孩子的精力逐渐减少,人际交往和各种社会活动使玩具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弱化,但是玩具在幼年时期带给她的思维启蒙和心理发展,着实帮助她建立了良好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玩具数量并非越多越好

女儿3岁的时候,家里玩具一度堆积如山,光是收纳柜就买了好几个。听说把一部分玩具放起来一阵子,过段时间再拿出来,孩子还会当新玩具一样玩儿,所以我都不舍得扔,便越积越多。我还发现有的玩具在不同阶段孩子会有不同的玩法,可以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提高玩具的难易程度,便按种类收纳存放。

很多孩子玩玩具是三分钟热血,玩一样扔一样,一个小时下来满地都是玩具,这样孩子就很难有时间、空间去思考一个玩具的更多玩儿法,减少了一些深入思考的机会,而思维方式的建立正是对知识深入思考后习得的。

身为班妈,总担心老人带孩子不知道玩具放在哪里,经常一股脑将玩具堆给她,后来发现女儿并没有拆开我准备的玩具,而是主动创造了一种玩具的多种玩儿法,很多形式我也没有想到,一种玩具可以玩儿很久。就这样,女儿在家每天都很忙,很少要求出去玩儿,到了周末还提出“妈妈,今天能不能不出去,在家玩儿”的请求,跟周围的孩子比起来,她算是小宅女。

女儿持久的注意力和思维变换的特点在乐高组建上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女儿没有经过训练,3岁时可以自主阅读说明书完成小块乐高friends系列, 完成之后还会按照想象拼搭乐高楼房和生活社区,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之久。

所以,玩具频繁更换,孩子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对玩具的新鲜感上,而非变换玩儿法,深入观察。

巧用玩具,正确方式打开陪玩时光

游戏是童年的标志,玩具是孩子做游戏的主要载体,它生动而明显地体现出想象和学习的运作。这种想象力的保持和延续是孩子区别成人的主要部分,童年的想象和学习为他们成年后提供了明智的计划和控制行为所需要的信息,有证据表明,较高的智商与晚熟和更具可塑性的大脑有关,也就是说保持思想开放的时间越长,人就越聪明。

所以,孩子玩玩具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以及从中获取的经验,塑造了他们成年后的大脑。“我们的大脑正是由经验塑造而成的,我们的生活正是从婴儿期就开始持续的,我们的意识正是可以回溯到童年的”(宝宝也是哲学家》美 高普尼克 著)。教孩子如何对待玩具就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观点,陪孩子玩玩具能培养孩子的基础思维方式。儿童获取知识一般是通过多个现象总结而来的,相似现象之间会产生互补和印证,从而产生他们对事物和自我能力的认可。

有时,我会帮助女儿联想,如“之前在哪儿见过?”、“这个玩具更有意思,比之前那个有趣在哪?”、“是不是它们之间有一样的逻辑关系?” 相似规则的玩具我只会挑选1-2种,不会再多,两者之间也有区别,引导孩子将表面现象深度思考,深度就是举一反三。

玩具之间是有交集的,在主题人物、款式造型、游戏规则、训练模式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如果拿来2-3样完全不相干的玩具一起给女儿,她也能按照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改编成一类玩具,展开奇思妙想。

玩具是现实世界的缩小版、实践版和模拟版,生活里的基本规则在玩具里都能够得到体现。孩子们会观察积木怎么倒塌,各种形状怎么分解组合,制作等比例飞机坦克模型,所以玩具可以建设孩子脑子里的基础架构。

比如,从乘法开始,数学知识便开始变得抽象起来,那么通过玩具可将乘法原理在学习乘法口诀之前让孩子形象地感受到。如2×5通过“一共2组,每组5只小鸭”、“小鸭整齐排2列,每列5只鸭”、“5只小鸭+5只小鸭”、“数字5跳起来,跳2次”这样的方式来迅速理解乘法思维。

美国上百年历史的儿童博物馆以一座玩具城堡的形式,展现多种模拟场景,生动再现社会规则和生活规律,是科学、文化、历史、艺术等相关方面的启蒙教育,给孩子搭建了信息框架。当儿童在平日学习生活中再遇上类似问题,会将这个基础框架继续丰富、填充和完善。可以说家长给孩子搭建什么样的架子,他们就填充什么内容。打好基础,满足孩子“元认知”需求。

包罗万象的玩具样式和规则,能够帮助孩子们奠定思维基础和实践基础。比如幼年时孩子们常玩的橡皮泥,看上去再普通不过了,可现如今当女儿接触天文科学时,这个做模型的技能便应用在模拟地球公转自转上了。玩具能够呈现给幼儿更加清晰的规律和概念,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幼年时期,玩具带来的认知方式要好过直接从书本文字中获取知识的方式。

玩具难度是否适合孩子还是要家长来决定。适度的难度会产生“优压力”效应,伸手够一够就得到,给孩子“努力是有回报”的心理暗示,养成积极尝试的态度。

如果尝试失败,家长还可以通过帮助孩子总结失败的原因来引导孩子如何面对失败,让孩子认识到失败是成功的开始,通过玩具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长期压力过大就是负面效果,难度太小孩子也会失去兴趣。游戏目标、玩具玩法要切合实际制定,符合孩子能力。

其实,如果感觉上面那些理论很复杂,那不如让孩子自由玩玩具,自己做一名善于倾听和观察的家长,既轻松又智慧。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远比我们灌输内容要珍贵。

玩具及玩法要符合孩子喜好

好像没有孩子不爱玩具,每个孩子的喜好也不尽相同。女儿喜欢小狗,主题为小狗的玩具基本都喜欢。她喜欢照顾人,喜欢假扮医生,所以喜欢救援类的游戏和助人为乐的小故事。她还喜欢做思维逻辑游戏,我猜她在思考间能获得乐趣。

有些喜好很直观,就因为它是红色的;有些喜好是我们帮助孩子归纳总结得出的,比如孩子听书比看书获取知识更扎实;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他们天生能力就超出同龄人,听过一两次的曲子就可以哼出小调,或者读过几次的绘本自己就能念出来。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本领,获取知识的风格各不相同。

教育理论家大卫库伯(David Kold)相信,一个人可能会是聚合型学习者,如拥有很强的实际操作理念,学习风格十分理性,兴趣点往往比较集中;也可能会是发散型学习者,如富有想象力,有很多想法,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兴趣非常广泛;还可能会是同化型学习者,如擅长创建理论模型,有很强的归纳和推理能力,更关注抽象概念而不是个人;还有可能是适应型学习者,行动力非常强,很乐意接受任务,能随机应变对突发情况,是天生的问题解决者。

“瓦克模型”将调查参与者分成4种学习偏好型:视觉型,指偏好图标、地图等视觉信息;听觉型,指从演讲、报告录音和讨论等途径获取信息;读写型,指从图书、网络、PTT等文本信息中获得信息;动觉型,指通过具体的个人体验获取信息。

无论你的孩子属于上面哪种偏好或同时具备其中哪几种偏好,只有当我们找到一种令他们舒服的输入(或输出)方法时,学习的体验才会更强烈。

那些孩子感兴趣的方面,我们不说他们也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如果我们把并不敏感的事物以一种他们偏好的输入方式给到他们,也许会给我们的孩子打开人生更多扇窗,创造更多的人生选择。

我曾多次尝试把编年体的历史图册拿给女儿,可她从来没接受过,在听西游记等古典故事上也屡遭失败。但当我买了超级飞侠穿越到100年前的北美大陆,和卡通版西游记绘本,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她更喜欢用“假装游戏”这样的方式和视角去探索和发现。

知识、习惯、思维方式,我们怎么给予孩子,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玩具以多种视角将世界呈现在孩子面前,你的孩子偏好那种视角,便是你要选择的玩具的“气质”。


参考文献

1. 《发现天赋的15个训练方法》(英)肯·罗宾逊 (美)卢·阿罗尼卡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2.《宝宝也是哲学家》(美)高普尼克 著,杨彦捷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9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