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国家委会:履历与背景皆浮云,时间和热情才是真

Overseas PTA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Jenny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有着多年“国际家委会”背景的资深成员了。因为工作的缘故,她的两个孩子分别在中国和美国出生,又分别在菲律宾、美国和上海的幼儿园、小学就读过,她也相应地有了在这几个国家的不同学校、不同程度地参与家委会的特殊经历。

文:廖欣 图:Jenny提供


菲律宾国际学校

中国家长们为孩子们的中文操碎了心

2010年,Jenny的先生被外派到菲律宾工作,她也带着孩子随迁马尼拉,紧接着就是要为当时还不满6岁的儿子Roger选择一所合适的学校。

经过精心选择,Roger被送入一所已有90多年历史的美式国际学校,这所学校的生源来自世界各地,马尼拉当地孩子并不多见。Roger被分到的班级里有一个中国小朋友,这让完全不通外语的Roger感觉不那么陌生,而国际学校的老师们面对世界各地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小朋友也比较有经验。

初抵菲律宾,来到全英文的国际幼儿园,Roger无法跟老师和小朋友们交流,完全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当时还是全职妈妈的Jenny操心的全是Roger的英语问题,为了帮助孩子度过基本语言关,她用做游戏、读绘本等方法帮孩子强化学习。

为了更快熟悉学校,多和老师交流,她也积极参加了学校的“家长志愿者”,辅助学校做一些活动。三个多月后,Roger就已经能够听懂老师的指令,并且能和小朋友们自如交流了。

然而,英文上去了,中文又出了问题。Jenny又开始为孩子的中文着急,她和先生规定在家必须全部说中文,可是家庭营造的中文浸润环境远远敌不过学校强大的英文输入和菲律宾的英文背景影响,有此担忧的中国家长也大有人在。

作为PTA成员, Jenny一方面积极给其他刚入读的中国家庭提供支持,帮助他们的孩子尽快适应全英文的环境;另一方面,她又开始联合其他中国家长,为提高孩子的中文水平而努力。

学校非常看中家委会的作用,尤其欢迎有能力的家长为孩子们开辟第二课堂。每周,学校都会安排“parents reading(家长阅读日)”活动,邀请家长进课堂,带着孩子们做课外阅读、分享阅读体会。

Jenny和家委会的其他中国家长们就利用这个活动来推广中文,不仅能让中国孩子继续学习母语,还可以让说其他语言的孩子也有机会接触到中文。

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对中文的热情有时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看到学校图书馆的中文书不多,Jenny和家委会的中国家长们又动起了为学校捐赠中文图书的念头。他们联合了马尼拉当地的“华语俱乐部”,从各种途径收集适合孩子们的中文图书,并在学校的支持下,在e-newsletter上、校内活动设立的展位上、家长活动上介绍和推广“华语图书捐赠活动”。

华语捐赠活动 学生捐赠签字

这不仅得到了在校中国学生和中国家长们的支持,也得到了其他国家的家长们的支持。之后,志愿者们甚至不辞辛劳,像蚂蚁搬家一样让回国探亲的家长从国内“人肉”背回中文书籍。

用这种方式,中国家长志愿者们为学校捐赠了中文图书总计600多本。

Jenny说:“我们这些中国家长为了孩子的中文总是特别积极,甚至计划租个集装箱直接把书拉到马尼拉来!”虽然Jenny已经离开了菲律宾,但是捐赠中文图书还在继续。

在这所美式私立学校,家委会负责人会进行正式的选举,选举看重的是候选人会为孩子和学校做什么,同时学校也为家委会的管理人员提供了办公室。

学校家长开放日学生表演

此外,学校非常注重家长们在学校的“体验”。比如学校和家委会一起配合,定期为家长们举办Coffee Morning活动,让家长把学校当作一个聚会交流之地,也乐于和家长们分享一些学校的情况,还会组织家长学习英语课程。

美国公立学校

带领孩子们做慈善是家委会的重头戏

很快到了2012年,Roger从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变成了小学生,Jenny全家又随着先生的工作来到了美国的辛辛那提,Roger就近入读了一所公立小学。

又是一次国际大搬迁,为了尽快帮助孩子融入,Jenny依然积极参与PTA的活动。

在美国,孩子们每学期都要经历各种活动,“老兵日”、“父亲日”、“万圣节”、“睡衣日”,甚至每个学期用最后一周的时间来一个happy week,各种“活动嘉年华”过后才放假。

13年辛辛那提马拉松开跑

这么五花八门的活动,公立学校老师人手有限,在教学之外没有那么多精力,活动组织的部分工作就需要PTA的支持。

Jenny对比两所学校的不同时说:“在菲律宾国际学校,我们这些海外家长还是非常主动的,但是到了美国的公立学校,这些特别接地气的活动基本就是当地家长的事了,外国家长不熟悉环境,很难插手去帮忙,更多的是参与到家长和学校的互动活动中。”

积极参与慈善和社会公益类活动,是美国人从小熟悉的社会活动。到了美国的学校,组织孩子们从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家委会非常重要的工作。

“他们不是让家长去做慈善、去募捐什么的,而是让孩子自己参与到活动当中。”Jenny一再强调,绝不是家委会、家长们直接揽过去做,募捐更不是让家长们直接捐款。

比如,学校和家委会曾经组织过给辛辛那提儿童医院捐赠,主要的活动设计是让孩子做“石头画”,然后再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去换取善款。

慈善公益活动中Roger装饰的石头

Roger当时和小伙伴一起装饰石头,然后讨论是做海报立在小区,还是挨家挨户敲门募捐,还要决定每颗石头卖多少钱。最后孩子们将筹到的善款交到学校,并同意捐赠给医院。在这个过程中,家委会会让家长们配合孩子的活动,从小培养他们的社会公益意识,也历练各种能力。

为什么家委会这么看重公益活动?

“大概是美国社会,尤其是中产阶级特别看重一个人的公益‘素养’吧。”Jenny这么认为。

上海公立小学

配合学校工作,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2014年,Jenny一家重新回到上海,他们这次为孩子选择了位于家门口的一所开办不久的公立小学。因为有之前参与家委会的经历,校长直接力邀Jenny担任这所学校的家委会主任,并且专门为她辟了一间办公室。

Jenny此时还是全职妈妈,时间相对宽裕,对家委会工作非常上心。她起草了家委会章程,制定了全年工作计划,并且按照家长的意愿和专长将成员分成“安保、活动、文宣、调研”四个组,实行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同时还开通专门的家校信箱,以及每个层级的家校联系通道。

这座新小学的校领导也非常开放,赋予家委会通常情况下难以想象的权力,比如可以到任何一个班级旁听,可以去食堂查看,随时给学校反馈意见。

这里跟菲律宾和美国家委会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中国的家长们为一切涉及到孩子们的环节操心。

比如雾霾天要求集资安装净化器;新做的校服有味道,联络质检局进行专业检测;班级之间比赛写什么样的宣传稿等等。更不用说主办绘画比赛、组织家长志愿者参与“第二课堂”、筹划英文儿童剧这样关系孩子素质全面发展的工作了。

Jenny坦言,家委会的工作非常占用时间精力,后来她结束全职状态回归职场后,马上就感觉到力不从心,最终跟学校辞去了“主任”的职务,退而担任家委会成员。

家委会成“江湖”,纷争何为?

“做了这么多年的家委会,尤其是在上海的学校还是家委会主任。有没有额外给孩子争取到一些‘好处’?”

这个俏皮的问题抛出来,让Jenny想了好一会儿。她努力地搜索,这么多年是不是真的谋到了一些“好处”?结果还是没有想起什么来。她反而有点不太理解,家委会怎么能给自己孩子谋取特殊资源呢?

当年刚去菲律宾时,她坦言确实有那么一点“私心”,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进入PTA组织,也只为了能多多了解学校,帮助孩子迅速适应环境。然而,越往后做,尤其是孩子已经完全适应了之后,家委会的工作内容对自己孩子的直接影响越来越少,成员们想的也都是事关全体孩子成长的事。

即便后来在回国,在上海的公立学校,她也没感受到家委会的“主任”身份给孩子带来什么直接帮助,最多是作为家长代表偶尔发言,会让儿子颇有些自豪感。

“毕竟在学校,一切要靠孩子自己的表现来说话,否则家长做得再多也是徒劳。”Jenny说。然而她也不否认,在某些地方,家委会也被“玩”成另一个“名利场”,家长们拼背景拼资源拼财力,厮杀惨烈如“江湖”,目的是为孩子优先、或者额外谋取一些“福利”。

这么些年在家委会服务的经历,让Jenny深刻感受到,要进入家委会的首要条件就是时间和热情,“甚至能力都是次要的!”没有时间,没有为大家做事的热情,履历再辉煌,背景再深厚,都是妄谈。

-END-


菁kids 2018 3月刊 《走近家委会》更多菁彩内容

|编者按|

教育是精耕细作

|封面故事|

包玉刚实验学校PTA:家校协力,只为孩子更好成长

德威之友:家长互助,创建多元文化社区

协和尚音双语学校家委会:尚享生活,因为有你

从羊肠小道到通衢广陌——访浦东外国语学校初一七班家委会

西华PCV:让家长们在多元社区建立新友谊

海外家委会故事:履历与背景皆浮云,时间和热情才是真

|父母社区|

仅凭一己之力,何以护得孩子周全?

不能被家长控制和选择的下一代

记考勤的教堂演讲

用旅行见证人生,走过人生

|父母笔记|

事归事,情归情:粘人事儿多的“高需求宝宝”蜕变记

|超·爱美食|

爱上早餐吐司

|话题|

YFU金牌接待家庭:把世界变成家

|父子说|

转校生奋斗史

|在读|

唤醒心中沉睡的小孩

|看世界|

轻松开心萌萌哒——“童心”版本的澳洲漫游


本文原载菁 kids 3月刊《走近家委会》,印刷版于2018年3月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微店订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