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在牛津读哲学和物理?

Three Key Points on Choosing a Major

15岁只身赴英求学,费尽千辛万苦选择了顶尖大学里录取率仅12%的专业,从牛津毕业后便投身于教育行业。为众多亲友答疑解惑后,她的思路越发清晰:选个好专业,其实是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并坚持自己所爱呢?阅读热情、沟通意愿和学术热爱,是她的三大“法宝”。

文 | 罗宾 图 | 罗宾提供


“你是牛津大学毕业的呀?真厉害!”

“过奖过奖…”

“那你是学什么的?”

“物理和哲学…”

“呃,什么?”

“物理和哲学…”

“……”

每次谈及我选的专业,大家都有一肚子的迷惑,所关心的问题自然是,这是什么专业?好毕业吗?毕业好找工作吗?以至于有时,谈论我的专业都成了一个很好的破冰话题。

那么,15岁只身赴英求学,费尽千辛万苦选择了顶尖大学里录取率仅12%的专业,只是为了博取一个能引起话题的机会么?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但如果我的选择能抛砖引玉,让大家有机会去更认真地谈论关于选择专业的点点滴滴,便未尝不是意外之喜。

带着初中起就有的执念,毕业回国以后我选择了教育行业。接触了不少家长和学生后,我发现,因为留学行业的宣传,很多人认识到了“自主阅读”、“批判性思维”、“认识社会”等概念的重要性,却并没有办法把这些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至于虽然大家都认同“选择一个好专业会直接影响今后的人生”,待到实际选专业时,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不知如何下手,匆匆选择一个别人口中的“好专业”了事,读了才发现各种不适应。因此我总是逮着机会就拿自己做例子,希望能帮大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专业。

阅读热情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先说说我的故事吧。

可能大多数人来说,选择物理相对还好理解些,哲学就完全摸不着头脑了。

为什么选哲学?因为热爱。

我从初中开始就是个很喜欢胡思乱想的小孩。我相信每个人在一生当中,或早或晚地都会思考最通俗、也是最本质的那些哲学问题,即“我是谁”、“死亡是怎么回事”、“个人意识是怎么回事”,等等。这种考虑大多始于青春期,终结于无处寻找认同感的苦闷,在之后的人生里,一旦碰到挫折,就时不时跳出来恶作剧。

我比较幸运的地方在于,由于爱看闲书,在有困惑的时期及时接触到了哲学书,才意识到自己脑海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并非仅仅青春期孩子的胡思乱想,而是一种正经(proper)的思考,从而建立了我的第一个人生目标:要考复旦大学哲学系。至今还记得当年看的那本书有个非常通俗的名字:《七天读懂哲学》。说起来,在如今这个短、平、快的时代,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行各业的速成书籍数不胜数,但当年,我着实花了好一番功夫才遇见了这本书。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点:我的幸运,不在于恰好看到了这本书,而是拥有持续的“阅读热情”,后者才是我开启人生新大门的根源。“阅读热情”指的是能够从“阅读”这个动作里获得愉悦感的能力,这跟通过每天在读书app上打卡获得的满足感和一周刷完N本书的成就感都是不同的。随着信息的爆炸,“阅读热情”获得了“读书”之外更广泛的含义,它可以是阅读书,也可以是浏览网页,甚至是跟人讨论、观看线上课程……即,“获取信息”并为刷新对世界的认知而感到快乐。

“阅读热情”是孩子自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而理解自己在这个社会的位置是为人生定位的第一步。在做出专业选择前,当事人得清楚自己对什么比较感兴趣,而这些兴趣又可以跟什么专业、行业有关联。这些信息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获取的,必须建立在长期、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行动上。

这一点上,英国高中的氛围是很好的:比起义务教育管得面面俱到,看个闲书都被人觉得不务正业,英国老师很愿意跟学生讨论一些看似乱七八糟的话题。我同届的一个朋友,特别喜欢在物理课上打岔问一些类似“老师,你觉得超人为什么会飞”的问题,而老师也一本正经地建议他去查查动力方面的问题。后来这个“捣蛋”的朋友去了牛津大学的工程系。

用沟通来解决迷茫和冲突

在树立了“要读哲学”这个宏伟理想以后,我不出意外地遇到了重重阻力。首当其冲是父母的不理解。我的父母面对我提出的“十万个为什么”,他们的心里也有“十万个为什么”——女儿,你为什么非要选择一个这么冷门儿的专业呢?

虽然开明的父母决定尊重我的选择,但并弄不懂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奇特的想法,因此忧心忡忡。我便隔三差五地跟他们聊一聊平时的想法,他们也愿意听,渐渐地他们表示:原来你并不是一时脑子发热,那就去试一试吧。但他们依然担心纯哲学系太过学术,将来不好找工作。我的让步是选择了读双学科,即加上一个物理,因为物理系的学生非常受金融业欢迎。

当然,事后的经验证明,这是个给自己挖了大坑的选择,因为两个学科一起读实在太艰难了。得到父母的理解是最不容易的,除此之外我还受到了很多人的劝阻,比如出国后,我英国高中的学术校长,在我告诉他要报考物哲以后,他使用的词是英文版“呵呵”:interesting. 但通过沟通取得理解以后,他给了我莫大的帮助,至今我们还是好朋友。

这就是找到心仪专业的第二个关键点了:沟通。不管站在孩子还是家长的角度,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人的思维千差万别,你觉得顺理成章的事,换一个人可能压根儿无法理解。

我碰到过一个家庭,女儿从最开始就决定要在英国读古代史,父母觉得读个相近的历史系是“最大让步”了,还说“妈妈不是不理解你”。我们坐在一起讨论了好几个下午,我都听明白女儿说的古代史和历史差别大到什么程度,母亲还在说“但在历史系你也能读些古代史呀”。这说明什么?一来孩子平时太少跟父母沟通,二来,好不容易孩子愿意沟通的时候,做父母的根本没把孩子说的话放心上,没有换位思考。

互相不理解的结果,要不就是孩子被“尽职”的父母套上一个时下热门的专业,在大学时代被这些“热门”专业抹杀一切热情;要不就是父母看着孩子“一意孤行”,一看到孩子在自己选的那条路上跌了个跟头,就冲出来说“我都跟你说不要这么走了吧……”,家庭关系极不和谐。站在孩子这面,如果连最亲密的父母都无法沟通,就更无法取得外人的理解,在自己选的道路上,分明成了孤胆英雄,还觉得自己特悲壮。

所以,在考虑专业乃至人生道路的时候,及时沟通是很重要的。

用学术热爱支撑所有困难

我在国内的时候,多少算个“问题学生”。我的问题就是提问太多。老师好好地讲着课,就看见我举手了;不让我问,手就一直举着。现在自己也被人管着叫老师了,换位思考地回想起来,自己那时不懂方式方法,真是挺惹老师烦的。但我那时候不理解“国情”和老师的“苦衷”,就一直把手举着。这样一来我跟有些老师的关系自然不会太好,某一老师甚至在被我质疑后,不加解释地当众断言,“你的思维实在是差到家了!别说话了!”这样的事多了,我就开始认为,以我们目前的教育,还是没有办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跟老师讨论,于是打算另辟蹊径。

从那时开始,我就在家人的指导下学习查阅各种学校的资料、出国的手续等,从最初的签证办理,到出国安顿,再到大学申请期间四处面试奔波,都是我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当然,做这些的时候我的心里是憋着一股气的:非要让那些不看好我的人失望一次!事情做成后,气自然也平了,回想起来,支持我一路走来的最大动力,还是自己对学科的热爱。

从开始读各种哲学入门书起,我就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兴趣在于探索世界更深层次的奥秘。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来说,致力于从第一原理发现世界运作的规律,其追求的精确性与严密性让人沉醉。这一点,是我在英国高中里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学习物理后才感受到的,这种“全新的方法”,大部分都是自我探索,而非照本宣科。

而哲学的存在如同一只不安分的牛虻,不断质疑科学家的方法和假设,刺激科学界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寻找真理。学这两门课,也就意味着要把平时习以为常的观念全部抛弃。这其实是对脑力无时无刻的压榨,极其费神。在牛津的四年里,我和其他大部分学生一样,无数次地想要放弃,但都因不舍对学科的热爱而苦苦坚持了下来。“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不是一句玩笑,在名校里,更像是心照不宣的信条。

是什么支持了大家?用招生官和教授的话来说,是学术热情。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牛津的一位教授说的:“光凭申请者眼里闪烁的光芒,我就能知道她是不是真的热爱这门课。”顶尖国外大学的学习节奏、内容都对学生要求极高,没有学术热情的话,很难坚持。所以我总是强调,选专业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践行这句话却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本来,对孩子来说,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专业就不容易,偶尔找到了,还要被各方质疑“这个专业有什么用”。虽说相比曾经中国人留学只敢选数学、工程和商科的情况来说,如今大家的视野已经开阔了许多,我也收到了很多学生想了解地质、法律、语言学等不同专业的需求,但遗憾的是,来自家长的问题总是“某某专业好不好?就业情况怎么样?”

毕业前的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底气,但在进入职场以后,亲身经历证明了学校曾告诉我们的话:“大学的目的不是要教会你就业所需的技能,而是快速学习的能力和强有力的逻辑思维。”换句话说,学的是什么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中锻炼的能力。我在参与高中母校成立合作的国际学校期间,得益于本硕教育的锻炼,将快速反应能力运用在工作中,成了不折不扣的“救火队员”,什么活都能干。后来又出于理想,开设了个人公众号,其中的排版、绘图还有各种运营方法纷至沓来,若不是有大学里每周十几本书的信息接收速度,想必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再被问到“你这专业能干嘛”的时候,我便可以自信地回答:“什么都能干。”

总的来说,阅读热情、沟通意愿和学术热爱是走好从高中到大学这段路的三样法宝,亲身经历,童叟无欺。出现实用主义焦虑的时候,回想一下爱因斯坦的话吧: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罗宾
公众号“选个好专业”创立人。牛津大学物理和哲学本科及硕士,上海康德双语实验学校理事会秘书、前筹备组成员。毕业后投身教育事业,致力于为留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